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把《井岗山八角楼》粉彩山水壶,每当我空闲时,总喜欢拿在手中把玩,这件小小的山水壶虽不能展现气势豪雄的大写意山水画面,也不可能真正达到烟云满纸的效果,但细腻的工笔,雅静的画意给人一种清心的感觉和享受。这把壶的作者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原艺术瓷厂美研所副所长,新加坡百达高陶瓷集团特聘高级画师杨修勇先生。
我与杨先生相识已有4个年头。今日再次拜访,先生已是年近七十岁了,但给人的印象仍是精干、坦诚,他中等身材,脸色红润,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每次与先生交谈,都有说不完的话,忘却了与先生乃忘年之交,在不知不觉中就会置身于瓷画特有的文化艺术氛围中。
励志学艺
江西都昌县阳峰山下,有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子依山傍水,只有十余户人家,民风纯朴,平日里显得非常平静。1939年2月的一天,杨修勇就出生在这小村的一农户家中,为了生计,父亲在他刚出生不久,就不得不告别娇妻与襁褓中的婴儿,随叔父到景德镇窑厂去打工,留下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小修勇一天天带大。
杨修勇先生告诉我,他还清晰地记得:母亲虽不识字,却从小教导他“做人要诚实,要讲信用”。虽然家境贫苦,母亲还是依靠省吃俭用剩下的钱,在他5岁的那年将他送到私塾去念书,懂事的小修勇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勤读“四书,五经”并善学绘画,先生见他爱好绘画,也总是会拿“芥子园画集”让他临摹,放学后,小修勇也从不惹母亲生气,一有时间就去放牛、耕地、上山砍柴……。10岁那年,小弟弟又出世了,吃饭的人多了,家中开销也增加,13岁的时候,杨修勇跟随叔公来到了景德镇学习烧窑,从此就与陶瓷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
1952年,年仅14岁的杨修勇进入了“第一画瓷社”当学徒,非常幸运的是组织上安排他拜陶瓷美术家王云泉为师学艺,王云泉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山水瓷画家之一,他笔下的山水瓷画充满了江南山野情趣,具有优美田野般的诗意。王云泉见杨修勇诚实、吃苦耐劳又聪明,非常喜爱,并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从最基本的草点,山石皴法到树木分枝,风雾雨水都手把手地教,并瞩他学画要博学众长,从不同画风中吸取营养。三年学徒生涯,改变了人生,为他今后的瓷画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杨修勇告诉我:对他瓷画风格产生积极影响的另外一人是陶瓷美术家、雪景大王余文襄,在艺术瓷厂美研所,一有时间,他总会去向余文襄先生讨教雪景绘画技术,余文襄先生每次都耐心细致地教他布局、用料配方、填色等雪景瓷画技法,并将自己的创作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使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潜心研究出胭脂红山水雪景与春绿雪景的画法。
师法大自然
建国初期,景德镇陶瓷业与其他行业一样,由于长年战乱而面临濒废,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工艺社、合作社、国营瓷厂等以抢救和挖掘民族传统工艺;同时为了展现新生活、新时代的风貌,使古老的陶瓷技术焕发新的姿容,艺术瓷厂成立了创新组。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有特长的新一代技术员,杨修勇于1966年调入创新组设计新花画,同年,组织上安排他与另一位年轻技术员徐焕文先生去革命圣地井岗山学习写生,这对年轻的杨修勇与徐焕文来说是莫大的荣耀。杨修勇对我说: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革命故居,听讲革命传统,先烈们的事迹使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罗霄山脉连绵起伏的山峦,峻峭的山峰,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山涧小溪,简朴的民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创作灵感,一个月写生时间一晃而过,令他俩流连忘返。
杨先生兴奋地回忆说:回到瓷厂后,他满怀激情地创作出了革命摇篮井冈山,革命敬老院,人民公社大跃进,井冈山五大哨口,黄洋界,龙泉等一系列瓷画作品,深受领导的重视和大家的好评。
通过写生带给了杨修勇创作上的灵感,将大自然的美与生活气息揉合进瓷画中,使瓷画增添了新的动感与生命力,杨先生说,每周他都会抽出时间去郊区,去瑶里,走在乡间小路,走在小溪旁,走进田野、走进树林,去聆听田野间的蛙鸣鸟语,聆听牧童骑牛背上唱起的童谣。
杨修勇先生告诉我:1977年组织上又选派他和美研所同事徐焕文,邹国均,邓必浩到黄山去写生,这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是一次重要的里程。黄山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由三十六峰构成的特殊的山岳地貌,传说因黄帝与容志子、浮丘公在此练丹而得名。远观黄山,宛如是位头披纱巾的美丽少女,并不显山露目,而一踏入黄山,奇峰,怪石,云海,飞泉,苍松,古柏随处可见;他们一行从前山攀缓而上;步移景换,气象万千,有如置身于人间仙境……。
杨先生兴奋地说:从黄山归来后,黄山的奇峰怪石,冷泉飞云,虬枝横穿的古松,云雾缭绕的山峦,宛如一部清新隽永的风光片,总在他的脑海里飞旋着、迭化着,祖国的山河是如此地壮美,如此地仙灵,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山川的理解,使他的山水画技法得到了升华。
德艺双馨
“文革”结束后,通过拨乱反正,中国大地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人们对美学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年轻人渴望学习,渴望技术;杨修勇先生告诉我:在厂里特别困难的时候,他欣然受聘负责厂里整个山水组青年职工的业务技术。俗话说学瓷画难,教瓷画更难,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是位好老师,能画瓷画的人只要掌握一种堪称一绝的技法便称得上是好的工艺美术师了,而作为一名山水瓷画的教师,则必须知识全面,对各种技法都要精通,并且还要对每名学生不同的天赋、性格、爱好等因材施教。杨修勇先生深情地对我说:对于这批青年工人。他9年如一日尽心尽职,日以继夜,手把手地教授他们,并经常带他们外出写生,通过言传身教,使他们个个都成了瓷厂的骨干力量,成为景德镇山水绘画行业的佼佼者。
杨先生的山水画意境深邃,清香空灵,淡淡地柔情,醉人的春意,那山、那水、那云、那树、那小屋……仿佛都有了情感,有了灵性。1980年他负责设计的500件“春景”花瓶被选为邓小平同志访美礼品瓷,1981年创作的50件冬瓜皮灯获得景德镇市陶瓷美术设计一等奖,1988年在全国博览会上,100件墨彩山水梅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1992年4块3尺8长条瓷板“井冈山哨口风景”被江西省美术馆收藏,1999年,胭脂红雪景瓷板“玉洁冰清”参加国务院在中国展览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周年成就、成果展。
潜志轶群
50多年的瓷画创作生涯,杨修勇在继承传统粉彩山水瓷画中,不断思索,不断进取,不断创新。让先生记忆犹新,艺术生涯最开心的是在1997年,当年艺术瓷厂重新组建美研室,他被调入山水组搞创作设计,并负责管理美研室的资料和老画谱,这给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有机会接触各个流派的作品,通过刻苦地学习和钻研,聚众家所长,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粉彩山水,粉彩雪景,墨彩描金山水,珐瑯彩开光胭脂红山水 画,胭脂红雪景,粉彩春绿雪景等,作品清新隽永,情趣盎然,给人以超脱、空灵的感觉,展现了山水画清芬弥漫的大自然美景,为世人送来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瓷画。
2001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景德镇名家名瓷”展销会中,他的一幅胭脂红雪景瓷板《玉洁冰清》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被一藏家以高价收藏。杨先生告诉我:这块瓷板的创作是他经过多年的深思后创新的佳品,它是以胭脂红彩料为主,勾画雪景的山石树木以红色为背景,突破了以往前人用黑料为主料的黑白雪景,充分表现了江边的山石阴阳凹凸,近处左右是苍老的枯树,高山大树相映生辉,山峰一峰一状,树木一树一态,苍劲有力,百丈危峰,立于红白之间,气势雄厚,红色深重,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展示出了一个旖旎瑰丽、神光离合的奇妙境界。这种创意画面,用料严谨,工艺性更高,勾画必须突出主题,层次更须分明。要突出立体感,烧窑技术条件也要求更高,才能红白分明,意味深长。当人们观看画面由近而远,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真是一下看不定,看不尽,看不透,样样场境都烘托出了生命的勃勃生机和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
而在另一种表现手法中,杨修勇先生倾毕生精力研制的粉彩春绿雪景《风雪渡江》《千山寒江雪》瓷画更令人观后拍案叫绝,它的装饰手法与以往的墨彩黑白雪景大不相同,是一种以粉彩珠明料为绘画原料,以粉彩春绿山水的颜料石头绿,赫色,玻璃白,雪白等几十种粉彩颜料添色,它既有春天的绿意,又有冰天雪地的雪意,它是一种永不褪色的雪景。由于几十种粉彩颜料运用时的复杂性与可变性,这就要求从绘画、配料、添色等多种工艺必须由同一人完成,同时,作画人除必须有扎实的瓷艺基本功外,还必须具备中国山水画深厚的笔墨功夫。
其代表作之一《千山寒江雪》瓷板将人们带到了这种新的意境中,画面布局合理,湖面开阔,烟波浩淼,茂林远山,庭园长廊。整幅画面描绘的是春天的雪景,却表现了万木逢春的绿意,虽冰天雪地,却遮不住春天的气息,大树虽被雪压住却挺拨向上,生动有力,近处片片树林,淡淡的春绿将雪衬托的更白,绿叶上的积雪,点点簇簇,莹洁而松厚,宛若轻轻摇动树杆冰凉的雪花就会随之飘落下来。庭院中,早起的人们在清扫积雪,湖面上,勤劳的渔民划着一叶叶轻舟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衬出了一幅清润可人的江南美景。
纵观全画,作者十分贴切地捕捉到了大自然的景物因季节转换而出现的新特征,好似万物正从冬眠中渐渐苏醒,大雪在春天的气息中慢慢消融,隐约中让人感到了一股萌动的春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与杨先生一面交谈,一面品瓷画,青山绿水,小桥人家,远山的云雾,近处的流水,使人的身心与画意悄然合一,仿佛使人走进了大自然无限的静美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要分手的时刻,离别之情难于言表,我欲驾车离去,先生一直送我到庭院门口,向我频频挥手。“夕阳无限好,未必是黄昏”。我坚信先生一定还会创作出更多,更美,更让世人珍爱的艺术佳品。
我与杨先生相识已有4个年头。今日再次拜访,先生已是年近七十岁了,但给人的印象仍是精干、坦诚,他中等身材,脸色红润,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每次与先生交谈,都有说不完的话,忘却了与先生乃忘年之交,在不知不觉中就会置身于瓷画特有的文化艺术氛围中。
励志学艺
江西都昌县阳峰山下,有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子依山傍水,只有十余户人家,民风纯朴,平日里显得非常平静。1939年2月的一天,杨修勇就出生在这小村的一农户家中,为了生计,父亲在他刚出生不久,就不得不告别娇妻与襁褓中的婴儿,随叔父到景德镇窑厂去打工,留下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小修勇一天天带大。
杨修勇先生告诉我,他还清晰地记得:母亲虽不识字,却从小教导他“做人要诚实,要讲信用”。虽然家境贫苦,母亲还是依靠省吃俭用剩下的钱,在他5岁的那年将他送到私塾去念书,懂事的小修勇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勤读“四书,五经”并善学绘画,先生见他爱好绘画,也总是会拿“芥子园画集”让他临摹,放学后,小修勇也从不惹母亲生气,一有时间就去放牛、耕地、上山砍柴……。10岁那年,小弟弟又出世了,吃饭的人多了,家中开销也增加,13岁的时候,杨修勇跟随叔公来到了景德镇学习烧窑,从此就与陶瓷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
1952年,年仅14岁的杨修勇进入了“第一画瓷社”当学徒,非常幸运的是组织上安排他拜陶瓷美术家王云泉为师学艺,王云泉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山水瓷画家之一,他笔下的山水瓷画充满了江南山野情趣,具有优美田野般的诗意。王云泉见杨修勇诚实、吃苦耐劳又聪明,非常喜爱,并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从最基本的草点,山石皴法到树木分枝,风雾雨水都手把手地教,并瞩他学画要博学众长,从不同画风中吸取营养。三年学徒生涯,改变了人生,为他今后的瓷画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杨修勇告诉我:对他瓷画风格产生积极影响的另外一人是陶瓷美术家、雪景大王余文襄,在艺术瓷厂美研所,一有时间,他总会去向余文襄先生讨教雪景绘画技术,余文襄先生每次都耐心细致地教他布局、用料配方、填色等雪景瓷画技法,并将自己的创作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使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潜心研究出胭脂红山水雪景与春绿雪景的画法。
师法大自然
建国初期,景德镇陶瓷业与其他行业一样,由于长年战乱而面临濒废,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工艺社、合作社、国营瓷厂等以抢救和挖掘民族传统工艺;同时为了展现新生活、新时代的风貌,使古老的陶瓷技术焕发新的姿容,艺术瓷厂成立了创新组。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有特长的新一代技术员,杨修勇于1966年调入创新组设计新花画,同年,组织上安排他与另一位年轻技术员徐焕文先生去革命圣地井岗山学习写生,这对年轻的杨修勇与徐焕文来说是莫大的荣耀。杨修勇对我说: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革命故居,听讲革命传统,先烈们的事迹使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罗霄山脉连绵起伏的山峦,峻峭的山峰,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山涧小溪,简朴的民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创作灵感,一个月写生时间一晃而过,令他俩流连忘返。
杨先生兴奋地回忆说:回到瓷厂后,他满怀激情地创作出了革命摇篮井冈山,革命敬老院,人民公社大跃进,井冈山五大哨口,黄洋界,龙泉等一系列瓷画作品,深受领导的重视和大家的好评。
通过写生带给了杨修勇创作上的灵感,将大自然的美与生活气息揉合进瓷画中,使瓷画增添了新的动感与生命力,杨先生说,每周他都会抽出时间去郊区,去瑶里,走在乡间小路,走在小溪旁,走进田野、走进树林,去聆听田野间的蛙鸣鸟语,聆听牧童骑牛背上唱起的童谣。
杨修勇先生告诉我:1977年组织上又选派他和美研所同事徐焕文,邹国均,邓必浩到黄山去写生,这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是一次重要的里程。黄山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由三十六峰构成的特殊的山岳地貌,传说因黄帝与容志子、浮丘公在此练丹而得名。远观黄山,宛如是位头披纱巾的美丽少女,并不显山露目,而一踏入黄山,奇峰,怪石,云海,飞泉,苍松,古柏随处可见;他们一行从前山攀缓而上;步移景换,气象万千,有如置身于人间仙境……。
杨先生兴奋地说:从黄山归来后,黄山的奇峰怪石,冷泉飞云,虬枝横穿的古松,云雾缭绕的山峦,宛如一部清新隽永的风光片,总在他的脑海里飞旋着、迭化着,祖国的山河是如此地壮美,如此地仙灵,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山川的理解,使他的山水画技法得到了升华。
德艺双馨
“文革”结束后,通过拨乱反正,中国大地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人们对美学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年轻人渴望学习,渴望技术;杨修勇先生告诉我:在厂里特别困难的时候,他欣然受聘负责厂里整个山水组青年职工的业务技术。俗话说学瓷画难,教瓷画更难,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是位好老师,能画瓷画的人只要掌握一种堪称一绝的技法便称得上是好的工艺美术师了,而作为一名山水瓷画的教师,则必须知识全面,对各种技法都要精通,并且还要对每名学生不同的天赋、性格、爱好等因材施教。杨修勇先生深情地对我说:对于这批青年工人。他9年如一日尽心尽职,日以继夜,手把手地教授他们,并经常带他们外出写生,通过言传身教,使他们个个都成了瓷厂的骨干力量,成为景德镇山水绘画行业的佼佼者。
杨先生的山水画意境深邃,清香空灵,淡淡地柔情,醉人的春意,那山、那水、那云、那树、那小屋……仿佛都有了情感,有了灵性。1980年他负责设计的500件“春景”花瓶被选为邓小平同志访美礼品瓷,1981年创作的50件冬瓜皮灯获得景德镇市陶瓷美术设计一等奖,1988年在全国博览会上,100件墨彩山水梅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1992年4块3尺8长条瓷板“井冈山哨口风景”被江西省美术馆收藏,1999年,胭脂红雪景瓷板“玉洁冰清”参加国务院在中国展览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周年成就、成果展。
潜志轶群
50多年的瓷画创作生涯,杨修勇在继承传统粉彩山水瓷画中,不断思索,不断进取,不断创新。让先生记忆犹新,艺术生涯最开心的是在1997年,当年艺术瓷厂重新组建美研室,他被调入山水组搞创作设计,并负责管理美研室的资料和老画谱,这给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有机会接触各个流派的作品,通过刻苦地学习和钻研,聚众家所长,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粉彩山水,粉彩雪景,墨彩描金山水,珐瑯彩开光胭脂红山水 画,胭脂红雪景,粉彩春绿雪景等,作品清新隽永,情趣盎然,给人以超脱、空灵的感觉,展现了山水画清芬弥漫的大自然美景,为世人送来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瓷画。
2001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景德镇名家名瓷”展销会中,他的一幅胭脂红雪景瓷板《玉洁冰清》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被一藏家以高价收藏。杨先生告诉我:这块瓷板的创作是他经过多年的深思后创新的佳品,它是以胭脂红彩料为主,勾画雪景的山石树木以红色为背景,突破了以往前人用黑料为主料的黑白雪景,充分表现了江边的山石阴阳凹凸,近处左右是苍老的枯树,高山大树相映生辉,山峰一峰一状,树木一树一态,苍劲有力,百丈危峰,立于红白之间,气势雄厚,红色深重,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展示出了一个旖旎瑰丽、神光离合的奇妙境界。这种创意画面,用料严谨,工艺性更高,勾画必须突出主题,层次更须分明。要突出立体感,烧窑技术条件也要求更高,才能红白分明,意味深长。当人们观看画面由近而远,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真是一下看不定,看不尽,看不透,样样场境都烘托出了生命的勃勃生机和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
而在另一种表现手法中,杨修勇先生倾毕生精力研制的粉彩春绿雪景《风雪渡江》《千山寒江雪》瓷画更令人观后拍案叫绝,它的装饰手法与以往的墨彩黑白雪景大不相同,是一种以粉彩珠明料为绘画原料,以粉彩春绿山水的颜料石头绿,赫色,玻璃白,雪白等几十种粉彩颜料添色,它既有春天的绿意,又有冰天雪地的雪意,它是一种永不褪色的雪景。由于几十种粉彩颜料运用时的复杂性与可变性,这就要求从绘画、配料、添色等多种工艺必须由同一人完成,同时,作画人除必须有扎实的瓷艺基本功外,还必须具备中国山水画深厚的笔墨功夫。
其代表作之一《千山寒江雪》瓷板将人们带到了这种新的意境中,画面布局合理,湖面开阔,烟波浩淼,茂林远山,庭园长廊。整幅画面描绘的是春天的雪景,却表现了万木逢春的绿意,虽冰天雪地,却遮不住春天的气息,大树虽被雪压住却挺拨向上,生动有力,近处片片树林,淡淡的春绿将雪衬托的更白,绿叶上的积雪,点点簇簇,莹洁而松厚,宛若轻轻摇动树杆冰凉的雪花就会随之飘落下来。庭院中,早起的人们在清扫积雪,湖面上,勤劳的渔民划着一叶叶轻舟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衬出了一幅清润可人的江南美景。
纵观全画,作者十分贴切地捕捉到了大自然的景物因季节转换而出现的新特征,好似万物正从冬眠中渐渐苏醒,大雪在春天的气息中慢慢消融,隐约中让人感到了一股萌动的春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与杨先生一面交谈,一面品瓷画,青山绿水,小桥人家,远山的云雾,近处的流水,使人的身心与画意悄然合一,仿佛使人走进了大自然无限的静美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要分手的时刻,离别之情难于言表,我欲驾车离去,先生一直送我到庭院门口,向我频频挥手。“夕阳无限好,未必是黄昏”。我坚信先生一定还会创作出更多,更美,更让世人珍爱的艺术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