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越来越关注课堂的教学细节。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学细节为抓手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细节决定成败”,抓哪些细节呢?笔者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阅读批注”和“笔记添补”两个环节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拟从以上两个方面结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阐述如下:
一、落实阅读批注,与文本深度对话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诗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金圣叹评点《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开国领袖毛泽东阅读古典文学,特别是历史读物和诗词也都有自己的阅读批注。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遵循阅读教学的要求与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与文本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并直接在文本上圈点勾划,体现自己自主阅读的思想轨迹。
指导学生批注要注意方法,因为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学生“批注”,关注以下几点内容就足够了:一是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大意和作者观点;二是赏析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三是结合文章的动人处,融入自己的理解,产生联想或想象;四是就文章结构层次、修辞手法及写作特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四点,那么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能有所提高。
记得在上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时,我就采用了批注教学。先以第一段为例,给学生做出示范:
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被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往后推去,仿佛它是被风刮紧了的帐篷。
批注:对狼嚎声音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荒野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
接下来指导学生做批注的一般要求。首先,在给文章批注前,要快速浏览全文,迅速捕捉信息,理清思绪,把握脉络,提炼重要内容。其次,“批注”的用语要简洁、精练,语言要通顺,不能太烦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最后,批注要力求有独到见解,写出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悟。批注时要集中注意力,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深入思考,反复揣摩,才能写出恰如其分的批注。
然后我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仿照示例,按照要求给本文做批注。学生兴致勃勃,写出了不少精彩的批注。最后我让学生在全班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对学生深入思考和准确表达的能力进行了训练。
由此看来,“阅读批注”既是传统的读书方法,又是中学生阅读理解的一大有力武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真正有所得——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二、做好笔记添补,促进知识系统化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对知识信息的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的制约,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和遗忘做长期的艰难斗争的过程。学生要和时间进行对抗赛,就必然要有直观可见又方便的知识载体,来常常唤醒他们的记忆,而笔记无疑是他们学习的好助手之一。记笔记一般包括读书笔记、课堂笔记和复习笔记等。 所谓笔记添补,就是指导学生对已经做过的笔记进行添加修改,再补充,再加工。
做笔记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1.读书笔记
语文学习的材料多数是作家对生活的艺术化描述或对人生感悟的阐发。读作品就是读者调动自己的经历体验进行再创作,同时,也是与作者沟通对话。
做读书笔记很费时间,而笔记添补更需要有耐心、细心和慧心。在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添补时,我告知他们思考力远比记忆力重要得多,要有自己的思考感悟,要让宝贵的思维火花迸发出来,要用自己的思考驾驭知识——重新整合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小火花一样的心得体会在大脑中闪现,它们往往很有价值,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学习过程中很长远、很宝贵的东西;及时添补,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又为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积累。
事实上,不少名家的学术随笔就是这样产生的。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他不仅认真读,还勤于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大量的笔记是钱钟书一生孜孜矻矻积聚的知识,对于后人是一份有用的、闪着精神和人性之光的遗产。
2.课堂笔记
由于受时间、教师、学生等因素的制约,课堂笔记的生成有一定的局限性。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添补工作的:
(1)边忆边补。学生先列纲抓关键词来记,然后利用课后时间“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信息。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更丰富完整。
(2)有改有补。学生应该仔细阅读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对与解答课后练习、与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3)随思随补。对于那些教师在课堂上遗漏的知识点和通过教学反思再提炼出来的重点,学生需要及时补充。
3.复习笔记
语文教师都注重复习评讲课,复习评讲时学生要做好笔记。有的教师在上复习评讲课时,只是把答案完整地抄给学生,这样很难保证复习效果。为了让复习课更有成效,让学生的笔记更有价值,就需要关注“添补”这一细节。
如复习评讲《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解答“将‘之’的用法归类”这个问题时,其中有“何厌之有”这个句子,我就让学生把课本中有相同用法的句子全记下来,添上了“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两句。由于题目中只要求归纳“之”的四个用法,不够全面,于是我把“之”的“定语后置”“补足音节”“到”这三个用法补进去了,使知识有了完整性。这样,学生复习就更全面、系统了。
我认为一节复习课,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正确答案,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引领,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这样,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讲解时,指导学生归纳同一类型的题目或整理书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或许会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和帮助。所以说这种看似信手拈来的“添补”,其实是教师的心血凝聚。
语文教学与中医相似,讲求的是文火慢功,因此对细节、对习惯养成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一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但教师的准备和付出的努力却要很多。分分秒秒汇聚成四十五分钟,点点滴滴的细节铸就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养。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与语文教学的博大庞杂相比,这也许只是一些基础工作。关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些做法,粗陋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落实阅读批注,与文本深度对话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诗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金圣叹评点《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开国领袖毛泽东阅读古典文学,特别是历史读物和诗词也都有自己的阅读批注。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遵循阅读教学的要求与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与文本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并直接在文本上圈点勾划,体现自己自主阅读的思想轨迹。
指导学生批注要注意方法,因为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学生“批注”,关注以下几点内容就足够了:一是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大意和作者观点;二是赏析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三是结合文章的动人处,融入自己的理解,产生联想或想象;四是就文章结构层次、修辞手法及写作特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四点,那么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能有所提高。
记得在上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时,我就采用了批注教学。先以第一段为例,给学生做出示范:
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被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往后推去,仿佛它是被风刮紧了的帐篷。
批注:对狼嚎声音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荒野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
接下来指导学生做批注的一般要求。首先,在给文章批注前,要快速浏览全文,迅速捕捉信息,理清思绪,把握脉络,提炼重要内容。其次,“批注”的用语要简洁、精练,语言要通顺,不能太烦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最后,批注要力求有独到见解,写出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悟。批注时要集中注意力,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深入思考,反复揣摩,才能写出恰如其分的批注。
然后我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仿照示例,按照要求给本文做批注。学生兴致勃勃,写出了不少精彩的批注。最后我让学生在全班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对学生深入思考和准确表达的能力进行了训练。
由此看来,“阅读批注”既是传统的读书方法,又是中学生阅读理解的一大有力武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真正有所得——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二、做好笔记添补,促进知识系统化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对知识信息的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的制约,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和遗忘做长期的艰难斗争的过程。学生要和时间进行对抗赛,就必然要有直观可见又方便的知识载体,来常常唤醒他们的记忆,而笔记无疑是他们学习的好助手之一。记笔记一般包括读书笔记、课堂笔记和复习笔记等。 所谓笔记添补,就是指导学生对已经做过的笔记进行添加修改,再补充,再加工。
做笔记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1.读书笔记
语文学习的材料多数是作家对生活的艺术化描述或对人生感悟的阐发。读作品就是读者调动自己的经历体验进行再创作,同时,也是与作者沟通对话。
做读书笔记很费时间,而笔记添补更需要有耐心、细心和慧心。在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添补时,我告知他们思考力远比记忆力重要得多,要有自己的思考感悟,要让宝贵的思维火花迸发出来,要用自己的思考驾驭知识——重新整合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小火花一样的心得体会在大脑中闪现,它们往往很有价值,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学习过程中很长远、很宝贵的东西;及时添补,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又为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积累。
事实上,不少名家的学术随笔就是这样产生的。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他不仅认真读,还勤于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大量的笔记是钱钟书一生孜孜矻矻积聚的知识,对于后人是一份有用的、闪着精神和人性之光的遗产。
2.课堂笔记
由于受时间、教师、学生等因素的制约,课堂笔记的生成有一定的局限性。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添补工作的:
(1)边忆边补。学生先列纲抓关键词来记,然后利用课后时间“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信息。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更丰富完整。
(2)有改有补。学生应该仔细阅读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对与解答课后练习、与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3)随思随补。对于那些教师在课堂上遗漏的知识点和通过教学反思再提炼出来的重点,学生需要及时补充。
3.复习笔记
语文教师都注重复习评讲课,复习评讲时学生要做好笔记。有的教师在上复习评讲课时,只是把答案完整地抄给学生,这样很难保证复习效果。为了让复习课更有成效,让学生的笔记更有价值,就需要关注“添补”这一细节。
如复习评讲《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解答“将‘之’的用法归类”这个问题时,其中有“何厌之有”这个句子,我就让学生把课本中有相同用法的句子全记下来,添上了“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两句。由于题目中只要求归纳“之”的四个用法,不够全面,于是我把“之”的“定语后置”“补足音节”“到”这三个用法补进去了,使知识有了完整性。这样,学生复习就更全面、系统了。
我认为一节复习课,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正确答案,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引领,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这样,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讲解时,指导学生归纳同一类型的题目或整理书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或许会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和帮助。所以说这种看似信手拈来的“添补”,其实是教师的心血凝聚。
语文教学与中医相似,讲求的是文火慢功,因此对细节、对习惯养成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一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但教师的准备和付出的努力却要很多。分分秒秒汇聚成四十五分钟,点点滴滴的细节铸就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养。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与语文教学的博大庞杂相比,这也许只是一些基础工作。关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些做法,粗陋之处,还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