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的背景下,对企业如何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和环节,其中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节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往往只重视短期的利益,忽视了其在整个生产运行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员工权益问题、环保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大部分企业当前内部控制体系尚不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高。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社会责任 新常态
一、文献评述
从已有的关于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研究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外相关学者鲜有直接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大多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以及企业内控缺陷披露的经济影响。国内学者大多数肯定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但是此类研究大多是规范性研究,缺乏实证支撑。
梳理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外直接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献几乎没有。国内关于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文献较少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第二种观点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对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建设提供保障,第三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鲜有定量分析出现,两者关系在事实上是不是如同学者们所论述那样尚还论缺乏事实的支撑与证明。
梳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相关资料发现,国外学者研究多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企业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国内学者大多通过理论或案例对两者关系进行探析且大多肯定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由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实施的企业行为规范化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依靠企业自身的特性进行调整、约束、规划和评价,在企业内部利益相关群体所处的各层级中实施。内控过程的实施,重点关注企业运用的保证措施和保障手段。内部控制本质是为了维护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是对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是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为最终导向,依赖于控制目标与控制要素的良性互动。内部控制的目标反映了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需求,相比内部控制目标,控制要素更加个性化,内部控制要素是企业自身特性的体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企业内部活动的指南,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同时,也是保障各方利益相关者治理权利的过程,维护了企业内部协调关系。内部控制要素与内部控制目标结合,纵向保障的企业目标的实现,确保内部控制实施措施的正确性。
三、企业社会责任
Oliver Sheldon在1923年出版的《管理哲学》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现代企业的要求提高,企业本质在不断的外延,企业社会责任也在不断的深化。国外学术界和有关组织对社会责任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解释。
四、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的融合途径
1. 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制度安排,是企业内部权益的协调与平衡。在复杂的股权结构中,公司治理要优先满足委托人的权益。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一定抽象性的企业外部约束,通过治理结构,例如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社会责任委员会,通过董事会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蒋大兴,2009)。同时打破了以往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让公司主动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实践中,交通银行、中化集团、百度等企业都已設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央企中也有近50家成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 钟宏武、张唐槟,2010) 。
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融合的内控环境构建切入点与关键点。我国在2008年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企业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企业文化水准,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旺盛生命力的动力保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企业同时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及优于同行业的声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平衡企业与各方利益者关系,使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得到满足;社会责任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润滑剂,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使企业得到政府的重视与关注,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声誉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利润。并且,企业员工因企业良好的口碑及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而来,可以降低企业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使员工人工企业文化,有助于降低人才流失率,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依靠着履行社会责任而进一步提高。因此,企业需要深入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认可社会责任在构建企业内控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3. 人力资源政策
人力资源政策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员工,而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是最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对通过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即保障了员工合法权益,又能够实现员工人力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薛冬霞等,2015)。企业依靠人力资源政策,结合企业目标,企业能够将社会责任转化为有形产出。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的人力资源政策不仅仅是高绩效的人员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视员工为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例如全方位培训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等。进而在更深层次上,企业可借助人力资源管理将社会责任理念落实到实践行动中,进而内化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企业其它社会责任的履行都离不开员工的具体行动,这种行动取决于员工是否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意愿。而员工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需要通过人力资管理职能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观渗透到员工思想行为中,使其成为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何显富,2011),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文昌,杨沈炜.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基于财务绩效的中介效应[J].财会通讯,2018(36):99-103.
[2] 郝坤杰,宋国敏.中小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基于社会责任视角[J].会计之友,2018(24):125-130.
[3] 宋志琼,王晓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基于2014~2015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8(07):74-78.
[4] 张玉兰,王园园,张雪.内部控制质量、社会责任成本与企业价值——基于重污染行业的经验数据[J].会计之友,2018(04):85-92.
作者简介:李杉杉(1989-),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财务管理硕士,单位:武汉工商学院,职称:讲师,邮编:430065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社会责任 新常态
一、文献评述
从已有的关于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研究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外相关学者鲜有直接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大多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以及企业内控缺陷披露的经济影响。国内学者大多数肯定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但是此类研究大多是规范性研究,缺乏实证支撑。
梳理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外直接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献几乎没有。国内关于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文献较少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第二种观点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对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建设提供保障,第三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鲜有定量分析出现,两者关系在事实上是不是如同学者们所论述那样尚还论缺乏事实的支撑与证明。
梳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相关资料发现,国外学者研究多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企业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国内学者大多通过理论或案例对两者关系进行探析且大多肯定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由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实施的企业行为规范化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依靠企业自身的特性进行调整、约束、规划和评价,在企业内部利益相关群体所处的各层级中实施。内控过程的实施,重点关注企业运用的保证措施和保障手段。内部控制本质是为了维护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是对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是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为最终导向,依赖于控制目标与控制要素的良性互动。内部控制的目标反映了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需求,相比内部控制目标,控制要素更加个性化,内部控制要素是企业自身特性的体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企业内部活动的指南,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同时,也是保障各方利益相关者治理权利的过程,维护了企业内部协调关系。内部控制要素与内部控制目标结合,纵向保障的企业目标的实现,确保内部控制实施措施的正确性。
三、企业社会责任
Oliver Sheldon在1923年出版的《管理哲学》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现代企业的要求提高,企业本质在不断的外延,企业社会责任也在不断的深化。国外学术界和有关组织对社会责任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解释。
四、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的融合途径
1. 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制度安排,是企业内部权益的协调与平衡。在复杂的股权结构中,公司治理要优先满足委托人的权益。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一定抽象性的企业外部约束,通过治理结构,例如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社会责任委员会,通过董事会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蒋大兴,2009)。同时打破了以往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让公司主动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实践中,交通银行、中化集团、百度等企业都已設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央企中也有近50家成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 钟宏武、张唐槟,2010) 。
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融合的内控环境构建切入点与关键点。我国在2008年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企业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企业文化水准,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旺盛生命力的动力保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企业同时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及优于同行业的声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平衡企业与各方利益者关系,使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得到满足;社会责任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润滑剂,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使企业得到政府的重视与关注,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声誉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利润。并且,企业员工因企业良好的口碑及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而来,可以降低企业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使员工人工企业文化,有助于降低人才流失率,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依靠着履行社会责任而进一步提高。因此,企业需要深入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认可社会责任在构建企业内控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3. 人力资源政策
人力资源政策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员工,而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是最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对通过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即保障了员工合法权益,又能够实现员工人力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薛冬霞等,2015)。企业依靠人力资源政策,结合企业目标,企业能够将社会责任转化为有形产出。融入企业社会责任的人力资源政策不仅仅是高绩效的人员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视员工为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例如全方位培训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等。进而在更深层次上,企业可借助人力资源管理将社会责任理念落实到实践行动中,进而内化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企业其它社会责任的履行都离不开员工的具体行动,这种行动取决于员工是否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意愿。而员工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需要通过人力资管理职能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观渗透到员工思想行为中,使其成为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何显富,2011),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文昌,杨沈炜.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基于财务绩效的中介效应[J].财会通讯,2018(36):99-103.
[2] 郝坤杰,宋国敏.中小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基于社会责任视角[J].会计之友,2018(24):125-130.
[3] 宋志琼,王晓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基于2014~2015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8(07):74-78.
[4] 张玉兰,王园园,张雪.内部控制质量、社会责任成本与企业价值——基于重污染行业的经验数据[J].会计之友,2018(04):85-92.
作者简介:李杉杉(1989-),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财务管理硕士,单位:武汉工商学院,职称:讲师,邮编:43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