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关注民生待做实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t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支出既得利益格局难以撼动,以“存量不动、增量调节”方式进行的调整导致改革进展缓慢
  
  中国财政支出将大力向民生倾斜,这已不是一个新的承诺。尽管如此,2008年公众对此充满更大的期待。
  


  低基数下的高增幅
  过去的一年,中国财政入账前所未有的丰盈。汇总税务部门、海关总署和财政部门征收的各种税收、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其他非税收入,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有望达6万亿元左右,是1993年5088多亿元财政收入的近12倍。
  殷实的国库给了政府足够信心,为公众勾勒了一系列美好的愿景。政府承诺,2008年,将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较大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将城镇非从业居民逐步纳入基本医疗覆盖范围,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廉租住房建设使居者有其屋,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等。
  盘点2007年的财政支出,政府兑现“关注民生”的承诺也可圈可点。2007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5.2%。同期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1.4%,教育支出同比增长32.7%,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40.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28.6%,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33%。涉及民生的各项支出的同比增幅,均高出同期财政支出平均增幅。
  然而,2007年政府民生支出的增加,并未明显缓解居民的实际支出压力。细察各项民生支出所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便可发现在高增长背后,是此类支出的比重仍属偏低水平。
  2007年前11个月,在全国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占6.4%,教育支出占15%,医疗卫生支出占3.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11%,科学技术支出占3.2%。汇总以上所有支出,所占比重也仅为同期全部财政支出的39.4%。
  究其原因,是过去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的支出水平过低;这种低基数下的高增幅,仅表明政府支出在向关注民生渐进,其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不仅如此,政府的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多年呈下降趋势。中国政府于1998年启动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但与此相悖的是,从1998年到2005年的七年间,全国财政在教育、科学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比重不升反降,分别下降了1.4个、0.4个和0.8个百分点,三项合计下降2.6个百分点。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政府民生支出比重下降的同时,居民的工资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在持续下降,从1998年的53%下降到了2005年的41.1%。受多重因素挤压,中国居民消费率从1998年的45.3%下降到2006年的36%,导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步下降。
  
  财政政策要走上前台
  政府收入猛增、民生支出比重下降的另一个结果,是各级政府可动用更多财政资源用于经济发展,这是此轮投资和经济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
  居民消费率下降,企业更多只能寻找国际市场消化产能。贸易顺差带来央行过量的货币发行,由此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又催涨国内资产价格。
  2008年,受能源、资源价格上涨和环境恶化的制约,投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高贡献不可能持续。新年伊始,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国经济衰退的几率增加,加上美国政府换届的政治因素,2008年中国的出口前景也不容乐观。
  因此,2008年,政府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支出,不仅是回应民意的政治姿态,更是未雨绸缪,以防经济增长意外回落。
  中央确定的目标是防止经济走向过热,但鉴于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长很可能放缓。为此,专家建议需居安思危,要考虑经济增速放慢拐点来临时的应对预案。
  2008年伊始,美国经济形势亮起黄灯。自2007年开始,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连续五次降息225个基点,11月底,布什政府宣布冻结浮动利率按揭的利率重置。
  


  然而,以上措施并未阻止危机的恶化。
  今年1月18日,美国政府提出,将实施财政刺激计划,其核心是向消费者和企业提供退税,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提振美国经济。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手段,从主要以货币政策为主,转向通过财政政策控制危机的蔓延。
  无独有偶,为紧缩货币供应和控制信贷投放,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11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六次提高利率,使用货币政策的频率之高前所未有,但流动性过剩依然存在。因国际利差收窄,中国继续加息的空间已经有限,财政政策走上前台已刻不容缓。
  在2007年底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长谢旭人表示,2008年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优化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谢旭人还表示,财税政策将在稳定物价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运用财税杠杆,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做好必需商品进口以及储备物资投放等相关财政工作,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要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及时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增加民生投入,显示2007年政府调整支出结构的政策得以继续。但民生支出的增加,若仅是超过平均水平几个百分点的增幅,其占政府支出的比重没有大的提高,这一政策短期内仅有象征性意义,其作用也不过是逐步弥补政府既往对民生支出的历史欠账。
  
  从量变到质变
  虽然政府明确了态度,但2008年对民生支出增加的力度是否有所突破,相关细节尚待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后才会明朗。
  历年政府向人大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中,涉及民生的支出,报告一贯强调增长幅度的高低,而并不说明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支出比重的变化。
  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始终以“存量不动,增量调节”的方式进行。这表现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一直以“基数加增长”的模式进行分配。即部门及地方政府每年分割的财政“蛋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如此方能维持既得利益格局不变。因此,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不得不通过部分“增量资金调节”来实现。
  因既得利益难以撼动,依赖增量资源进行调整导致改革进展缓慢。不难理解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已近十年,民生支出比重不升反降的现实。
  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蔡定剑认为,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还没有建立公共财政、法治财政、民主财政和透明的财政。财政资金实质上由政府决定,在一个花钱不受民主程序、民众监督和法律有效约束的情况下,政府有了钱一定会自肥。其逻辑一定是首先把政府官员自己的待遇提高;其次是盖好办公楼、购置好车、出国旅游等;然后,再去搞城市建设、道路和环境等;最后才考虑普通老百姓的事,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
  2008年,社会公众对政府充满期待,降低居民在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压力,政府已郑重做出了承诺。
  同时,2008年投资高增长难以为继,出口受阻征兆日显,拉动国内消费增长成必然选择。货币政策手段捉襟见肘之时,宏观调控的重任,财政政策已难推其责。
  然而,中国财政分配的既得利益格局依旧,政府支出决定仍在既有轨道上运行。要承担起改善民生和宏观调控的重任,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亟需一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其他文献
编者的话     一年前的《财经》新春特别专题,以“等待之年”为总题。事后有读者致电问:“等待什么?”其实,当时专题“编者的话”已交待清楚:我们相信,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寻求制度突破之路已到时机,也只有这样才能收治本之效。一年之后,丁亥将去,戊子将至,新桃换旧符。不能说这些期待已经变成现实,但我们已经听到了响亮的回答。  在去年秋天,中共十七大报告说:“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
期刊
此次大面积冰雨雪灾,正是极端性气候事件使人类蒙受灾难的又一明证,中国人实现“气候觉醒”已当其时    从1月10日至今,一场罕见的特大型低温雨雪以及冰冻灾害侵袭整个中国南方,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喜庆蒙上了浓重的阴影。截至2月1日本刊付印前夕,南方受灾省份再经新一轮暴雪冻雨袭击,春运压力继续以几何级数攀升。此次灾害究竟何时结束?纵使天气转晴,灾难会不会以其他形式继续蔓延?现在还很难估计(参见《财经》网专
期刊
在一片赞美声中,中国的保险行业进入2008年。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和低下的保险渗透率,勾勒出一幅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2007年保险行业全年保费收入达到7035.8亿元;高流动性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又推动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创下了历史新高,按季度加权平均的年收益率已超过10%;保险公司将几年之前开始布局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推向深入,大型保险集团更朝着金融控股的方向大步迈进。继“千禧年”后首先完
期刊
银行业内在痼疾,如法人治理,仍待突破。新的风险又在银行综合经营、海外投资等激进步骤中悄悄积聚     去年下半年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使得整个国际银行业风雨飘摇,但中国的银行们依然报出2007年业绩大幅增长的好消息。回顾2007年,他们在国内长袖善舞,在综合经营的大旗下尝试各种混业的突破;他们更放眼全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激动人心的海外并购。  无可非议,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局面已经相当有利;“中国的国有银行
期刊
牛市还在否?不论答案是什么,监管者都应抓紧市场基础建设    经过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的牛市,证券市场的各类参与主体方始感受到一丝“熊”的凉意。   从指数上来看,2007年全年的A股市场实现了超过130%的增长。上证指数从2675.47点上涨至5261.56点,全年涨幅高达96.66%;深证成指也从6647.14点上涨到17700.62点,全年涨幅高达166.30%。2007年10月1
期刊
美国经济衰退阴云与中国宏观调控夹击下,香港是否做好准备?    进入2008年的首个月份,在美国经济阴云笼罩下,香港股市恒生指数连连暴跌,于忐忑中迎接着一个阴晴未卜的春天。   刚刚过去的2007年,回归十年的香港经历了期待已久的大牛市。恒生指数从2006年12月28日的20001.91点,跃升至2007年10月30日的31638.22点。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同期也跃升了万余点,至20400.07点。
期刊
如果说2007年宣告了中国企业大规模境外投资的新起步,2008年只会见到规模再创新高    次贷危与机   对于贝尔斯登的CEO艾伦施瓦茨来说,2008年有一点与过去不大一样。除了眼下不得不努力应对的次贷危机,他还需要在未来的股东大会上,面对几张中国人的面孔。2007年11月初,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各出资10亿美元购买对方的可转股单位。   2007年,中国资本在国际上展现了从未有
期刊
一旦房价下跌出现脱轨之势,政策将很快回调,各种金融“急刹车”措施也会迅速解除。届时,市场是否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准备购房的人们开心了,飞涨的房价终于显出了疲态。   2007年9月底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通知,全面收紧商业住房信贷,迄今中国各地房价涨幅渐次回落。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数据,2007年12月,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全国22个大中城市房价明显下降;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房
期刊
新版《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国在资本与劳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多年以后回望中国劳动就业市场发育的轨迹,2007年堪称一个意味深长的拐点。   这一年的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通过《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首次以鲜明的姿态昭示了节制资本、保护劳工的理念。半年后,《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社会反响热烈,成为有关中国劳动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未来趋势的标志性事件。    保护劳工  
期刊
最值得期待的是确立“违宪审查”和“司法独立”;最需要关注的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反垄断法》的实施    2007年中国法制建设的进展,成绩卓著。  ——3月, 旨在平等保护公私财产的《物权法》在全国人代会上通过;4月,对打造“阳光政府”有着关键作用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6月,旨在加强劳工保护的《劳动合同法》出台;8月,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出台。此外,还有《企业所得税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