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博物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优化文化产品、创新内容形式和丰富展陈手段,使保国寺成为游客喜爱的文化体验目的地,进而成为传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有效平台。本文立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和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提升展陈形式的现实基础,分析并讨论古老的保国寺是如何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的。
【关键词】文旅融合;博物馆;数字化应用;文旅 教育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一、以文促旅 提升保国寺的文化内涵
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是一座以保护、研究、展示、弘扬地域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和技藝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类博物馆。在2019年刚结束的陈列展示改造提升工程中,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深挖文化内涵,重新整合文化资源,以古建筑本体的价值认知为核心,以“保国寺里看宋代”为主题,把保国寺还原回其所在的历史时空,并以宋人的视角切入,释读保国寺建筑与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科技之间的深层关系,进而从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宋代古建中窥见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
此外,作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存,保国寺古建筑群先后被列入国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保国寺大殿不仅是苏浙地区木构建筑文化影响日韩的实物例证、11世纪东亚建筑文化交流圈建筑营造技艺的杰出典范,更见证了区域建筑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海外的历史,成为那个时期江南木结构建筑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载体。保国寺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过去,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如何打造保国寺作为宋代建筑文化遗产品牌的IP,将其蕴含的深厚内涵及价值传达给公众,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遵循自身资源和特点,重新规划并设计主题鲜明、独具特性的保国寺陈列展示体系,在提升保国寺文化内涵的同时,积极引导公众树立传承保护传统古建的观念和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自信,最终实现公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互动”。
二、以旅彰文 拉近保国寺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高了公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性。这些数字化技术手段将文化遗产内含的精神生动而准确地呈现出来,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全景式、立体式、智慧化、活态化展示,使公众能更好地读懂、理解、热爱文化遗产,“身临其境”地体验“活”的历史。
(一)智慧导览提升品质服务
智慧导览是本次陈列展示改造提升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定位技术和后台管理平台,智慧导览可为公众提供实景导览、虚拟导航、实景增强、游线推荐、在线购票和资料下载等综合服务,应用图文、音频、视频、动漫等方式,满足公众在旅游之前的信息查阅和线路攻略,旅游中的导览、导航、导游全需求,从而实现一站式的自助导游服务,帮助保国寺景区实现真正的智慧旅游。
智慧导览平台还与二维码导视标牌结合,降低导览平台的使用门槛,公众仅需扫描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内的二维码导视标牌即可实现自助导览。公众还可以通过扫描带有AR提示的二维码导视标牌来体验AR实景导览。
(二)数字化展示丰富观展体验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创作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表现形式。过去,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单一的图文介绍形式也无法提起公众的兴趣,更无法拉近公众与展品间的距离。本次陈列展示改造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数字化展陈手段突破灯光、实物、图文和展柜的限制,以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沉浸式的展陈形式重新引起公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天王殿序厅中,新增的L型LED折屏动态地展示了保国寺的地理环境、建置变化、价值定位等内容信息,以抽象的线条勾勒出远山近水的东方意境,多层次的画面带给公众近乎裸眼3D般的视觉冲击,再配合古典唯美的古琴曲音,将“宋韵极简美”的传统人文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在藏经楼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厅中,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利用激光投影技术营造出一个具有沉浸感的体验空间,通过联动影像与空间数字音效的结合,在为公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观展体验的同时,也更好地展现了在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宁波作为始发港之一的高光时刻,以及保国寺作为宁波古建筑代表所体现出的重要历史意义。
(三)互动体验拓宽学习渠道
为了给公众提供更为直观、便捷的浏览与学习方式,实现公众与展项、公众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交流,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增设了多个多媒体互动体验设备。公众可以通过触摸屏主动选择想要的信息,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博物馆展示内容的了解程度进行跳跃性的、不同层面的信息获取。例如观音殿内的多点触控魔屏,由七块大尺寸多点触摸拼接屏拼接而成,用以展示《营造法式》以及保国寺大殿的建造技艺。公众可以同时在触摸屏上点击播放动画视频、浏览图文信息资料,甚至体验斗栱搭建的游戏而互不受干扰,这种独特的展示效果及强大的交互功能给公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
三、融合发展 打造保国寺文化旅游新平台
文旅融合给了公众重新发现、关注、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渠道。但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需要深度相融,实现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才能在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优质旅游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进而催生文旅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文旅 教育”新模式下的创新融合之道。在本次陈列展示改造提升工程中,博物馆充分发挥2万余平米的古建筑群优势,打造了多个具有古建特色的室内课堂,创设了木作非遗体验展厅、匠·木构建筑文化体验教室、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对传统木作工具与传统建筑木材的陈列展示,开展独具特色的制作刨花灯的木作体验活动,加深了青少年对传统古建木作技艺的认知。 此外,建设文化遗产研学旅游基地,提升学生群体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也是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文旅融合探索下的新突破。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十分重视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精心组织研学教育活动,开发研学教育课程,扩大基地的社会影响。近几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每年开展以“古建匠意”“思创营造”“亲近自然”等主题的研学文旅季、寻访研习营等各类社会教育活动,日益受到学生和社会研学团队的青睐。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正积极抓住文旅融合的契机,努力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东方木结构建筑文化遗产圣地”。
四、文旅融合 将对文物的尊重与敬畏放在首位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看,要做到宜融则融。当我们沉浸在文物的世界中,享受它带给我们的这种岁月静好的感觉时,你可曾看到它背后的沧桑,和被文物工作者悉心呵护着的极其脆弱的灵魂:博物馆作为一个保护、陈列、研究文化遗存(遗物)的场所,应将对文物的尊重与敬畏放在首位,坚持有所融、有所不融。
保国寺大殿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由于大殿自身特殊的建筑结构,导致大殿内光线不足,尤其到了阴雨天,更是直接影响了公众的参观效果。虽然打亮大殿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但出于对文物消防安全的考虑,大殿内坚决不允许通电。日前,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第一次专门就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工作联合出台政策性文件。根据《指导意见》,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筑外安装灯具的要保持安全距离,这份文件无疑给文物建筑多加了一层保险锁。
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每一处留下来的文物建筑都凝聚着一段历史,都具有不可复制性。虽然文化传递需要考虑公众的需求,但更需要正视其意义与价值。文旅融合不是一种只为迎合公众的体验,而是触动灵魂的共鸣。别让炫目的技术遮盖了文化的光芒,“人间夜色还如许”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五、结语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能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这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和每一位博物馆人的不懈努力。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以文旅融合为契机,不断深挖自身的文化价值,努力打造传统木构建筑文化的品牌IP。推动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将优秀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创新文旅融合的形式,提高文旅融合的深度,把握文旅融合的尺度,最终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和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岚.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J].中国博物馆,2007(1).
[2]田传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07(5).
[3]陈刚.数字博物馆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博物馆,2007(3).
[4]赵晨.多媒体展示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J].科学观察,2008(2).
[5]秦新华.论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鉴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2009(5).
[6]喻玲.統筹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发展措施[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3).
[7]朱兰.关于高校博物馆展陈方式现代化的思考与实践—以苏州大学博物馆为例[J].亚太教育,2015.
[8]厉建梅.文旅融合趋势下旅游景区的品牌提升战略——以山东天上王城景区为例[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6(1).
[9]李智慧.如何做好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J].大众文艺,2016(15).
[10]陈庆荣.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博物馆公共服务提升研究——以天长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作者简介:周霖(1991-),男,汉族,浙江宁波,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博物馆展览策划。
【关键词】文旅融合;博物馆;数字化应用;文旅 教育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一、以文促旅 提升保国寺的文化内涵
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是一座以保护、研究、展示、弘扬地域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和技藝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类博物馆。在2019年刚结束的陈列展示改造提升工程中,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深挖文化内涵,重新整合文化资源,以古建筑本体的价值认知为核心,以“保国寺里看宋代”为主题,把保国寺还原回其所在的历史时空,并以宋人的视角切入,释读保国寺建筑与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科技之间的深层关系,进而从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宋代古建中窥见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
此外,作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存,保国寺古建筑群先后被列入国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保国寺大殿不仅是苏浙地区木构建筑文化影响日韩的实物例证、11世纪东亚建筑文化交流圈建筑营造技艺的杰出典范,更见证了区域建筑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海外的历史,成为那个时期江南木结构建筑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载体。保国寺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过去,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如何打造保国寺作为宋代建筑文化遗产品牌的IP,将其蕴含的深厚内涵及价值传达给公众,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遵循自身资源和特点,重新规划并设计主题鲜明、独具特性的保国寺陈列展示体系,在提升保国寺文化内涵的同时,积极引导公众树立传承保护传统古建的观念和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自信,最终实现公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互动”。
二、以旅彰文 拉近保国寺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高了公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性。这些数字化技术手段将文化遗产内含的精神生动而准确地呈现出来,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全景式、立体式、智慧化、活态化展示,使公众能更好地读懂、理解、热爱文化遗产,“身临其境”地体验“活”的历史。
(一)智慧导览提升品质服务
智慧导览是本次陈列展示改造提升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定位技术和后台管理平台,智慧导览可为公众提供实景导览、虚拟导航、实景增强、游线推荐、在线购票和资料下载等综合服务,应用图文、音频、视频、动漫等方式,满足公众在旅游之前的信息查阅和线路攻略,旅游中的导览、导航、导游全需求,从而实现一站式的自助导游服务,帮助保国寺景区实现真正的智慧旅游。
智慧导览平台还与二维码导视标牌结合,降低导览平台的使用门槛,公众仅需扫描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内的二维码导视标牌即可实现自助导览。公众还可以通过扫描带有AR提示的二维码导视标牌来体验AR实景导览。
(二)数字化展示丰富观展体验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创作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表现形式。过去,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单一的图文介绍形式也无法提起公众的兴趣,更无法拉近公众与展品间的距离。本次陈列展示改造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数字化展陈手段突破灯光、实物、图文和展柜的限制,以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沉浸式的展陈形式重新引起公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天王殿序厅中,新增的L型LED折屏动态地展示了保国寺的地理环境、建置变化、价值定位等内容信息,以抽象的线条勾勒出远山近水的东方意境,多层次的画面带给公众近乎裸眼3D般的视觉冲击,再配合古典唯美的古琴曲音,将“宋韵极简美”的传统人文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在藏经楼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厅中,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利用激光投影技术营造出一个具有沉浸感的体验空间,通过联动影像与空间数字音效的结合,在为公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观展体验的同时,也更好地展现了在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宁波作为始发港之一的高光时刻,以及保国寺作为宁波古建筑代表所体现出的重要历史意义。
(三)互动体验拓宽学习渠道
为了给公众提供更为直观、便捷的浏览与学习方式,实现公众与展项、公众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交流,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增设了多个多媒体互动体验设备。公众可以通过触摸屏主动选择想要的信息,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博物馆展示内容的了解程度进行跳跃性的、不同层面的信息获取。例如观音殿内的多点触控魔屏,由七块大尺寸多点触摸拼接屏拼接而成,用以展示《营造法式》以及保国寺大殿的建造技艺。公众可以同时在触摸屏上点击播放动画视频、浏览图文信息资料,甚至体验斗栱搭建的游戏而互不受干扰,这种独特的展示效果及强大的交互功能给公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
三、融合发展 打造保国寺文化旅游新平台
文旅融合给了公众重新发现、关注、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渠道。但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需要深度相融,实现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才能在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优质旅游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进而催生文旅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文旅 教育”新模式下的创新融合之道。在本次陈列展示改造提升工程中,博物馆充分发挥2万余平米的古建筑群优势,打造了多个具有古建特色的室内课堂,创设了木作非遗体验展厅、匠·木构建筑文化体验教室、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对传统木作工具与传统建筑木材的陈列展示,开展独具特色的制作刨花灯的木作体验活动,加深了青少年对传统古建木作技艺的认知。 此外,建设文化遗产研学旅游基地,提升学生群体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也是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文旅融合探索下的新突破。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十分重视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精心组织研学教育活动,开发研学教育课程,扩大基地的社会影响。近几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每年开展以“古建匠意”“思创营造”“亲近自然”等主题的研学文旅季、寻访研习营等各类社会教育活动,日益受到学生和社会研学团队的青睐。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正积极抓住文旅融合的契机,努力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东方木结构建筑文化遗产圣地”。
四、文旅融合 将对文物的尊重与敬畏放在首位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看,要做到宜融则融。当我们沉浸在文物的世界中,享受它带给我们的这种岁月静好的感觉时,你可曾看到它背后的沧桑,和被文物工作者悉心呵护着的极其脆弱的灵魂:博物馆作为一个保护、陈列、研究文化遗存(遗物)的场所,应将对文物的尊重与敬畏放在首位,坚持有所融、有所不融。
保国寺大殿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由于大殿自身特殊的建筑结构,导致大殿内光线不足,尤其到了阴雨天,更是直接影响了公众的参观效果。虽然打亮大殿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但出于对文物消防安全的考虑,大殿内坚决不允许通电。日前,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第一次专门就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工作联合出台政策性文件。根据《指导意见》,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筑外安装灯具的要保持安全距离,这份文件无疑给文物建筑多加了一层保险锁。
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每一处留下来的文物建筑都凝聚着一段历史,都具有不可复制性。虽然文化传递需要考虑公众的需求,但更需要正视其意义与价值。文旅融合不是一种只为迎合公众的体验,而是触动灵魂的共鸣。别让炫目的技术遮盖了文化的光芒,“人间夜色还如许”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五、结语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能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这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和每一位博物馆人的不懈努力。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以文旅融合为契机,不断深挖自身的文化价值,努力打造传统木构建筑文化的品牌IP。推动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将优秀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创新文旅融合的形式,提高文旅融合的深度,把握文旅融合的尺度,最终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和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岚.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J].中国博物馆,2007(1).
[2]田传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07(5).
[3]陈刚.数字博物馆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博物馆,2007(3).
[4]赵晨.多媒体展示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J].科学观察,2008(2).
[5]秦新华.论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鉴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2009(5).
[6]喻玲.統筹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发展措施[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3).
[7]朱兰.关于高校博物馆展陈方式现代化的思考与实践—以苏州大学博物馆为例[J].亚太教育,2015.
[8]厉建梅.文旅融合趋势下旅游景区的品牌提升战略——以山东天上王城景区为例[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6(1).
[9]李智慧.如何做好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J].大众文艺,2016(15).
[10]陈庆荣.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博物馆公共服务提升研究——以天长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作者简介:周霖(1991-),男,汉族,浙江宁波,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博物馆展览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