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高校德育教育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今天,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在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仍然有一些薄弱环节的现状需要进行采取有效对策加以改进。
【关键词】 高校 德育教育 现状 对策
本文阐述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管理的现状以及采取的对策进行了以下浅谈。
1.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管理的现状
1.1高校对德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目前,从国家对德育的要求来看,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可以看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可是从高校的德育现状来看,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甚至不要。特别是在有些高校,为了盲目追求就业率,特别强化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对德育课也是毫不手软,砍来砍去,压缩再压缩,甚至有人认为德育课无用。有些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上也是简单划一,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2没有形成系统性、连贯性的德育教育
德语教育大环境高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在德育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在这种认识下,当前高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高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倒成了一种障碍、一种阻力,社会、家庭对学生的错误引导,阻却了高校的正面教育,弱化了高校的教育功能,导致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连贯性的德育教育大环境。
1.3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学生行为习惯的主动性培养方面有待加强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高校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教育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应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面对学生,高校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却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1.4德育教育方式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
长期以来,高校的德育观念存在着一个难以越过的“禁区”,即谁都不敢对德育目标降低要求,似乎德育只能讲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只能讲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当前的德育教育不仅不能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而且缺少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目标笼统、过高,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和实效性等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 采取的对策
2.1健全机构,完善高校德育管理组织系统
高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要建立校、处、班、家庭四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应由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和家长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一种垂直的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和家庭之间的动态管理系统,从而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大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实施。
2.2建立“三维”协调,拓宽高校德育教育管理
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渠道社会、家庭、高校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高校德育的三个维度。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社会大环境对特定阶段的学生,都可能产生积极影响或负面效应,高校和教师的责任是引导选择和扩大积极面,引导抵制和缩小消极面。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学生随时向家庭中的成人学习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然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只有当环境纳入学生主体的认识范围和实践范围,转化为客体因素时,才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作用。高校德育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高校教育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德育网络。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往往受到社会、家庭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这就必须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高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协调好,从而求得德、智、体全面发展。高校确定其德育目标时不能只考虑学生在校表现和要求。大学生终究是在社会中生活,并最终将由学校步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面对纷杂的社会现象,能否分清真假、善恶、美丑,这是对高校德育效果的客观检验。因而在现代社会中,高校已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场所,还须考虑社会、家庭等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协调好高校、家庭、社会的“三维”力量,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促使学生社会化,以加强德育管理工作作全面性、立体化
2.3加强管理,提高德育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德育工作者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高校应重视对德育教师的培训,着重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的能力,特别要重视提省高校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另外,针对社会转型期德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提升高校德育教师开拓进取、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并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他们扎实且富有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以此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
2.4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管理模式多種多样,但追求的目标都是力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感,使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德育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实效性,要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持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树立以大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注重和发挥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制订符合大学生发展的德育工作目标,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方法更具个性化、综合化和有效化;德育的内容应从“大家”走向“小事”,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大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大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结束语:
德育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系统工程,高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真正抓好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于金秀;冯京政;顾晓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王建斌;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9期.
[3] 刘玉振;论素质教育与《中国地理》教学改革[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Z1期.
[4] 沈海鸿,段红梅;面向新世纪 整体推进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2年04期.
作者简介:付俊龙(1976-)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艾红梅(1977-),女, 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博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付俊龙,吉林工商学院教务处;艾红梅,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
【关键词】 高校 德育教育 现状 对策
本文阐述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管理的现状以及采取的对策进行了以下浅谈。
1.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管理的现状
1.1高校对德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目前,从国家对德育的要求来看,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可以看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可是从高校的德育现状来看,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甚至不要。特别是在有些高校,为了盲目追求就业率,特别强化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对德育课也是毫不手软,砍来砍去,压缩再压缩,甚至有人认为德育课无用。有些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上也是简单划一,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2没有形成系统性、连贯性的德育教育
德语教育大环境高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在德育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在这种认识下,当前高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高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倒成了一种障碍、一种阻力,社会、家庭对学生的错误引导,阻却了高校的正面教育,弱化了高校的教育功能,导致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连贯性的德育教育大环境。
1.3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学生行为习惯的主动性培养方面有待加强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高校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教育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应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面对学生,高校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却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1.4德育教育方式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
长期以来,高校的德育观念存在着一个难以越过的“禁区”,即谁都不敢对德育目标降低要求,似乎德育只能讲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只能讲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当前的德育教育不仅不能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而且缺少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目标笼统、过高,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和实效性等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 采取的对策
2.1健全机构,完善高校德育管理组织系统
高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要建立校、处、班、家庭四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应由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和家长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一种垂直的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和家庭之间的动态管理系统,从而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大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实施。
2.2建立“三维”协调,拓宽高校德育教育管理
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渠道社会、家庭、高校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高校德育的三个维度。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社会大环境对特定阶段的学生,都可能产生积极影响或负面效应,高校和教师的责任是引导选择和扩大积极面,引导抵制和缩小消极面。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学生随时向家庭中的成人学习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然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只有当环境纳入学生主体的认识范围和实践范围,转化为客体因素时,才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作用。高校德育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高校教育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德育网络。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往往受到社会、家庭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这就必须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高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协调好,从而求得德、智、体全面发展。高校确定其德育目标时不能只考虑学生在校表现和要求。大学生终究是在社会中生活,并最终将由学校步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面对纷杂的社会现象,能否分清真假、善恶、美丑,这是对高校德育效果的客观检验。因而在现代社会中,高校已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场所,还须考虑社会、家庭等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协调好高校、家庭、社会的“三维”力量,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促使学生社会化,以加强德育管理工作作全面性、立体化
2.3加强管理,提高德育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德育工作者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高校应重视对德育教师的培训,着重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的能力,特别要重视提省高校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另外,针对社会转型期德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提升高校德育教师开拓进取、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并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他们扎实且富有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以此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
2.4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管理模式多種多样,但追求的目标都是力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感,使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德育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实效性,要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持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树立以大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注重和发挥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制订符合大学生发展的德育工作目标,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方法更具个性化、综合化和有效化;德育的内容应从“大家”走向“小事”,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大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大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结束语:
德育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系统工程,高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真正抓好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于金秀;冯京政;顾晓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王建斌;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9期.
[3] 刘玉振;论素质教育与《中国地理》教学改革[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Z1期.
[4] 沈海鸿,段红梅;面向新世纪 整体推进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2年04期.
作者简介:付俊龙(1976-)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艾红梅(1977-),女, 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博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付俊龙,吉林工商学院教务处;艾红梅,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