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即教学材料。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学内容的多种形式的载体,包括教课本,教学参考资料,工具书和杂志与视听材料及图片等。狭义的教材概念即指教课书,它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对音乐教材的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以下就近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的意义和内容部分进行探讨和省思。
一、音乐教材建设的意义
教材的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音乐教材的建设(尤其是小学音乐教材的建设)关系到能否系统地与高质量地以及有保证地打下整个学校音乐和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更需要把它当作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进行。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中的决定因素和主轴之一。采用什么教材和怎样采用教材本身,正凝结与体现着音乐教学的理念,是对教学目的的具体安排与落实,并直接采用教学方式方法。一切有关音乐教学的学说和理论,最终必须体现在教材编写中,予以落实。没有高质量和高水平及有系统的音乐教材,再好的音乐教学理论和音乐理念都不易于深入本质。
二、音乐教材建设的内容(以部分内容为例)
“教材,是用于教学过程的一揽子材料,而不仅仅是学生用书。凡是音乐教材,必有经过专家之手精心实验和设计而成的辅助材料和工具,供教师使用,以免去低水平重复劳动。”
我国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规定:“每册教师用书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以及文化背景的若干人文主题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设计多个相关的课题。根据我国现有艺术教师的师资情况,这些课题多是以音乐和美术为主体的艺术课题。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学科知识形成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比如,小学的一个“很早很早以前”的教学单元。初入学的儿童对一切神秘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将通过一系列趣味活动,把学生带到很早很早以前原始人的生活世界,让他们知道那时就有了艺术人类和艺术。本单元主题的选择基于儿童的兴趣,并力求使儿童的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从课题可以看出,单元内容的组织力求把儿童与学科知识以及社会融合在一起。在一个大单元主题统领下,各子课题的教学活动应该是连续的,使他们不断生出几许学习的欲望。当然,教材不只是传统的学生课本和教师用书,还应包括丰富的教学挂图和音响材料等。
另外,根据《标准》编写的音乐新教材依照各年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内容丰富多彩,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这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先决条件。如1~2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确定学生喜爱的主题单元有《好朋友》《可爱的动物》《爱劳动》《跳起舞》《大海的歌》等。这些主题单元内容贴近学生心理,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3~6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针对这一年龄特点,确定的主题单元为《时间的歌》《牧童的歌》《老师的歌》《少年的歌》《校园里》《理想》等,通过主题单元中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而传统音乐教材的编写是以知识技能为主,音乐课与单纯的“歌唱”或“歌唱加乐理”相等同,这种对音乐教育功能认识的片面性,削弱了音乐教育应有的人文内涵。这是因为自20世纪初我国在中小学正式开设音乐课以来,由于受国外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法的影响,音乐教育推行“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体验,在30年代便被欧美等国摒弃了,我国却依然沿袭下来。其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音乐教育由借鉴欧美转向苏联,当时苏联仍把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其影响下,这种注重音乐技能技巧教学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因此,与传统教材的编写呈现的以知识技能为主的结构相比,新教材较重情感要素部分,认为情感要素在音乐教学中不仅仅比知识技能更重要,而且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三、结论与建议
目前使用的根据《标准》精神编写的几套音乐实验教材,从编写理念到内容选择再到体例结构,较之传统的音乐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体现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最新水平,是一个质的飞跃,但能形成鲜明风格的编写体系的不多。其原因主要是不同版本的教材所选的乐曲和歌曲较多重复,有的版本所选作品仍跳不出欧洲古典时期的音乐,略欠心意。有的版本音乐知识和技能发展的线索不清晰。有的版本教材内容过多,使得校本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难以实现等。
由此可知,一个好的音乐教材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对编辑者来说,编写人应具备学科专家的素养和实际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编写人员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美国音乐教材的编写人员的构成,向来包括音乐教师,音乐专家,课程专家,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学和哲学与美学专家,技术支持人员,视觉艺术专家等方面的人物,以保证教材编写的多维度视角。另外,音乐教材的出版者往往宣称,他们先是音乐教师,再是出版商。对教学者来说,教师可依据个人的专长丰富教材的内容,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沟通的管道,共创教与学的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及结合我们可用的有价值的丰富内容,更多地主动探索和应用国内外有益的理论,确保音乐教材的编写和实施得到最佳的效益。
因此,从20世纪的学堂乐歌教材至今,我国音乐教材建设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内容已从学术性转变为生活化,改变了原来学科体系的走向。教育领域的思想观念也从一元论向多元化的教育观发展。当今多元文化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只要我们将音乐教材的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壤中,一方面,站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上,对我们丰富的华夏音乐文化配以全面的音乐教育,使得我们的音乐文
化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广泛地吸收世界上的优秀音乐文化,加强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增进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最终,我们的音乐教材将会形成一个有多元文化编制而成,并能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建立联系的网络。
一、音乐教材建设的意义
教材的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音乐教材的建设(尤其是小学音乐教材的建设)关系到能否系统地与高质量地以及有保证地打下整个学校音乐和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更需要把它当作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进行。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中的决定因素和主轴之一。采用什么教材和怎样采用教材本身,正凝结与体现着音乐教学的理念,是对教学目的的具体安排与落实,并直接采用教学方式方法。一切有关音乐教学的学说和理论,最终必须体现在教材编写中,予以落实。没有高质量和高水平及有系统的音乐教材,再好的音乐教学理论和音乐理念都不易于深入本质。
二、音乐教材建设的内容(以部分内容为例)
“教材,是用于教学过程的一揽子材料,而不仅仅是学生用书。凡是音乐教材,必有经过专家之手精心实验和设计而成的辅助材料和工具,供教师使用,以免去低水平重复劳动。”
我国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规定:“每册教师用书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以及文化背景的若干人文主题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设计多个相关的课题。根据我国现有艺术教师的师资情况,这些课题多是以音乐和美术为主体的艺术课题。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学科知识形成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比如,小学的一个“很早很早以前”的教学单元。初入学的儿童对一切神秘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将通过一系列趣味活动,把学生带到很早很早以前原始人的生活世界,让他们知道那时就有了艺术人类和艺术。本单元主题的选择基于儿童的兴趣,并力求使儿童的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从课题可以看出,单元内容的组织力求把儿童与学科知识以及社会融合在一起。在一个大单元主题统领下,各子课题的教学活动应该是连续的,使他们不断生出几许学习的欲望。当然,教材不只是传统的学生课本和教师用书,还应包括丰富的教学挂图和音响材料等。
另外,根据《标准》编写的音乐新教材依照各年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内容丰富多彩,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这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先决条件。如1~2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确定学生喜爱的主题单元有《好朋友》《可爱的动物》《爱劳动》《跳起舞》《大海的歌》等。这些主题单元内容贴近学生心理,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3~6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针对这一年龄特点,确定的主题单元为《时间的歌》《牧童的歌》《老师的歌》《少年的歌》《校园里》《理想》等,通过主题单元中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而传统音乐教材的编写是以知识技能为主,音乐课与单纯的“歌唱”或“歌唱加乐理”相等同,这种对音乐教育功能认识的片面性,削弱了音乐教育应有的人文内涵。这是因为自20世纪初我国在中小学正式开设音乐课以来,由于受国外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法的影响,音乐教育推行“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体验,在30年代便被欧美等国摒弃了,我国却依然沿袭下来。其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音乐教育由借鉴欧美转向苏联,当时苏联仍把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其影响下,这种注重音乐技能技巧教学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因此,与传统教材的编写呈现的以知识技能为主的结构相比,新教材较重情感要素部分,认为情感要素在音乐教学中不仅仅比知识技能更重要,而且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三、结论与建议
目前使用的根据《标准》精神编写的几套音乐实验教材,从编写理念到内容选择再到体例结构,较之传统的音乐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体现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最新水平,是一个质的飞跃,但能形成鲜明风格的编写体系的不多。其原因主要是不同版本的教材所选的乐曲和歌曲较多重复,有的版本所选作品仍跳不出欧洲古典时期的音乐,略欠心意。有的版本音乐知识和技能发展的线索不清晰。有的版本教材内容过多,使得校本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难以实现等。
由此可知,一个好的音乐教材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对编辑者来说,编写人应具备学科专家的素养和实际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编写人员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美国音乐教材的编写人员的构成,向来包括音乐教师,音乐专家,课程专家,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学和哲学与美学专家,技术支持人员,视觉艺术专家等方面的人物,以保证教材编写的多维度视角。另外,音乐教材的出版者往往宣称,他们先是音乐教师,再是出版商。对教学者来说,教师可依据个人的专长丰富教材的内容,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沟通的管道,共创教与学的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及结合我们可用的有价值的丰富内容,更多地主动探索和应用国内外有益的理论,确保音乐教材的编写和实施得到最佳的效益。
因此,从20世纪的学堂乐歌教材至今,我国音乐教材建设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内容已从学术性转变为生活化,改变了原来学科体系的走向。教育领域的思想观念也从一元论向多元化的教育观发展。当今多元文化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只要我们将音乐教材的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壤中,一方面,站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上,对我们丰富的华夏音乐文化配以全面的音乐教育,使得我们的音乐文
化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广泛地吸收世界上的优秀音乐文化,加强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增进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最终,我们的音乐教材将会形成一个有多元文化编制而成,并能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建立联系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