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年前,美国一位叫叶塞尼亚的母亲带着三个年幼的儿子,来中国游学了一个多月,从上海辗转河南,最后一站是北京。本来他们想在什刹海体育学校学习武术,却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寄宿家庭,而不得已取消了这个计划。许多家庭怕自家不太宽敞,也怕照顾不好他们的饮食起居,而婉拒了叶塞尼亚的请求。但实际上,叶塞尼亚一家对寄宿条件的要求非常低,她说:“孩子们可以睡客厅、沙发,打地铺,甚至以前我们还在人家院子里搭帐篷寄宿,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落脚的地方,孩子们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并不需要特别的照顾。”
看到报纸上的这则新闻,我有些吃惊,这和我们中国父母的观念多么不同。每逢节假日,许多父母也会带孩子游学,但差不多吃住都在五星级酒店。而叶塞尼亚带孩子出国游学却从来没有住过酒店,对她来说,全世界的酒店都是一个模样,并没有什么意思,而寄宿家庭或寄宿学校才是他们的首选。她认为,在这些地方能迅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结交新朋友,这些正是她带孩子游学的最大乐趣与目的。
在她的带领下,孩子们习惯于自己动手,因陋就简,打理好各自的生活。比如,她带孩子去哥斯达黎加游学,住在海边,每天要骑着马去市场买菜,尘土飞扬。在新西兰,他们经常到森林里露营,搭帐篷、扛行李几乎都是孩子们独立完成。在北京游学过程中,叶塞尼亚还设法让孩子们努力学习汉语,以便尽快结交新朋友。她还充分给孩子们自由,休息时让他们尽情地玩耍,但要求玩完后要收拾好现场和玩具。她还教导孩子处处讲礼貌,如果孩子说话时犯了语言错误,她便坚持让孩子用礼貌用语重复一遍……
这些故事对中国家长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我们中国家长的一些做法,对叶塞尼亚来说,也同样不可思议。她对我们教子的模式充满疑惑。
她说有一次去一个中国朋友家,朋友的孩子两个半月大,朋友不用上班,还雇了个保姆,孩子的姥姥还搬过来帮忙,孩子的爸爸一下班也忙着给孩子换尿布、洗奶瓶……她说,三个半人照顾一个婴儿,怎么大家还喊累得要命呢?我一个人照顾三个儿子,还有时间在网上自学高级护理课程呢!
叶塞尼亚的疑惑让人啼笑皆非,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二
从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来看,逆境、挫折更容易磨砺意志。顺境当然可出人才,但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具有更强的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因为,在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深知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为了证实困难和挫折可以造就人才这一事实,美国学者乔治·E·范伦曾进行过一项长达几十年的研究,他跟踪400多名男孩,这其中有不少生长在较困难的家庭中。范伦在这些人到25岁、31岁、47岁时,对他们进行了跟踪采访,并采取评分的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那些在儿童时代干活多,活动程度高,经受过一定挫折磨练的人,与他人相处关系融洽程度比一般人高2倍,工资报酬高5倍,被解雇的可能性低16倍。当然,他们的生活也更幸福、更充实。而儿童时代很少干活,没经过任何挫折和磨练的人,成年后患精神疾病者比干活多的人要多10倍,犯罪率也较高。这说明,那些经受过劳动锻炼和艰苦环境磨炼的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抗御挫折的能力,社会适应性较强,能很快成为社会中坚成员,他们懂得怎样生活。
父母必须让孩子清楚: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事。成长往往是与艰难困苦、挫折逆境相伴而来的。即使没有逆境,父母也应为孩子创造逆境,因为如果你的孩子无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着他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
学会在逆境中生存,还要求孩子有顽强的精神与乐观的态度。可以说,在任何人的成长道路上,都或多或少会有一段暗淡的岁月,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安然度过。
所以,顽强的精神是学会在逆境中生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他是否仍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乐观精神。而这种乐观精神与家庭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你的家里整天是欢歌笑语还是硝烟弥漫,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
一年前,美国一位叫叶塞尼亚的母亲带着三个年幼的儿子,来中国游学了一个多月,从上海辗转河南,最后一站是北京。本来他们想在什刹海体育学校学习武术,却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寄宿家庭,而不得已取消了这个计划。许多家庭怕自家不太宽敞,也怕照顾不好他们的饮食起居,而婉拒了叶塞尼亚的请求。但实际上,叶塞尼亚一家对寄宿条件的要求非常低,她说:“孩子们可以睡客厅、沙发,打地铺,甚至以前我们还在人家院子里搭帐篷寄宿,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落脚的地方,孩子们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并不需要特别的照顾。”
看到报纸上的这则新闻,我有些吃惊,这和我们中国父母的观念多么不同。每逢节假日,许多父母也会带孩子游学,但差不多吃住都在五星级酒店。而叶塞尼亚带孩子出国游学却从来没有住过酒店,对她来说,全世界的酒店都是一个模样,并没有什么意思,而寄宿家庭或寄宿学校才是他们的首选。她认为,在这些地方能迅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结交新朋友,这些正是她带孩子游学的最大乐趣与目的。
在她的带领下,孩子们习惯于自己动手,因陋就简,打理好各自的生活。比如,她带孩子去哥斯达黎加游学,住在海边,每天要骑着马去市场买菜,尘土飞扬。在新西兰,他们经常到森林里露营,搭帐篷、扛行李几乎都是孩子们独立完成。在北京游学过程中,叶塞尼亚还设法让孩子们努力学习汉语,以便尽快结交新朋友。她还充分给孩子们自由,休息时让他们尽情地玩耍,但要求玩完后要收拾好现场和玩具。她还教导孩子处处讲礼貌,如果孩子说话时犯了语言错误,她便坚持让孩子用礼貌用语重复一遍……
这些故事对中国家长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我们中国家长的一些做法,对叶塞尼亚来说,也同样不可思议。她对我们教子的模式充满疑惑。
她说有一次去一个中国朋友家,朋友的孩子两个半月大,朋友不用上班,还雇了个保姆,孩子的姥姥还搬过来帮忙,孩子的爸爸一下班也忙着给孩子换尿布、洗奶瓶……她说,三个半人照顾一个婴儿,怎么大家还喊累得要命呢?我一个人照顾三个儿子,还有时间在网上自学高级护理课程呢!
叶塞尼亚的疑惑让人啼笑皆非,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二
从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来看,逆境、挫折更容易磨砺意志。顺境当然可出人才,但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具有更强的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因为,在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深知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为了证实困难和挫折可以造就人才这一事实,美国学者乔治·E·范伦曾进行过一项长达几十年的研究,他跟踪400多名男孩,这其中有不少生长在较困难的家庭中。范伦在这些人到25岁、31岁、47岁时,对他们进行了跟踪采访,并采取评分的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那些在儿童时代干活多,活动程度高,经受过一定挫折磨练的人,与他人相处关系融洽程度比一般人高2倍,工资报酬高5倍,被解雇的可能性低16倍。当然,他们的生活也更幸福、更充实。而儿童时代很少干活,没经过任何挫折和磨练的人,成年后患精神疾病者比干活多的人要多10倍,犯罪率也较高。这说明,那些经受过劳动锻炼和艰苦环境磨炼的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抗御挫折的能力,社会适应性较强,能很快成为社会中坚成员,他们懂得怎样生活。
父母必须让孩子清楚: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事。成长往往是与艰难困苦、挫折逆境相伴而来的。即使没有逆境,父母也应为孩子创造逆境,因为如果你的孩子无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着他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
学会在逆境中生存,还要求孩子有顽强的精神与乐观的态度。可以说,在任何人的成长道路上,都或多或少会有一段暗淡的岁月,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安然度过。
所以,顽强的精神是学会在逆境中生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他是否仍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乐观精神。而这种乐观精神与家庭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你的家里整天是欢歌笑语还是硝烟弥漫,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