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小说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教师教学时花费的时间精力也不少;但从长期效果来看,却并不十分理想,学生仍普遍处于看不懂文章、参不出意蕴、品不出况味的困境中。究其根源,症结往往在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思维深度与作家、作品有距离,而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章时“走进”“深读”“细品”的工作做得很不够。一些教师总自觉不自觉地架空或绕过这个“实、深、细”的过程,忽视作者的生活背景,轻视文本的生活根基,更是无视学生的个体生活体验,将文本视为无根之木,一味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结果难免是一厢情愿,本末倒置,收效甚微。通过“生活化语文工作室”的学习,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如下几点认识。
一、走进作者生活,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散文和小说时,常常需要在进入文本前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所谓作者生活,一般是指作者的人生遭遇、性格品质、写作背景等;许多作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背景,这些个性化的元素自然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进行渗透。折射在文本中的人物、环境、景物、情节、情境之类,都不会是以纯粹的自然面貌来展现,都受着作者意志的支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作者生活深度对接。例如,杨绛先生的记叙类散文《老王》中的故事发生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自称为“一个幸运的人”,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如果不先带领学生走进杨绛的生活,不深入了解杨绛夫妇在“文革”中经受的迫害和打击,学生也许也能读出老王的善良忠厚,但却未必能完全读出杨绛先生的真愧怍。此外,学生一直很怕读“鲁迅”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朦胧诗”等,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都很特殊,都需要在教读时引导学生与作者生活深度对接。
二、走进课文生活,深入体验感受
文学作品中的生活都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的。学生常常会对作品中所表述的人物经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产生隔膜。因此,教读时教师就不能不先引领学生一起去营建完整的文本世界,也就是作者意志下的环境、情节、情境、语境等,让学生学会在作者的话语体系和艺术世界中去观照人物、情节、情感、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在阅读时切准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就必须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贾家的社会环境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授课时不可回避的环节。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等,都是当时封建社会豪门贵族的缩影,这种不言而喻的权势与地位,与渗透在每个人物言行中的豪门贵族的气派、繁缛整肃的礼仪、等级森严的秩序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这种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文学情境,授课者必然要对学生作讲解与引导。当学生对这一切了然于胸后,再去读林黛玉的谨小慎微、自尊敏感,王熙凤的泼辣干练、机变逢迎,就会明白:不能仅仅理解为她们天生就是如此的性格,这更是她们适应环境的需要。如果教师在讲授时不深入全面地展示贾府的文化内涵,而仅仅是强调贾府如何豪华奢侈,显然是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林黛玉,也就更不能读懂《红楼梦》了。
三、调动学生生活,强化理解感悟
学生生活必须要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充分对接,他们才有可能真正深入体悟文章内涵。这就需要在教学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拿己心比人心,加深体验和感受,进而深品课文的滋味,真正享受其表达艺术之美。例如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文章开头对于“破墙圈”“朝南的门洞和窗口”“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破瓦片”“一小块泥皮”的描写,学生初读未必能有什么感受。讲授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想:当你回望一个生活了很久而又即将离开的老屋时,家中的哪些物品或场景真正承载了你过去生活的印记和回忆?学生的回答往往很多:墙上的贴画、涂鸦、某道刻痕,院子前曾经种下的一棵小树,某个夜晚透过窗户而来的月光……这些事物和场景未必十分完美,但当同学们明白自己对它们的感情以及它们对自身的意义时,他们自然也就能读懂刘亮程对家园的深沉眷恋和不舍了。因为这些不仅仅是成长的记忆,更是自己生命存在过的证据,没有了这一切,人们对自己的过往就会产生怀疑和迷惘。长期这样教读,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做深入沟通,学生的人文情怀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四、回归生活情理,品味表达艺术
为增强作品的艺术性,作家在创作时必然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和技巧。讲解这些内容时,教师不能只是冷冰冰地介绍各种修辞、写法的概念,干巴巴地讲解它们的作用和效果,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作为解题套路来运用。教师要回归生活,用生活情理来启发、点拨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从生活情理的高度(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生活)来体验、感悟。例如,天气变化会影响人的心情,这便是写景烘托心情的情理依据;结婚办喜事时要放鞭炮,这便是气氛烘托的本源;“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无须刻意强化,也自然会让观者由物联系到人,自然而然地托物言志。文本中这类实例颇多,不再赘述。至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等,也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情理来深入体验、感受和感悟。如此才能获得语文课堂教读的真正解放,实现语文课程生活化向生活语文课程化的转化。
此外,生活化语文理念还十分重视课堂语言训练,期待学生能够养成重视语言规范的好习惯。如,课堂上的正音释词、口头答题、师生对话、概括整理、课堂练笔等。
总之,无论散文还是小说,只有对文本进行生活化解读和教学,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才不至于仅仅是停留在模糊的感知上,才有可能使语文教与学都成为一种快乐而彻悟的享受。
一、走进作者生活,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散文和小说时,常常需要在进入文本前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所谓作者生活,一般是指作者的人生遭遇、性格品质、写作背景等;许多作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背景,这些个性化的元素自然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进行渗透。折射在文本中的人物、环境、景物、情节、情境之类,都不会是以纯粹的自然面貌来展现,都受着作者意志的支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作者生活深度对接。例如,杨绛先生的记叙类散文《老王》中的故事发生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自称为“一个幸运的人”,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如果不先带领学生走进杨绛的生活,不深入了解杨绛夫妇在“文革”中经受的迫害和打击,学生也许也能读出老王的善良忠厚,但却未必能完全读出杨绛先生的真愧怍。此外,学生一直很怕读“鲁迅”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朦胧诗”等,这些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都很特殊,都需要在教读时引导学生与作者生活深度对接。
二、走进课文生活,深入体验感受
文学作品中的生活都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的。学生常常会对作品中所表述的人物经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产生隔膜。因此,教读时教师就不能不先引领学生一起去营建完整的文本世界,也就是作者意志下的环境、情节、情境、语境等,让学生学会在作者的话语体系和艺术世界中去观照人物、情节、情感、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在阅读时切准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就必须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贾家的社会环境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授课时不可回避的环节。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等,都是当时封建社会豪门贵族的缩影,这种不言而喻的权势与地位,与渗透在每个人物言行中的豪门贵族的气派、繁缛整肃的礼仪、等级森严的秩序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这种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文学情境,授课者必然要对学生作讲解与引导。当学生对这一切了然于胸后,再去读林黛玉的谨小慎微、自尊敏感,王熙凤的泼辣干练、机变逢迎,就会明白:不能仅仅理解为她们天生就是如此的性格,这更是她们适应环境的需要。如果教师在讲授时不深入全面地展示贾府的文化内涵,而仅仅是强调贾府如何豪华奢侈,显然是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林黛玉,也就更不能读懂《红楼梦》了。
三、调动学生生活,强化理解感悟
学生生活必须要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充分对接,他们才有可能真正深入体悟文章内涵。这就需要在教学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拿己心比人心,加深体验和感受,进而深品课文的滋味,真正享受其表达艺术之美。例如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文章开头对于“破墙圈”“朝南的门洞和窗口”“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破瓦片”“一小块泥皮”的描写,学生初读未必能有什么感受。讲授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想:当你回望一个生活了很久而又即将离开的老屋时,家中的哪些物品或场景真正承载了你过去生活的印记和回忆?学生的回答往往很多:墙上的贴画、涂鸦、某道刻痕,院子前曾经种下的一棵小树,某个夜晚透过窗户而来的月光……这些事物和场景未必十分完美,但当同学们明白自己对它们的感情以及它们对自身的意义时,他们自然也就能读懂刘亮程对家园的深沉眷恋和不舍了。因为这些不仅仅是成长的记忆,更是自己生命存在过的证据,没有了这一切,人们对自己的过往就会产生怀疑和迷惘。长期这样教读,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做深入沟通,学生的人文情怀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四、回归生活情理,品味表达艺术
为增强作品的艺术性,作家在创作时必然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和技巧。讲解这些内容时,教师不能只是冷冰冰地介绍各种修辞、写法的概念,干巴巴地讲解它们的作用和效果,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作为解题套路来运用。教师要回归生活,用生活情理来启发、点拨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从生活情理的高度(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生活)来体验、感悟。例如,天气变化会影响人的心情,这便是写景烘托心情的情理依据;结婚办喜事时要放鞭炮,这便是气氛烘托的本源;“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无须刻意强化,也自然会让观者由物联系到人,自然而然地托物言志。文本中这类实例颇多,不再赘述。至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等,也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情理来深入体验、感受和感悟。如此才能获得语文课堂教读的真正解放,实现语文课程生活化向生活语文课程化的转化。
此外,生活化语文理念还十分重视课堂语言训练,期待学生能够养成重视语言规范的好习惯。如,课堂上的正音释词、口头答题、师生对话、概括整理、课堂练笔等。
总之,无论散文还是小说,只有对文本进行生活化解读和教学,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才不至于仅仅是停留在模糊的感知上,才有可能使语文教与学都成为一种快乐而彻悟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