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1996年写的《集印琐谈》(附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用后, 有幸被多家报刊转载。2004年就“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成为“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新闻改写后,《美术报》和《名家》杂志等报刊相继发表。拙稿中讲了一个史实:“元末王冕以花乳石刻印,使印章除了作为权力象征和凭信工具外,还为篆刻艺术的形成带来了生机。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文彭则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从此,印章有了更为广泛的作用,书画用印便是其中一项。”篆刻艺术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凝聚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精神。而篆刻也因之涌现出百花齐放、各逞其雄的艺术流派。不应忽视的是,安徽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功居马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有多种版本的美术史、书法史,却未见到一部系统的篆刻史。篆刻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早在殷商时代,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自然也就刻出了至少三千年篆刻历史。篆刻印章从秦始皇开始,天子用印称“玺”,汉代帝王诸侯印称“玺”,大臣印称“印”,将军印称“章”。使用字体由甲骨文、大篆、秦篆,演化为汉篆,唐宋的官印又出现了屈曲折叠、填满空隙的朱文“九叠”篆,制作手段由铸变为凿。元末王冕以花乳石刻印,使印章除了作为权力象征和凭信工具外,还为篆刻艺术的形成带来了生机。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文彭则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印章从此有了更为广泛的功能,如书法绘画用印。 书画印章大致有两种:一是闲章,一是名印。闲章内容包括年代、肖形、吉祥语、成语、诗句、作者籍贯、书房画室斋号馆名,等等;名印有姓、名合一的且白文偏多,也有姓、名分开的,一般是朱文姓,白文名。收集当代包括前辈、同辈乃至晚辈人的印蜕,一方面可管窥他们的学识、素养和志趣,另一方面是就印赏印,寻觅那一块块方寸天地所展示的大千世界、万千气象和艺术韵味以及其所处之时代气息。
我集印比别人集印难。我是用自制的带框子的印纸去请人钤印,有框子就局限了别人,自然更束缚了自己。书画家们收到统一的印纸,却钤出五花八门的印谱,有直打的,有横盖的,有左右落款的,有上下签名的……怎么办?请画家雪松帮助找石头、磨石头,请书家云瑞治了方“当代书画家常用印集”长条白文边款章,再先盖在印纸右上方,从此解决了钤印的书画家各行其是的问题。赵朴初、刘夜烽、张建中,爱新觉罗溥佐,阎丽川等书画家欣然为我书写了题签,天津美院孙其峰先生竟分别写了行、草、隶三种一并寄来……这都成了我十分珍惜的纪念品。
现场观看书画家钤印,胜过欣赏他们正常的创作,能得到一次如醉的很美的享受。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先认真挑选自己常用的章和特别珍藏的印,接着擦拭干净、调理好印泥,再接着一方方认真用力地镇压,然后签名。耄耋老人、书画教育家王石城为我盖了9方书画印,后来见到我送他留念的赵朴初14方书印复印件,特地请女画家刘茂云到报社找我重要一张印纸,非常清楚地为我重新钤了36方印,有十几方古、近代大家珍稀印章,是老人特地从束之高阁的老箱子里找出来的,其中几方邓石如的印蜕,一展其稳练自然、神游太虚、锋劲刚健、姿态婀娜的艺术风貌,让人大饱眼福,回味不尽亦慨叹不已。画家王涛、朱松发、周觉钧、萧煦、葛庆友、王家琰和郭公达先生都把印章倒放印纸上,调兵遣将似地一番摆布后才一一打印,有的还使用了印规,印面倜傥俊秀、酣畅流动,一一张扬个性;李百忍、张翰、刘子善、陶天月、荆涛、张一楫、王守志、耿立军和葛介屏先生则以书家的刚健洒脱制作了端庄挺劲、趣味盎然的印谱,令人观之赞之醉之、爱不释手……
集外省书画家印章,全凭神交的缘分和朋友托朋友的情分。福建青年篆刻家林阳发、老画家金琴鹤,天津老画家夏明远,上海画家沈剑南、王啸中,西安画家郭立法、钟明善,甘肃画家范有信,北京书画家苏平,南京画家徐培晨、李罗,浙江画家蒋孝游,山东画家吴长东、李庆新……他们不仅寄来自己的印谱,还帮我求得沈觐寿、王耀亭、周哲文、龚望、于太昌、吴青霞、王端、蒋风白、杜应强、米南阳、陈大羽等著名艺术家的常用印。一枚枚印章虽仅方寸之地,却是天上地下、古代今朝、春夏秋冬、喜怒哀乐,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印蜕出自千名篆刻家之手,真是千姿百态、各逞其雄,凸现出篆刻艺术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年代的字法美、书法美、章法美、刀法美、格式美、款识美、残缺美、形象美;一页又一页印谱,生动展示了书画家各自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修养。
前面提到闲章,其实闲章不闲。它既为书画作品增色,又作了自我介绍,还交待了创作渊源、意图等。北京周而复的“无畏”“求索”,上海张洁人的“白发斑斑始学书”“未迟斋”,张载的“寄情丹青人生一乐”,浙江蒋孝游的“学到老”,天津王麦杆的“行万里路”,江苏陈大羽的“神功全在锄耘”,安徽石克士的“渔唱起三更”,郑震的“天道酬勤”……都强调了艺无止境、成功之路无捷径,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的拼搏精神;江苏谭勇的“百花齐放”,楊建侯的“莺歌燕舞”,张文俊的“江山如锦”,广东蔡仰颜的“花草精神”,安徽黎光祖的“松风竹雨”……则抒发了艺术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宽阔情怀;天津龚望的“白丁礼物”,安徽张恺帆的“刚直不阿”,司徒越的“两到长城仍非好汉”等,揭示其光彩照人的崇高品德;天津孙其峰的“归朴”“惟存真”,安徽郑锐的“乐在其中”,杜宏本的“游于艺”,黄叶村的“放眼量”等,流露出艺术家各自对艺术的醉心追求……
不少书画家严谨治学、谦和诚恳的品质在印谱中也大放异彩。赖少其赠印13方,亲自写信说明:“立纲兄……一印印泥不均,还有一印镇倒了又抹正,至为抱歉”;中国书协副主席陆石,眼睛不好,他请夫人赵中代为选印,自己又带病调换了几方更好的,签名后还让夫人写信邀我有机会去他家重盖……艺术大家的书画佳构引人入胜,其谦逊认真的品德同样感人至深。
欣赏这些印谱,不啻学习艺术家们的治学态度和为人之道,也进一步陶冶自己的性灵并勉励自己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益事善事。
一晃又过去了10多年,所集印谱的印主有过半先后驾鹤西去!偶尔闲时、闷时展卷把玩,许多美妙情景历历在目竟如在昨日,不禁感慨泪目,也因此益发缅怀、感恩高寿归天或英年早逝的艺术家,更加真诚思念、祝福健在的朋友!
集印生趣,乐莫大焉!
(作者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有多种版本的美术史、书法史,却未见到一部系统的篆刻史。篆刻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早在殷商时代,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自然也就刻出了至少三千年篆刻历史。篆刻印章从秦始皇开始,天子用印称“玺”,汉代帝王诸侯印称“玺”,大臣印称“印”,将军印称“章”。使用字体由甲骨文、大篆、秦篆,演化为汉篆,唐宋的官印又出现了屈曲折叠、填满空隙的朱文“九叠”篆,制作手段由铸变为凿。元末王冕以花乳石刻印,使印章除了作为权力象征和凭信工具外,还为篆刻艺术的形成带来了生机。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文彭则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印章从此有了更为广泛的功能,如书法绘画用印。 书画印章大致有两种:一是闲章,一是名印。闲章内容包括年代、肖形、吉祥语、成语、诗句、作者籍贯、书房画室斋号馆名,等等;名印有姓、名合一的且白文偏多,也有姓、名分开的,一般是朱文姓,白文名。收集当代包括前辈、同辈乃至晚辈人的印蜕,一方面可管窥他们的学识、素养和志趣,另一方面是就印赏印,寻觅那一块块方寸天地所展示的大千世界、万千气象和艺术韵味以及其所处之时代气息。
我集印比别人集印难。我是用自制的带框子的印纸去请人钤印,有框子就局限了别人,自然更束缚了自己。书画家们收到统一的印纸,却钤出五花八门的印谱,有直打的,有横盖的,有左右落款的,有上下签名的……怎么办?请画家雪松帮助找石头、磨石头,请书家云瑞治了方“当代书画家常用印集”长条白文边款章,再先盖在印纸右上方,从此解决了钤印的书画家各行其是的问题。赵朴初、刘夜烽、张建中,爱新觉罗溥佐,阎丽川等书画家欣然为我书写了题签,天津美院孙其峰先生竟分别写了行、草、隶三种一并寄来……这都成了我十分珍惜的纪念品。
现场观看书画家钤印,胜过欣赏他们正常的创作,能得到一次如醉的很美的享受。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先认真挑选自己常用的章和特别珍藏的印,接着擦拭干净、调理好印泥,再接着一方方认真用力地镇压,然后签名。耄耋老人、书画教育家王石城为我盖了9方书画印,后来见到我送他留念的赵朴初14方书印复印件,特地请女画家刘茂云到报社找我重要一张印纸,非常清楚地为我重新钤了36方印,有十几方古、近代大家珍稀印章,是老人特地从束之高阁的老箱子里找出来的,其中几方邓石如的印蜕,一展其稳练自然、神游太虚、锋劲刚健、姿态婀娜的艺术风貌,让人大饱眼福,回味不尽亦慨叹不已。画家王涛、朱松发、周觉钧、萧煦、葛庆友、王家琰和郭公达先生都把印章倒放印纸上,调兵遣将似地一番摆布后才一一打印,有的还使用了印规,印面倜傥俊秀、酣畅流动,一一张扬个性;李百忍、张翰、刘子善、陶天月、荆涛、张一楫、王守志、耿立军和葛介屏先生则以书家的刚健洒脱制作了端庄挺劲、趣味盎然的印谱,令人观之赞之醉之、爱不释手……
集外省书画家印章,全凭神交的缘分和朋友托朋友的情分。福建青年篆刻家林阳发、老画家金琴鹤,天津老画家夏明远,上海画家沈剑南、王啸中,西安画家郭立法、钟明善,甘肃画家范有信,北京书画家苏平,南京画家徐培晨、李罗,浙江画家蒋孝游,山东画家吴长东、李庆新……他们不仅寄来自己的印谱,还帮我求得沈觐寿、王耀亭、周哲文、龚望、于太昌、吴青霞、王端、蒋风白、杜应强、米南阳、陈大羽等著名艺术家的常用印。一枚枚印章虽仅方寸之地,却是天上地下、古代今朝、春夏秋冬、喜怒哀乐,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印蜕出自千名篆刻家之手,真是千姿百态、各逞其雄,凸现出篆刻艺术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年代的字法美、书法美、章法美、刀法美、格式美、款识美、残缺美、形象美;一页又一页印谱,生动展示了书画家各自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修养。
前面提到闲章,其实闲章不闲。它既为书画作品增色,又作了自我介绍,还交待了创作渊源、意图等。北京周而复的“无畏”“求索”,上海张洁人的“白发斑斑始学书”“未迟斋”,张载的“寄情丹青人生一乐”,浙江蒋孝游的“学到老”,天津王麦杆的“行万里路”,江苏陈大羽的“神功全在锄耘”,安徽石克士的“渔唱起三更”,郑震的“天道酬勤”……都强调了艺无止境、成功之路无捷径,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的拼搏精神;江苏谭勇的“百花齐放”,楊建侯的“莺歌燕舞”,张文俊的“江山如锦”,广东蔡仰颜的“花草精神”,安徽黎光祖的“松风竹雨”……则抒发了艺术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宽阔情怀;天津龚望的“白丁礼物”,安徽张恺帆的“刚直不阿”,司徒越的“两到长城仍非好汉”等,揭示其光彩照人的崇高品德;天津孙其峰的“归朴”“惟存真”,安徽郑锐的“乐在其中”,杜宏本的“游于艺”,黄叶村的“放眼量”等,流露出艺术家各自对艺术的醉心追求……
不少书画家严谨治学、谦和诚恳的品质在印谱中也大放异彩。赖少其赠印13方,亲自写信说明:“立纲兄……一印印泥不均,还有一印镇倒了又抹正,至为抱歉”;中国书协副主席陆石,眼睛不好,他请夫人赵中代为选印,自己又带病调换了几方更好的,签名后还让夫人写信邀我有机会去他家重盖……艺术大家的书画佳构引人入胜,其谦逊认真的品德同样感人至深。
欣赏这些印谱,不啻学习艺术家们的治学态度和为人之道,也进一步陶冶自己的性灵并勉励自己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益事善事。
一晃又过去了10多年,所集印谱的印主有过半先后驾鹤西去!偶尔闲时、闷时展卷把玩,许多美妙情景历历在目竟如在昨日,不禁感慨泪目,也因此益发缅怀、感恩高寿归天或英年早逝的艺术家,更加真诚思念、祝福健在的朋友!
集印生趣,乐莫大焉!
(作者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