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业内在痼疾,如法人治理,仍待突破。新的风险又在银行综合经营、海外投资等激进步骤中悄悄积聚
去年下半年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使得整个国际银行业风雨飘摇,但中国的银行们依然报出2007年业绩大幅增长的好消息。回顾2007年,他们在国内长袖善舞,在综合经营的大旗下尝试各种混业的突破;他们更放眼全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激动人心的海外并购。
无可非议,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局面已经相当有利;“中国的国有银行过去也许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差,但现在绝对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好。”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说。
2008年,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都将完成股改,国有银行改革接近收官。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此时举杯相庆为时尚早。事情往往有另一面。华美的袍子下有虱子。银行业内在痼疾如法人治理仍有待突破,新的风险又在银行综合经营、海外投资等激进步骤中悄悄积聚。
在2008年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变幻动荡中,中国银行业怎样获得深化改革的动力?
市值:纸上富贵
自1991年深圳发展银行上市以来,已有14家境内外上市银行从资本市场股本融资6000亿元。上市银行总资产占到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50%以上。据银监会统计,目前上市银行A股的总市值,已经占到中国资本市场总市值的20%以上。
根据彭博新闻社公布的2008年1月31日的市值排名,工行、建行、中行,分别以2864.16亿美元、1729.24亿美元、1625.05亿美元市值,位于全球十大银行前列。工行不仅一直是全球最大市值银行,而且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排名前20名中,一度超过了美国微软公司。
按市值计算,政府为挽救国有银行支付的所有成本,基本可被政府现在持有的股权市值覆盖——银行改革的成本在2万亿元左右,包括1998年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的不能回收部分、2900亿元注资,2003年外汇储备注资600亿美元、再度处理近5000亿元不良资产等。
这容易给外界一种错觉,认为银行业的改革已经取得辉煌成就。但市值本身并不足信。
首先,市值是根据H股流通盘加上A股乘以余下所有股票的数量统计所得。H股发行一般只占银行发行总盘子的12%—15%左右,价格又远低于A股;A股实际的流通盘却非常之小,如工商银行的A股流通盘只有2.27%、中国银行的流通盘比例也不足5%——这一扭曲的市值,能说明多少问题?
此外,中信证券研究部总经理徐刚认为,市值不等于一个银行的资产,一家银行的资产代表其历史和现在,市值代表着投资者对其未来的预期。高昂的市值给经营者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多么辉煌的未来才能对得起这份估值?
风险:喜忧参半
2008年初,各大银行纷纷发出了业绩预增的公告。利润大幅增长,中间业务比重提高到12%,都成为银行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根据各行公告,工行利润比上年预增60%,建行利润预增48%,即便是披露有近百亿美元美国次贷产品投资的中国银行,也发布公告称业绩将有所增长。据此,各大上市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平均水平接近1%,与三年前银行业平均的回报率接近0.5%有翻倍的增长。资本回报率平均也高达19%左右,成本收入比则连年下降,平均只有45%左右。
对此,认为银行业的“暴利”是受益于政府的管制和保护的不乏其人。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就认为,国有银行的利润主要是垄断利润。李扬分析,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仍是不断扩大的息差收入。现行准备金付息制度使得存款保证金率越高,银行的无风险收益越多。中间业务净手续费不断提升,则直接受益于近年来火爆的资本市场。银行成本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其实是以相对便宜的资金价格获得了更好的收益。
有业内人士向《财经》杂志记者表示,几大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长存在相当大的可操控性,利润的增长率往往是倒推的结果。比如,若中行对次贷提取超过40亿美元的拨备,就意味着2007年的利润接近为零。再如对内退员工的计提也富有弹性。比如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建行对内退员工的全部薪酬折现90亿元,计入2007年当期损益。工行的同一项计提则为125亿元。业内认为工行这一项计提不够,因为工行内退员工数量应该多得多。
老问题——风险定价能力缺乏依然明显。各大银行讨论的仍是央行堵死了的贷款利率下限空间,而很少用及不受限制的贷款上限。即使是信贷受到监管部门严格控制、民间利率飙升到月息4厘甚至更高的非常时期,银行贷款利率的抬高仍很有限。
“大中型银行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企业贷款利率不能再降了,而不是怎样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况定出不同的利率。”一位股份制银行行长说。这说明,中国的银行们还未真正学会给风险定价。
中国的银行似乎把利润增长的前景放到了国际版图的扩张上。过去两年,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案例连连。2006年8月,建行以97.1亿港元收购美银亚洲;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以15亿英镑入股英国最大银行巴克莱银行3.1%的股份,助其竞标荷兰银行失利后,仍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把在巴克莱的股权提高到10%;2007年 11月,工行54.6亿美元入股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最近,工行又收购了澳门诚兴银行近80%的股份。
到2007年底,中国上市银行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30家海外机构,其中分公司超过600家,分行80多家。
一些银行更开始寻求海外直接投资的机会。如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发起设立了六只产业基金,其中,中非基金的规模将高达50亿美元。工行在入股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后,双方将共同设立10亿美元的全球矿产资源基金,寻求在海外的投资机会。
对于这些进取动作,业内看法相当不一。事实上,商业银行发展海外业务,要承担较高的国内发展的机会成本。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就指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在中国,2007年是中国全面开放的一年,激烈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而且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有相当多可开发的处女地,比如微小企业贷款,比如对不同企业贷款的不同定价体系——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们反而舍近求远,一窝蜂地追求国际战略、全能银行战略呢?
法人治理:行百里半九十
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之后,公司治理结构改造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不仅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齐全,法人治理的精神也在逐渐体现。
此前,只有中国银行集团有董事会,但董事会里不仅压倒多数是执行董事,没有独立董事,财政部派往中行的个别董事也难以发挥作用。中央汇金公司(下称汇金)成立后,致力于几家上市银行法人治理的改善。2005年以来,董事会否决引资方案、外部董事因不同意见辞职之类的故事时有发生。
这说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在国有银行内部形成了股东内部制约机制,代表不同股东利益的股权董事,在参与董事会和专门委员会决策时探讨更为充分,客观上维护了改制银行的长远利益。
2007年间,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投资公司(下称中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并入中投旗下。汇金的功能虽不变,但处境迁移会否带来操作上的调整仍有待观察。需要承认的是,即使在早期汇金的强力推动下,国有银行也有诸多痼疾未曾改变——党管干部体制依旧,市场化招聘职业经理人阙如,董事长角色模糊。
汇金一度于2005年初有过推进国有商业银行高官去行政化的雄心,但未果,党管干部体制从未动摇。汇金乃特设机构,并无行政级别一说,但仍然被业内比照视为“局级单位”,而各大银行的董事长则一直为副部级。在此气氛下,汇金作为股东行使对各国有银行的权利,并不容易。
董事长的身份与职责的矛盾更为明显。财政部金融司司长、汇金董事孙晓霞曾在公开场合,尖锐地指出了在上市银行董事会层面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在国有银行的改制过程中,董事长是执行董事还是股权董事,一直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在银行运作过程当中,董事长的职责范围还不是很清楚。董事长更多地被看做是银行的“一把手”,分享了关键的管理权,从而成为参与经营的内部人,降低其代表股东监管企业的内在动力。
孙晓霞还认为,任免管理人员是董事会对管理层最有效的制约手段,但在中国国情下,董事会对于管理层没有任免权。董事会还能通过何种手段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还在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中”。
虽然几大上市银行在比照副行级的高管设置上采用了市场招聘的方式,但缺乏银行家市场的外部约束是眼见的事实。
到目前为止,中国国有银行并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银行家市场。管理层缺乏外部竞争的压力,其行为模式和自我评价标准还是趋于行政化。
一位金融专家则指出,随着“中投-汇金”新结构形成,作为国有银行最重要的利害关系人与决策者,财政部应在法人治理方面及早拿出可实施的方案,以推进国有银行法人治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本刊记者温秀对此文亦有贡献
去年下半年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使得整个国际银行业风雨飘摇,但中国的银行们依然报出2007年业绩大幅增长的好消息。回顾2007年,他们在国内长袖善舞,在综合经营的大旗下尝试各种混业的突破;他们更放眼全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激动人心的海外并购。
无可非议,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局面已经相当有利;“中国的国有银行过去也许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差,但现在绝对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好。”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说。
2008年,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都将完成股改,国有银行改革接近收官。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此时举杯相庆为时尚早。事情往往有另一面。华美的袍子下有虱子。银行业内在痼疾如法人治理仍有待突破,新的风险又在银行综合经营、海外投资等激进步骤中悄悄积聚。
在2008年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变幻动荡中,中国银行业怎样获得深化改革的动力?
市值:纸上富贵
自1991年深圳发展银行上市以来,已有14家境内外上市银行从资本市场股本融资6000亿元。上市银行总资产占到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50%以上。据银监会统计,目前上市银行A股的总市值,已经占到中国资本市场总市值的20%以上。
根据彭博新闻社公布的2008年1月31日的市值排名,工行、建行、中行,分别以2864.16亿美元、1729.24亿美元、1625.05亿美元市值,位于全球十大银行前列。工行不仅一直是全球最大市值银行,而且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排名前20名中,一度超过了美国微软公司。
按市值计算,政府为挽救国有银行支付的所有成本,基本可被政府现在持有的股权市值覆盖——银行改革的成本在2万亿元左右,包括1998年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的不能回收部分、2900亿元注资,2003年外汇储备注资600亿美元、再度处理近5000亿元不良资产等。
这容易给外界一种错觉,认为银行业的改革已经取得辉煌成就。但市值本身并不足信。
首先,市值是根据H股流通盘加上A股乘以余下所有股票的数量统计所得。H股发行一般只占银行发行总盘子的12%—15%左右,价格又远低于A股;A股实际的流通盘却非常之小,如工商银行的A股流通盘只有2.27%、中国银行的流通盘比例也不足5%——这一扭曲的市值,能说明多少问题?
此外,中信证券研究部总经理徐刚认为,市值不等于一个银行的资产,一家银行的资产代表其历史和现在,市值代表着投资者对其未来的预期。高昂的市值给经营者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多么辉煌的未来才能对得起这份估值?
风险:喜忧参半
2008年初,各大银行纷纷发出了业绩预增的公告。利润大幅增长,中间业务比重提高到12%,都成为银行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根据各行公告,工行利润比上年预增60%,建行利润预增48%,即便是披露有近百亿美元美国次贷产品投资的中国银行,也发布公告称业绩将有所增长。据此,各大上市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平均水平接近1%,与三年前银行业平均的回报率接近0.5%有翻倍的增长。资本回报率平均也高达19%左右,成本收入比则连年下降,平均只有45%左右。
对此,认为银行业的“暴利”是受益于政府的管制和保护的不乏其人。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就认为,国有银行的利润主要是垄断利润。李扬分析,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仍是不断扩大的息差收入。现行准备金付息制度使得存款保证金率越高,银行的无风险收益越多。中间业务净手续费不断提升,则直接受益于近年来火爆的资本市场。银行成本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其实是以相对便宜的资金价格获得了更好的收益。
有业内人士向《财经》杂志记者表示,几大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长存在相当大的可操控性,利润的增长率往往是倒推的结果。比如,若中行对次贷提取超过40亿美元的拨备,就意味着2007年的利润接近为零。再如对内退员工的计提也富有弹性。比如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建行对内退员工的全部薪酬折现90亿元,计入2007年当期损益。工行的同一项计提则为125亿元。业内认为工行这一项计提不够,因为工行内退员工数量应该多得多。
老问题——风险定价能力缺乏依然明显。各大银行讨论的仍是央行堵死了的贷款利率下限空间,而很少用及不受限制的贷款上限。即使是信贷受到监管部门严格控制、民间利率飙升到月息4厘甚至更高的非常时期,银行贷款利率的抬高仍很有限。
“大中型银行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企业贷款利率不能再降了,而不是怎样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况定出不同的利率。”一位股份制银行行长说。这说明,中国的银行们还未真正学会给风险定价。
中国的银行似乎把利润增长的前景放到了国际版图的扩张上。过去两年,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案例连连。2006年8月,建行以97.1亿港元收购美银亚洲;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以15亿英镑入股英国最大银行巴克莱银行3.1%的股份,助其竞标荷兰银行失利后,仍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把在巴克莱的股权提高到10%;2007年 11月,工行54.6亿美元入股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最近,工行又收购了澳门诚兴银行近80%的股份。
到2007年底,中国上市银行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30家海外机构,其中分公司超过600家,分行80多家。
一些银行更开始寻求海外直接投资的机会。如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发起设立了六只产业基金,其中,中非基金的规模将高达50亿美元。工行在入股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后,双方将共同设立10亿美元的全球矿产资源基金,寻求在海外的投资机会。
对于这些进取动作,业内看法相当不一。事实上,商业银行发展海外业务,要承担较高的国内发展的机会成本。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就指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在中国,2007年是中国全面开放的一年,激烈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而且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有相当多可开发的处女地,比如微小企业贷款,比如对不同企业贷款的不同定价体系——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们反而舍近求远,一窝蜂地追求国际战略、全能银行战略呢?
法人治理:行百里半九十
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之后,公司治理结构改造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不仅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齐全,法人治理的精神也在逐渐体现。
此前,只有中国银行集团有董事会,但董事会里不仅压倒多数是执行董事,没有独立董事,财政部派往中行的个别董事也难以发挥作用。中央汇金公司(下称汇金)成立后,致力于几家上市银行法人治理的改善。2005年以来,董事会否决引资方案、外部董事因不同意见辞职之类的故事时有发生。
这说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在国有银行内部形成了股东内部制约机制,代表不同股东利益的股权董事,在参与董事会和专门委员会决策时探讨更为充分,客观上维护了改制银行的长远利益。
2007年间,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投资公司(下称中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并入中投旗下。汇金的功能虽不变,但处境迁移会否带来操作上的调整仍有待观察。需要承认的是,即使在早期汇金的强力推动下,国有银行也有诸多痼疾未曾改变——党管干部体制依旧,市场化招聘职业经理人阙如,董事长角色模糊。
汇金一度于2005年初有过推进国有商业银行高官去行政化的雄心,但未果,党管干部体制从未动摇。汇金乃特设机构,并无行政级别一说,但仍然被业内比照视为“局级单位”,而各大银行的董事长则一直为副部级。在此气氛下,汇金作为股东行使对各国有银行的权利,并不容易。
董事长的身份与职责的矛盾更为明显。财政部金融司司长、汇金董事孙晓霞曾在公开场合,尖锐地指出了在上市银行董事会层面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在国有银行的改制过程中,董事长是执行董事还是股权董事,一直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在银行运作过程当中,董事长的职责范围还不是很清楚。董事长更多地被看做是银行的“一把手”,分享了关键的管理权,从而成为参与经营的内部人,降低其代表股东监管企业的内在动力。
孙晓霞还认为,任免管理人员是董事会对管理层最有效的制约手段,但在中国国情下,董事会对于管理层没有任免权。董事会还能通过何种手段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还在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中”。
虽然几大上市银行在比照副行级的高管设置上采用了市场招聘的方式,但缺乏银行家市场的外部约束是眼见的事实。
到目前为止,中国国有银行并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银行家市场。管理层缺乏外部竞争的压力,其行为模式和自我评价标准还是趋于行政化。
一位金融专家则指出,随着“中投-汇金”新结构形成,作为国有银行最重要的利害关系人与决策者,财政部应在法人治理方面及早拿出可实施的方案,以推进国有银行法人治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本刊记者温秀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