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卫生机构的高度重视。防治高血压,除了普及防治知识、改善生活方式之外,药物治疗无疑是重要手段。但“是药三分毒”,高血压药物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的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同样给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为此,本文就常用的降压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如何应对做一简单的介绍,以期帮助大家更加安全科学地用好降压药。
1.利尿药
①低钾血症:氢氯噻嗪、吲哒帕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且氢氯噻嗪比吲哒帕胺发生率更高。老年患者的此种不良反应更为明显。
应对措施:①减少剂量,进食含有充足钾的食物,常规补钾;②与保钾降血压药物合用;③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合用,即采用“A+D”降压方案。可以取长补短,不仅能增强降压疗效,还能相互抵消各自的不良反应,可谓是“两全其美”。
②勃起功能障碍(ED)及性欲减退:高血压患者中出现ED者不少见,碍于面子,多数患者不愿跟医生说。患者服用利尿剂如螺内酯、氢氯噻嗪时可引起或加重ED,或性欲减退。
应对措施:①ACEI类通过改善血管重塑,可改善阴茎动脉血液供应,使海绵体的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勃起功能障碍,改善ED症状。②西地那非(万艾可,俗称“伟哥”)是治疗ED的有效药物,服用者切记以下两忌:忌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以免发生严重低血压;忌过量(25毫克/次)、过频(2~3次/月),以免酿成悲剧。
③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应用较大剂量的利尿剂时可引起血糖、血脂代谢紊乱。
应对措施:应用小剂量利尿剂(如氢氯噻嗪12.5毫克/天、吲哒帕胺1.25毫克/天)可避免此种不良反应。
2. 钙离子拮抗剂(CCB)
①水肿:水肿为钙离子拮抗剂的常见副作用,多发生于踝部。
应对措施:①减少剂量;②停用药物;③给予利尿剂治疗;④联合应用ACEI类药物,即采用“A+C”方案。ACEI有扩张静脉作用,两者联用,可拮抗CCB类药物致踝部水肿的不良反应,降压效果亦增强。多年以来,“A+C”方案被多数专家视为降压治疗中的“黄金搭档”。
②反射性心动过速: CCB可引起交感神经活性上升,导致心动过速。
应对措施:①ACEI类药物对交感神经的抑制效应有助于减低CCB类对交感神经的激活作用。②β受体阻滞剂可防止CCB引起的心动过速和交感神经活化,如美托洛尔可拮抗硝苯地平引起的心率加快,使心率维持在正常范围。③选用新一代CCB如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具有持久的降压作用,而不引起交感神经活性上升,因而不诱发心动过速。
③头痛、头晕:CCB引起神经系统的常见副作用为头痛、头晕。
应对措施:①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抗硝苯地平引起的头痛、头晕。②非洛地平(波依定)治疗高血压患者出现头胀、面部潮红,继续用药上述症状可自行缓解。
3.β受体阻滞剂
①支气管痉挛:所有的β受体阻滞剂对支气管哮喘者甚至支气管炎患者,可诱发其支气管痉挛,即使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或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吲哚洛尔或美托洛尔也应慎用。
应对措施:给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支气管很易扩张,而缓解症状。
②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休息时的心率,对不完全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
应对措施:一旦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停药后心率迅速恢复正常。
③心功能不全:治疗前患者的心脏处于心衰状态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会加重心衰,心衰的加重大多发生在治疗的早期。
应对措施:使用利尿剂可缓解心衰症状。
④肢端循环障碍:β受体阻滞剂在某些患者中可引起肢体温度降低、脉搏消失,甚至发生紫绀和肢体坏疽。
应对措施:β受体阻滞剂一般不用于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①首剂低血压:多发生于使用利尿剂、限钠等存在低血容量者,首次使用ACEI类药物时应避免应用于低血容量患者。
应对措施:出现首剂低血压时,应用多巴胺治疗可使血压恢复正常。
②咳嗽:咳嗽为ACEI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发生率为3%~22%。咳嗽出现的时间为服药后3~6周,咳嗽表现为干咳,夜间明显。
应对措施:咳嗽不重者可继续服药,咳嗽持续、剧烈者需停药,可改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代替。
③肾功能恶化:在ACEI类药物使用初期,可引起血肌酐轻度升高和肾小球滤过率轻度降低。ACEI类药物在肾脏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时有保护肾脏的作用,在肾功能已有损伤时使用,可加重肾损害。
应对措施:血肌酐>265μmol时停用ACEI类药物。
④高血钾:ACEI类药物具有潴钾作用,而引起高血钾。
应对措施:在使用ACEI类药物时应给予低钾饮食或利尿剂,同时监测血钾,以防高钾血症。在血钾≥5.5mmol·L-1时,须停用ACEI类药物。
⑤致畸:动物实验显示,ACEI类对胎仔发育有很大影响,在孕期第2、3个月应用ACEI与胎仔骨骼发育异常和新生胎仔肾衰和死亡相关。
应对措施:怀孕后即应停用ACEI。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ARB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与ACEI类药物类似,同时亦具有心脏、肾脏的保护作用,而咳嗽副作用较ACEI类药物明显减少。偶有头痛、头晕、干咳等不良反应,会随着治疗时间的继续而减轻或消失。
6.α1受体阻滞药
①首剂现象:首剂现象为第1次用药后30~90分钟后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晕厥、心悸等现象,为α1受体阻滞剂的常见不良反应。
应对措施:①第1次用药给予小剂量睡前服用可减轻或避免之。②剂量采用递增法,能有效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③一旦出现血压过低,可加用多巴胺予以纠正。
②快速耐药:持久应用α1受体阻滞剂可致快速耐药。
应对措施:增加剂量或停药数天,耐药情况可消除。
总之,降压药物是控制高血压的有力武器,如何防控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十分重要。成功的治疗方案应该是长期而稳定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真正做到“科学用药,健康生活”,这是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江凤林
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医学会医学科普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杂志副总编。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年,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于高血压、心律失常的防治及心脏康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呵护心脏》《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等专著4部,承担及参与课题5项,获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1.利尿药
①低钾血症:氢氯噻嗪、吲哒帕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且氢氯噻嗪比吲哒帕胺发生率更高。老年患者的此种不良反应更为明显。
应对措施:①减少剂量,进食含有充足钾的食物,常规补钾;②与保钾降血压药物合用;③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合用,即采用“A+D”降压方案。可以取长补短,不仅能增强降压疗效,还能相互抵消各自的不良反应,可谓是“两全其美”。
②勃起功能障碍(ED)及性欲减退:高血压患者中出现ED者不少见,碍于面子,多数患者不愿跟医生说。患者服用利尿剂如螺内酯、氢氯噻嗪时可引起或加重ED,或性欲减退。
应对措施:①ACEI类通过改善血管重塑,可改善阴茎动脉血液供应,使海绵体的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勃起功能障碍,改善ED症状。②西地那非(万艾可,俗称“伟哥”)是治疗ED的有效药物,服用者切记以下两忌:忌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以免发生严重低血压;忌过量(25毫克/次)、过频(2~3次/月),以免酿成悲剧。
③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应用较大剂量的利尿剂时可引起血糖、血脂代谢紊乱。
应对措施:应用小剂量利尿剂(如氢氯噻嗪12.5毫克/天、吲哒帕胺1.25毫克/天)可避免此种不良反应。
2. 钙离子拮抗剂(CCB)
①水肿:水肿为钙离子拮抗剂的常见副作用,多发生于踝部。
应对措施:①减少剂量;②停用药物;③给予利尿剂治疗;④联合应用ACEI类药物,即采用“A+C”方案。ACEI有扩张静脉作用,两者联用,可拮抗CCB类药物致踝部水肿的不良反应,降压效果亦增强。多年以来,“A+C”方案被多数专家视为降压治疗中的“黄金搭档”。
②反射性心动过速: CCB可引起交感神经活性上升,导致心动过速。
应对措施:①ACEI类药物对交感神经的抑制效应有助于减低CCB类对交感神经的激活作用。②β受体阻滞剂可防止CCB引起的心动过速和交感神经活化,如美托洛尔可拮抗硝苯地平引起的心率加快,使心率维持在正常范围。③选用新一代CCB如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具有持久的降压作用,而不引起交感神经活性上升,因而不诱发心动过速。
③头痛、头晕:CCB引起神经系统的常见副作用为头痛、头晕。
应对措施:①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抗硝苯地平引起的头痛、头晕。②非洛地平(波依定)治疗高血压患者出现头胀、面部潮红,继续用药上述症状可自行缓解。
3.β受体阻滞剂
①支气管痉挛:所有的β受体阻滞剂对支气管哮喘者甚至支气管炎患者,可诱发其支气管痉挛,即使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或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吲哚洛尔或美托洛尔也应慎用。
应对措施:给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支气管很易扩张,而缓解症状。
②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休息时的心率,对不完全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
应对措施:一旦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停药后心率迅速恢复正常。
③心功能不全:治疗前患者的心脏处于心衰状态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会加重心衰,心衰的加重大多发生在治疗的早期。
应对措施:使用利尿剂可缓解心衰症状。
④肢端循环障碍:β受体阻滞剂在某些患者中可引起肢体温度降低、脉搏消失,甚至发生紫绀和肢体坏疽。
应对措施:β受体阻滞剂一般不用于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①首剂低血压:多发生于使用利尿剂、限钠等存在低血容量者,首次使用ACEI类药物时应避免应用于低血容量患者。
应对措施:出现首剂低血压时,应用多巴胺治疗可使血压恢复正常。
②咳嗽:咳嗽为ACEI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发生率为3%~22%。咳嗽出现的时间为服药后3~6周,咳嗽表现为干咳,夜间明显。
应对措施:咳嗽不重者可继续服药,咳嗽持续、剧烈者需停药,可改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代替。
③肾功能恶化:在ACEI类药物使用初期,可引起血肌酐轻度升高和肾小球滤过率轻度降低。ACEI类药物在肾脏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时有保护肾脏的作用,在肾功能已有损伤时使用,可加重肾损害。
应对措施:血肌酐>265μmol时停用ACEI类药物。
④高血钾:ACEI类药物具有潴钾作用,而引起高血钾。
应对措施:在使用ACEI类药物时应给予低钾饮食或利尿剂,同时监测血钾,以防高钾血症。在血钾≥5.5mmol·L-1时,须停用ACEI类药物。
⑤致畸:动物实验显示,ACEI类对胎仔发育有很大影响,在孕期第2、3个月应用ACEI与胎仔骨骼发育异常和新生胎仔肾衰和死亡相关。
应对措施:怀孕后即应停用ACEI。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ARB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与ACEI类药物类似,同时亦具有心脏、肾脏的保护作用,而咳嗽副作用较ACEI类药物明显减少。偶有头痛、头晕、干咳等不良反应,会随着治疗时间的继续而减轻或消失。
6.α1受体阻滞药
①首剂现象:首剂现象为第1次用药后30~90分钟后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晕厥、心悸等现象,为α1受体阻滞剂的常见不良反应。
应对措施:①第1次用药给予小剂量睡前服用可减轻或避免之。②剂量采用递增法,能有效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③一旦出现血压过低,可加用多巴胺予以纠正。
②快速耐药:持久应用α1受体阻滞剂可致快速耐药。
应对措施:增加剂量或停药数天,耐药情况可消除。
总之,降压药物是控制高血压的有力武器,如何防控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十分重要。成功的治疗方案应该是长期而稳定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真正做到“科学用药,健康生活”,这是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江凤林
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医学会医学科普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杂志副总编。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年,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于高血压、心律失常的防治及心脏康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呵护心脏》《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等专著4部,承担及参与课题5项,获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