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的语言运用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fer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就是一个语言的大师,锦心绣口,妙语连珠。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优势,用良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用妙语去化解学生内心的疙瘩,用心灵去感应学生脆弱的情感。我们在课堂上要用良言妙语去抚慰学生,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尴尬和失落。
  
  一、对学生进行心灵疏导
  
  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都“怀疑”的年龄,他们有着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好奇心,对不同的事物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会在老师讲课时发出“异样的声音”,扰乱课堂秩序。而老师总是紧紧把握课堂的主权,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抑制学生表达的欲望,使语文课成为毫无生动可言的“死课”。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成为语文课真正的主人,就应该敢于让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进行心灵的疏导,让语文课“活”起来。
  要先对学生不同的声音进行肯定,不要让学生因说错话而感到尴尬,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再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寓意上来,使学生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呵护
  
  作为语文老师都愿意自己的学生能够有好的鉴赏力,理解力,对老师的提问能够迅速做出回答,并且准确到位。而许多学生却并不是这样,他们行为幼稚,思想不够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因此老师对他们要多加引导,要帮助他们成长,不能只盯着错误本身不放。作为我们老师来说,通过课堂的提问,发现学生错误的所在,不能生硬地否决学生使他们难堪,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他们的行为引向正确的理想的轨迹。对于学生的一些“荒唐可笑”的问题和行为,我们不能冷嘲热讽,大加打击,这样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我们要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呵护,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讨论环境,让他们在讨论中找回自信心,并能够在逐步地解决问题,辨明是是非非中,使自身的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呵护学生的言行,既保护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在讨论中你来我往自由发挥,增长了见识,提高了问辨的能力。
  
  三、对学生的“插嘴”进行引串
  
  老师讲课都希望思路清晰,一气呵成,可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时候有些学生就喜欢“插嘴”,来表达自己或怪异或不同的见解,影响了课堂的秩序。这样就使我们的讲课不得不中断,降低课堂效率。如果老师恶语相加,会使“插嘴”者感到尴尬,也许从此就抛弃了语文,失去了兴趣,也可能使以后的语文课堂变得没有生气,没有学生愿意发言,变成一潭死水。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插嘴”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过分地打压,而要适时地引串。我们可以寻找学生的观点中的契机,去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用赞美、激励、启发的语言,和蔼可亲的姿态,去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让思维迸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的语言就像是雨露可以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教师的语言也像秋日的暖阳可以温暖学生脆弱的心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练好自己的口才,培养良好的品德,用一颗慈爱之心,用如沐春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疏导、呵护、启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翱翔的天空。■
其他文献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作者通过精微、传神、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通过朗读、咀嚼、比较作品的语言会意、体情、悟理和品趣。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高度生活化,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味隽永。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杨绛的散文《老王》就有这样的魅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    譬如在讲到老王的一只眼睛为什么会瞎时,文中说:“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点燃求知欲望的引石,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更是重点和核心。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并不是在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而
造句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教学的执耳之笔,是学生积累并发展语言,表达自己情感、思想、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造句教学常遭冷遇,学生语言表达贫乏,形象枯蔫
《北游及其他》是冯至在《昨日之歌》和《十四行集》之间创作的一部诗集,无论是风格还是思想,都具有一种过渡性质。本文从诗集的风格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北游及其他》的特点,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