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北京奥运会进程而启动的开放、环境、交通、法治、媒体监督等变革,应在奥运结束之后变身为长效机制
今年夏天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日程总计17天,中国将前所未有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中国与世界从来没有距离如此之近,对话如此之多。
毫无疑问,奥运对于中国是一个契机。中国将借此向世人展示作为大国的实力与责任。
2008年,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与改革开放,丝缕相连间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成就与曲折。
没有30年前的改革开放,无从谈起2008年北京奥运;而改革开放的思想和旗帜,在奥运之年也被再次弘扬和宣示。
尽管奥运会只是一个赛事,但除去竞技本身,许多政治经济问题,诸如环境、交通、法治、外交、人权、食品安全、政治体制改革等,也由此获得了变革的契机。正如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所言:“北京奥运会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开放,更公正
细心的观察者已经意识到,外界对中国的关注,已从竞技成绩扩大到中国在2008年的总体表现。
其中至关重要者,当属中国的开放姿态。根据来自北京奥组委的估计,今年夏天参与北京奥运会报道的记者将达3万人,其中5600人拥有入场采访资格。那些无法进入赛场的记者,已言明将报道重点放在“赛场之外的北京,体育之外的中国”。
在中国政府和媒体的传统关系框架下,奥运会期间,中国如何以更开明的姿态,应对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的采访报道,以及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的现实?这显然是全新的考验,需要全新的思维和举措。
从2007年起,三个针对境外记者在华采访的新规实施,以“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为准线,中止了新闻采访的“内外有别”,昭示出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意义。
2007年秋天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即为新规则的一次尝试。会议期间,有1130余名境外记者和800名国内记者获准采访。针对十七大报告的分组审议,38个代表团对记者开放34个,记者可以旁听,并可在规定时间内提问。
开放的社会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为开放的思想提供了表达的机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望通过对新闻报道的恰当处理,使其成为一个可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举办奥运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社会法治状况一次全面对外展示和总体检验。
自2001年申办奥运会成功以来,中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几部同体育相关的行政法规。如2002年初出台了《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2003年12月31日通过了《反兴奋剂条例》并于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等等。这些专业法规的颁布实施,对于完善中国体育法律体系、建立规范的体育行业具有深远意义。
除了以上专业性的法规,诸多法律法规在奥运会期间将接受考验。以2005年通过的《治安处罚法》为例,如果奥运会期间一些狂热的体育迷出现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治安处罚法》无疑是最有力的管理依据。但标准如何统一,程序是否完善,是《治安处罚法》在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毕竟,奥运会期间的狂热者,既可能是中国这个东道国的极端体育迷,也可能是国际来客,法律实施中,一旦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很容易酿造事端。
类似的考验,同样指向《突发事件应对法》、《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近年来,为迎接奥运会,北京市在城市综合治理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在清理、整顿市容等诸多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可以预见,在2008年,这些行政措施将达到一个高峰,并一直持续到奥运会结束。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政措施的实施也要符合法治原则,以“法治精神”办奥运;既要加强城市管理,也要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现实案例,如数家广告公司起诉北京城管借奥运名义违规拆除户外广告(参见《财经》2008年第1期“广告牌引发诉讼”),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因为奥运精神本身就是公平、公正,任何一个奥运主办国都承诺以不影响本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为原则。
有识者称,奥运由此将给中国留下一份遗产,弘扬公正、自由、民主、法治的价值观,给公民更多的享受和追求空间。部分领域甚至有望成为中国维护正义、发扬民主与法治精神的前沿阵地。
“绿色奥运”期待
1月21日,正值北京奥运会倒计时200天,北京市“两会”如期举行。政府工作报告有十分之一的篇幅涉及奥运,足见这座城市对奥运之年的预期和抱负。
其中,“确保首都安全稳定”是北京今年的首要任务。社会治安、食品和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等,都被列为“平安奥运”的重要议题。主要工作重点,则是目前公众最关注的大气环境治理、交通改善等。
过去六年,北京城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造,37个奥运场馆耗资至少16亿美元;仅交通一项投资总额,已由 “十五”期间的800多亿元翻至“十一五”的2000亿元。
如此大手笔令其他申奥城市望尘莫及。奥运如同一针强大的催化剂,使得这个千年古都的城市建设滋生巨大的活力,并有望在2008年达到现代化水平——比原定计划提前两年。
当初,在奥运主办权争夺中,“绿色”是一个重要砝码。北京成功获得奥运主办权,自然要兑现承诺。2007年刚刚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表示希望北京能成为一个新的起点,为“绿色奥运”概念增添新的元素。
对于北京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以空气质量为例。由于工业化留下的遗产尚未消化,加上沙尘暴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不仅无法与上一届奥运举办地悉尼匹敌,与曾饱受诟病的洛杉矶相比也有差距。
随着全球变暖对世界以及中国的影响日益凸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如何承担国际责任,也无法回避。根据计划,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将经过在气候变化下极为脆弱的珠峰地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发表一份独立报告,呼吁北京奥组委就气候变化以及抵消奥运会产生的二氧化碳方面做出明确承诺,并称现在开始“仍然为时未晚”;此前,也有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内的不少机构,呼吁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应该寻求以各种途径,补偿在整个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中国并未承担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北京奥组委至今并未在气候变化方面做出更加明确的承诺。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式举行之前,会有什么样的变数,尚未可知。
交通方面,在成功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北京市的机动车拥有量一如既往地增加,先后跃过200万辆和300万辆大关。按照目前每日近千辆的增长速度计,到奥运会举办时,北京市的机动车很可能会超过350万辆。
此外,还有水污染问题。2006年,北京市无法使用的劣V类水质河流长度,占监测总长度的四成以上;未达标的湖泊水面面积达到六成。水污染与食品安全、人的健康,一直息息相关。
目前,北京为在奥运会召开之前兑现“绿色”承诺,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北京大气质量已有明显改善,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值,已突破性地达到国家标准;北京林业部门已宣布提前一年完成了绿化承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阻挡沙尘入京;来自北京市政府的数据称,以1998年为起点,当年北京环保投入54亿元,2005年达到100亿元,2006年超过250亿元,七年间累计投入1200亿元人民币。
目前,北京奥组委已经严格按照ISO14001原则,建立起整个环境管理体系。从机关办公到场馆建设、商业开发、大型活动、采购乃至住宿接待等各个环节,奥组委都试图找到最完美的“绿色”融合点。
对北京的居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大气、交通、环境等改善措施能否在奥运会之后得以延续,并成为一个长效机制。基于此,北京奥组委不仅精细地做好每个细节,更需要整个运作模式和理念的变革。很显然,要给中国乃至世界真正留下一份堪称完美的“绿色遗产”,考验才刚刚开始。
对于北京乃至中国,2008年奥运会不会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浪花,而将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转折点。有理由期待,伴随这一过程启动的开放、环境、交通、法治、媒体监督等变革,在8月8日到23日的奥运会结束之后,将变身为长效机制且惠及后世。
今年夏天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日程总计17天,中国将前所未有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中国与世界从来没有距离如此之近,对话如此之多。
毫无疑问,奥运对于中国是一个契机。中国将借此向世人展示作为大国的实力与责任。
2008年,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与改革开放,丝缕相连间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成就与曲折。
没有30年前的改革开放,无从谈起2008年北京奥运;而改革开放的思想和旗帜,在奥运之年也被再次弘扬和宣示。
尽管奥运会只是一个赛事,但除去竞技本身,许多政治经济问题,诸如环境、交通、法治、外交、人权、食品安全、政治体制改革等,也由此获得了变革的契机。正如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所言:“北京奥运会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开放,更公正
细心的观察者已经意识到,外界对中国的关注,已从竞技成绩扩大到中国在2008年的总体表现。
其中至关重要者,当属中国的开放姿态。根据来自北京奥组委的估计,今年夏天参与北京奥运会报道的记者将达3万人,其中5600人拥有入场采访资格。那些无法进入赛场的记者,已言明将报道重点放在“赛场之外的北京,体育之外的中国”。
在中国政府和媒体的传统关系框架下,奥运会期间,中国如何以更开明的姿态,应对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的采访报道,以及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的现实?这显然是全新的考验,需要全新的思维和举措。
从2007年起,三个针对境外记者在华采访的新规实施,以“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为准线,中止了新闻采访的“内外有别”,昭示出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意义。
2007年秋天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即为新规则的一次尝试。会议期间,有1130余名境外记者和800名国内记者获准采访。针对十七大报告的分组审议,38个代表团对记者开放34个,记者可以旁听,并可在规定时间内提问。
开放的社会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为开放的思想提供了表达的机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望通过对新闻报道的恰当处理,使其成为一个可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举办奥运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社会法治状况一次全面对外展示和总体检验。
自2001年申办奥运会成功以来,中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几部同体育相关的行政法规。如2002年初出台了《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2003年12月31日通过了《反兴奋剂条例》并于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等等。这些专业法规的颁布实施,对于完善中国体育法律体系、建立规范的体育行业具有深远意义。
除了以上专业性的法规,诸多法律法规在奥运会期间将接受考验。以2005年通过的《治安处罚法》为例,如果奥运会期间一些狂热的体育迷出现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治安处罚法》无疑是最有力的管理依据。但标准如何统一,程序是否完善,是《治安处罚法》在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毕竟,奥运会期间的狂热者,既可能是中国这个东道国的极端体育迷,也可能是国际来客,法律实施中,一旦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很容易酿造事端。
类似的考验,同样指向《突发事件应对法》、《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近年来,为迎接奥运会,北京市在城市综合治理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在清理、整顿市容等诸多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可以预见,在2008年,这些行政措施将达到一个高峰,并一直持续到奥运会结束。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政措施的实施也要符合法治原则,以“法治精神”办奥运;既要加强城市管理,也要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现实案例,如数家广告公司起诉北京城管借奥运名义违规拆除户外广告(参见《财经》2008年第1期“广告牌引发诉讼”),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因为奥运精神本身就是公平、公正,任何一个奥运主办国都承诺以不影响本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为原则。
有识者称,奥运由此将给中国留下一份遗产,弘扬公正、自由、民主、法治的价值观,给公民更多的享受和追求空间。部分领域甚至有望成为中国维护正义、发扬民主与法治精神的前沿阵地。
“绿色奥运”期待
1月21日,正值北京奥运会倒计时200天,北京市“两会”如期举行。政府工作报告有十分之一的篇幅涉及奥运,足见这座城市对奥运之年的预期和抱负。
其中,“确保首都安全稳定”是北京今年的首要任务。社会治安、食品和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等,都被列为“平安奥运”的重要议题。主要工作重点,则是目前公众最关注的大气环境治理、交通改善等。
过去六年,北京城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造,37个奥运场馆耗资至少16亿美元;仅交通一项投资总额,已由 “十五”期间的800多亿元翻至“十一五”的2000亿元。
如此大手笔令其他申奥城市望尘莫及。奥运如同一针强大的催化剂,使得这个千年古都的城市建设滋生巨大的活力,并有望在2008年达到现代化水平——比原定计划提前两年。
当初,在奥运主办权争夺中,“绿色”是一个重要砝码。北京成功获得奥运主办权,自然要兑现承诺。2007年刚刚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表示希望北京能成为一个新的起点,为“绿色奥运”概念增添新的元素。
对于北京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以空气质量为例。由于工业化留下的遗产尚未消化,加上沙尘暴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不仅无法与上一届奥运举办地悉尼匹敌,与曾饱受诟病的洛杉矶相比也有差距。
随着全球变暖对世界以及中国的影响日益凸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如何承担国际责任,也无法回避。根据计划,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将经过在气候变化下极为脆弱的珠峰地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发表一份独立报告,呼吁北京奥组委就气候变化以及抵消奥运会产生的二氧化碳方面做出明确承诺,并称现在开始“仍然为时未晚”;此前,也有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内的不少机构,呼吁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应该寻求以各种途径,补偿在整个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中国并未承担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北京奥组委至今并未在气候变化方面做出更加明确的承诺。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式举行之前,会有什么样的变数,尚未可知。
交通方面,在成功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北京市的机动车拥有量一如既往地增加,先后跃过200万辆和300万辆大关。按照目前每日近千辆的增长速度计,到奥运会举办时,北京市的机动车很可能会超过350万辆。
此外,还有水污染问题。2006年,北京市无法使用的劣V类水质河流长度,占监测总长度的四成以上;未达标的湖泊水面面积达到六成。水污染与食品安全、人的健康,一直息息相关。
目前,北京为在奥运会召开之前兑现“绿色”承诺,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北京大气质量已有明显改善,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值,已突破性地达到国家标准;北京林业部门已宣布提前一年完成了绿化承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阻挡沙尘入京;来自北京市政府的数据称,以1998年为起点,当年北京环保投入54亿元,2005年达到100亿元,2006年超过250亿元,七年间累计投入1200亿元人民币。
目前,北京奥组委已经严格按照ISO14001原则,建立起整个环境管理体系。从机关办公到场馆建设、商业开发、大型活动、采购乃至住宿接待等各个环节,奥组委都试图找到最完美的“绿色”融合点。
对北京的居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大气、交通、环境等改善措施能否在奥运会之后得以延续,并成为一个长效机制。基于此,北京奥组委不仅精细地做好每个细节,更需要整个运作模式和理念的变革。很显然,要给中国乃至世界真正留下一份堪称完美的“绿色遗产”,考验才刚刚开始。
对于北京乃至中国,2008年奥运会不会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浪花,而将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转折点。有理由期待,伴随这一过程启动的开放、环境、交通、法治、媒体监督等变革,在8月8日到23日的奥运会结束之后,将变身为长效机制且惠及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