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东方出版社出版了王彬先生所著的《胡同九章》一书,反响不错。有评论文章说,此书是第一部从井田制的角度讨论北京胡同的著作,从而使胡同研究进入了理论层面,令人欣喜。
众所周知,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经济形态,孟子的解释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一平方里(此处指周里)的土地为一井。一井九百亩,井的形状是正方或者长方的,在一井的土地上划出九等份,每一份便是一百亩。中间的一份是公田,其余的八份是私田。每一户农民拥有一百亩土地,八户农民便拥有八百亩土地。春耕的时候八户农民首先要耕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土地。秋收也是如此。《诗经》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便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制度在诗歌中的曲折表现。公田的主人是谁?奴隶主?还是农奴主?史学界有不同的诠释。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在九百亩的土地上划出九等份,那么,表现在汉字上,必然是“井”的形状。这样的土地制度被表述为井田制,也就可以理解。为了耕种与管理,在井田制的土地上,农民要规划道路,挖出沟渠,定出边界。井田中的道路,南北称阡,东西称陌。这一土地制度,反映在当时的城市建设上便是王城思想。简单地讲,王城是正方形的,在王城中规划出九等份,中间的一份是宫城,是周天子居住之处,相当于井中的公田;其余的八份是里,居住百姓,相当于农户的私田。为了方便居民出行,在王城中自然要构筑道路,东西方向的称经,南北方向的称纬。这两种形态的道路是王城中的干道。同样,在百姓所居住的里内也要开辟道路,称巷,是王城道路网络中的支路。这些道路:经、纬、巷,相当于井中的阡陌。元以后,巷,这种微细的道路形态,在大都被表现为胡同,明清以后演变成北京举凡小的道路的代名词,成为北京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在这个基础上,王彬又从起源、布局、要素、功能、景观、色彩、名称、人物、文化九个方面对胡同进行探讨,把北京的胡同研究推向深度,得出了不少新的结论。比如,关于胡同文化问题,他认为,胡同中的门联是研究胡同文化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窗口,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忍让、善良、厚道,祈盼国家太平、家庭和睦,视读书为最佳境界,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用玉石的贞洁与黄金的贵重表示道德对于人性的重要” 则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传统,可惜这样的文化精神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之下日见菲薄轻微了。
王彬认为,井田制在后世被傅会了许多神秘色彩而以九宫格的形式出现。西周时期的王城是九宫格,元朝的大都是九宫格,进一步,王彬认为北京的四合院亦是九宫格。易而言之,北京的四合院也是井田制的产物,在建筑布局上亦可以划为九份,只是中间的庭院相当于公田。这样他便第一次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北京四合院中的庭院基本是正方形,而不同于山西的窄院。他说:“从辩证法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存在永恒。但是,对于好的、优秀的事物,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长远地保存。毫无疑义,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也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它,它的命运,它的兴衰,给以更多的关爱,总是应该的罢。”遗憾的是我们对此认识不足,随着北京的城市改造,大量的胡同与四合院被拆除了,故都风貌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不仅引起专家而且引起广大市民的关心与忧虑,而《胡同九章》的出版笔者以为不仅展示了北京城市地理的最新成果,而且还会再一次引起人们对如何保护北京历史风貌与现代化建设问题的思索。
《胡同九章》王彬著 东方出版社 2007年1月 定价:35.00元
众所周知,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经济形态,孟子的解释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一平方里(此处指周里)的土地为一井。一井九百亩,井的形状是正方或者长方的,在一井的土地上划出九等份,每一份便是一百亩。中间的一份是公田,其余的八份是私田。每一户农民拥有一百亩土地,八户农民便拥有八百亩土地。春耕的时候八户农民首先要耕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土地。秋收也是如此。《诗经》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便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制度在诗歌中的曲折表现。公田的主人是谁?奴隶主?还是农奴主?史学界有不同的诠释。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在九百亩的土地上划出九等份,那么,表现在汉字上,必然是“井”的形状。这样的土地制度被表述为井田制,也就可以理解。为了耕种与管理,在井田制的土地上,农民要规划道路,挖出沟渠,定出边界。井田中的道路,南北称阡,东西称陌。这一土地制度,反映在当时的城市建设上便是王城思想。简单地讲,王城是正方形的,在王城中规划出九等份,中间的一份是宫城,是周天子居住之处,相当于井中的公田;其余的八份是里,居住百姓,相当于农户的私田。为了方便居民出行,在王城中自然要构筑道路,东西方向的称经,南北方向的称纬。这两种形态的道路是王城中的干道。同样,在百姓所居住的里内也要开辟道路,称巷,是王城道路网络中的支路。这些道路:经、纬、巷,相当于井中的阡陌。元以后,巷,这种微细的道路形态,在大都被表现为胡同,明清以后演变成北京举凡小的道路的代名词,成为北京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在这个基础上,王彬又从起源、布局、要素、功能、景观、色彩、名称、人物、文化九个方面对胡同进行探讨,把北京的胡同研究推向深度,得出了不少新的结论。比如,关于胡同文化问题,他认为,胡同中的门联是研究胡同文化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窗口,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忍让、善良、厚道,祈盼国家太平、家庭和睦,视读书为最佳境界,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用玉石的贞洁与黄金的贵重表示道德对于人性的重要” 则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传统,可惜这样的文化精神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之下日见菲薄轻微了。
王彬认为,井田制在后世被傅会了许多神秘色彩而以九宫格的形式出现。西周时期的王城是九宫格,元朝的大都是九宫格,进一步,王彬认为北京的四合院亦是九宫格。易而言之,北京的四合院也是井田制的产物,在建筑布局上亦可以划为九份,只是中间的庭院相当于公田。这样他便第一次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北京四合院中的庭院基本是正方形,而不同于山西的窄院。他说:“从辩证法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存在永恒。但是,对于好的、优秀的事物,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长远地保存。毫无疑义,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也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它,它的命运,它的兴衰,给以更多的关爱,总是应该的罢。”遗憾的是我们对此认识不足,随着北京的城市改造,大量的胡同与四合院被拆除了,故都风貌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不仅引起专家而且引起广大市民的关心与忧虑,而《胡同九章》的出版笔者以为不仅展示了北京城市地理的最新成果,而且还会再一次引起人们对如何保护北京历史风貌与现代化建设问题的思索。
《胡同九章》王彬著 东方出版社 2007年1月 定价: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