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多少个夜晚,守望窗前丝丝月光,亲情的饥饿没人体谅,成功的喜悦无人分享。啊,知心屋里温馨细谈,关留委的呵护胜爹娘……啊,电话前诉说衷肠,手拉手活动助我成长……
《心声》,这首由林梓小学自主创作的留守儿童之歌,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道出了政府、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伴随着这首歌,南通如皋市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05年成为联合国儿基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试点县(市);伴随着这首歌,林梓小学提出的“留守儿童”一词引起全国关注,并在2012年5月,创办了全国首家留守儿童成长足迹馆。
他困惑,开会为何全是老人
2003年的一天,林梓小学教科室主任张军(现任林梓小学副校长)在主持召开家长会时发现:到场的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孩子的父母为什么不来开会呢?”张军追根究底。“出去打工赚钱啦!”老人们几乎一致的回答让张军心中一紧,好像是抓住了什么。
在随后的调查中他了解到,不少农民家庭,通常是一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九个月外出打工挣钱。由于他们在城里难以找到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所,子女进城读书有着诸多不便,只好将其托付给祖辈或他人抚养监护。这些孩子便成了留守在故土家园里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
到了分析期末考试试卷时,张军又发现,成绩落在后面的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学校当即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家庭现状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全校1200名学生中有留守儿童614名,占学生总数的51.2%。
留守儿童中虽然有自主学习、生活自理、人际沟通等能力出色的优秀学生,但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现状让校领导和老师们担心。带领全校老师组织调查后,张军将这部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不够导致的学习问题;缺乏亲情守护导致的安全问题;缺失亲人抚慰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家教方式不当导致的道德品行问题。
林梓小学的老师们在日常教学和学校生活中,将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面对留守儿童群体表现出的诸多问题,2004年5月10日林梓小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的5月10日这一天被确定为林梓小学及林梓镇“留守儿童关爱日”;他们还是深感势单力薄,希望得到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把关爱留守儿童当作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于是,林梓镇政府健全了经纬两条线的“关留委”网络,各学校、村委会均建有“关留委”,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关注留守儿童学习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骄傲,留守锻炼了我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考,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只有勇于创新和尝试。2004年2月,林梓小学《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自主性学习策略研究》课题被列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经过5年多的探索,林梓小学构建的留守儿童教育“33433”林梓模式渐渐成型。
林梓小学一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开展和模式的创新,都包含着一个思想——“让我们正视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正视自己”。张军说:“留守儿童不能与问题儿童划等号,不要一提到留守儿童就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2011年,林梓小学举办了“我骄傲,留守锻炼了我”主题演讲比赛,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消除自卑感,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把留守当作机遇锻炼自己,让留守儿童了解自己具备“自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更强”等优点。类似的活动,林梓小学每年都坚持举办多次。
起初,一些老教师担心频繁的活动会影响日常的教学。但张军不这么认为,他安排了一个班级,必须参加每次的活动,一年以后该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下降,还有很大进步,而且孩子们学得更轻松了。事实证明,活动不会影响学习,还可以与教学相互促进。通过参加活动,留守儿童不再内向,头脑更加灵动,动手能力更强了。
“孩子在活动中是最快乐的,留守儿童在活动时最放得开,他们会不戒备地将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这是我们从多年活动中得来的经验,也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张军说,因此林梓小学每年都开展活动,且每年的活动都有所创新。
如今,林梓小学的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每周五下午乡村少年宫全面开放,社团活动精彩纷呈;生活体验馆让三至六年级学生轮流体验,孩子们学会了洗衣、烧饭、缝补等生活技能,提高了自理能力;充满爱心与童趣的“关爱小屋”,可以供孩子们阅读、绘画、弹琴、DIY涂鸦……演讲比赛、文艺演出、鼓号队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让留守儿童大显身手。
近年来,林梓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的创新实践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关注,更得到了国务院、江苏省妇儿工委、江苏省妇联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人士的关怀、指导和帮助,在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林梓小学已成为一座守护留守儿童的学习乐园、生活家园、爱心校园。
“学校还希望政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实现学校能力不及之处的关爱。如出台相应政策,规定企业给打工父母放亲子假,发放车贴等福利,切实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如皋市妇联儿童部部长、妇儿委办公室副主任宋小红建议。
(感谢如皋市妇联对本文采访的帮助)
《心声》,这首由林梓小学自主创作的留守儿童之歌,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道出了政府、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伴随着这首歌,南通如皋市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05年成为联合国儿基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试点县(市);伴随着这首歌,林梓小学提出的“留守儿童”一词引起全国关注,并在2012年5月,创办了全国首家留守儿童成长足迹馆。
他困惑,开会为何全是老人
2003年的一天,林梓小学教科室主任张军(现任林梓小学副校长)在主持召开家长会时发现:到场的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孩子的父母为什么不来开会呢?”张军追根究底。“出去打工赚钱啦!”老人们几乎一致的回答让张军心中一紧,好像是抓住了什么。
在随后的调查中他了解到,不少农民家庭,通常是一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九个月外出打工挣钱。由于他们在城里难以找到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所,子女进城读书有着诸多不便,只好将其托付给祖辈或他人抚养监护。这些孩子便成了留守在故土家园里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
到了分析期末考试试卷时,张军又发现,成绩落在后面的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学校当即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家庭现状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全校1200名学生中有留守儿童614名,占学生总数的51.2%。
留守儿童中虽然有自主学习、生活自理、人际沟通等能力出色的优秀学生,但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现状让校领导和老师们担心。带领全校老师组织调查后,张军将这部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不够导致的学习问题;缺乏亲情守护导致的安全问题;缺失亲人抚慰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家教方式不当导致的道德品行问题。
林梓小学的老师们在日常教学和学校生活中,将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面对留守儿童群体表现出的诸多问题,2004年5月10日林梓小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的5月10日这一天被确定为林梓小学及林梓镇“留守儿童关爱日”;他们还是深感势单力薄,希望得到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把关爱留守儿童当作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于是,林梓镇政府健全了经纬两条线的“关留委”网络,各学校、村委会均建有“关留委”,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关注留守儿童学习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骄傲,留守锻炼了我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考,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只有勇于创新和尝试。2004年2月,林梓小学《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自主性学习策略研究》课题被列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经过5年多的探索,林梓小学构建的留守儿童教育“33433”林梓模式渐渐成型。
林梓小学一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开展和模式的创新,都包含着一个思想——“让我们正视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正视自己”。张军说:“留守儿童不能与问题儿童划等号,不要一提到留守儿童就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2011年,林梓小学举办了“我骄傲,留守锻炼了我”主题演讲比赛,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消除自卑感,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把留守当作机遇锻炼自己,让留守儿童了解自己具备“自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更强”等优点。类似的活动,林梓小学每年都坚持举办多次。
起初,一些老教师担心频繁的活动会影响日常的教学。但张军不这么认为,他安排了一个班级,必须参加每次的活动,一年以后该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下降,还有很大进步,而且孩子们学得更轻松了。事实证明,活动不会影响学习,还可以与教学相互促进。通过参加活动,留守儿童不再内向,头脑更加灵动,动手能力更强了。
“孩子在活动中是最快乐的,留守儿童在活动时最放得开,他们会不戒备地将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这是我们从多年活动中得来的经验,也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张军说,因此林梓小学每年都开展活动,且每年的活动都有所创新。
如今,林梓小学的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每周五下午乡村少年宫全面开放,社团活动精彩纷呈;生活体验馆让三至六年级学生轮流体验,孩子们学会了洗衣、烧饭、缝补等生活技能,提高了自理能力;充满爱心与童趣的“关爱小屋”,可以供孩子们阅读、绘画、弹琴、DIY涂鸦……演讲比赛、文艺演出、鼓号队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让留守儿童大显身手。
近年来,林梓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的创新实践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关注,更得到了国务院、江苏省妇儿工委、江苏省妇联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人士的关怀、指导和帮助,在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林梓小学已成为一座守护留守儿童的学习乐园、生活家园、爱心校园。
“学校还希望政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实现学校能力不及之处的关爱。如出台相应政策,规定企业给打工父母放亲子假,发放车贴等福利,切实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如皋市妇联儿童部部长、妇儿委办公室副主任宋小红建议。
(感谢如皋市妇联对本文采访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