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泡泡糖以其缤纷的颜色,香甜的口味,既好吃又好玩的特性,对孩子们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但是吃泡泡糖的时候如果误吞入食道或呛入气管,容易引发窒息的危险。因此,出于安全考虑,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是不赞同孩子嚼泡泡糖的。然而,发生在我们班小艺身上捡食泡泡糖的事件却引发了我新的思考。
在一次晨间锻炼中,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只见小艺和一个小伙伴兴高采烈地奔跑着、追逐着,红红的小脸蛋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欢快和兴奋。我不禁有些纳闷:是什么游戏让她如此尽兴?这时,我突然注意到孩子嘴里似乎在嚼著什么。哦!原来是泡泡糖!只见她噘起小嘴,兴致勃勃地吹出了一个大大的泡泡,因为用力太大,刹那间,泡泡破了,粘到了她的鼻子上、脸蛋上。两个孩子顿时笑得前仰后合。那一刻,我也被她们滑稽而可爱的表情逗乐了。孩子们似乎也发现了我在看她们,小艺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像犯了“错误”似的怯怯地看着我。我走过去蹲下来对她说:“小艺,哪儿来的泡泡糖呀?”还没等小艺开口,旁边的小伙伴抢着回答:“老师,是从垃圾桶旁边捡到的!”这时,小艺低下头没有说话。我拉起小艺的手对她说:“以后想吃泡泡糖了可以让妈妈给你买,掉地上的食物是不卫生的。”小艺满脸委屈地小声对我说:“妈妈不给我买泡泡糖,老师,我捡到的泡泡糖还有包装纸呢,是干净的!”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粉红色的包装纸,有点不舍地把嘴里的泡泡糖吐到纸上包好。我赶紧说:“小艺还知道吃完的泡泡糖要包起来呢!”听到我在表扬她,小艺抬起头来一本正经地说:“我一会儿把它扔到垃圾桶里,不然泡泡糖会粘到地上破坏环境呢!”那一刻,孩子的纯真让我疼惜,孩子的懂事让我感动,我有点后悔打断了她们刚才那份无拘无束的快乐。
小艺的泡泡糖事件让我对自己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重新进行了审视。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强、爱模仿、活泼好动是幼儿期的主要年龄特点,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认识世界,他们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中获得经验,习得本领。然而,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全,他们的协调性、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也较差,于是成人在很多时候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对孩子提出了种种禁令。成人的禁令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适当降低危险和意外伤害发生的机率,但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这其实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消极保护”。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对于幼儿来说,泡泡糖的安全隐患固然存在,比如过量使用会诱发龋齿,不小心被吸进呼吸道会引起窒息。但是据研究表明,咀嚼泡泡糖对清洁口腔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牙齿颌面的发育也有促进作用,还可以缓解压力、提高专注力。试想,如果小艺的父母让孩子了解了泡泡糖的安全食用方法之后,选择质量安全的泡泡糖,在宽松的氛围下允许她去尝试,使她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满足。她还会禁不住诱惑,偷偷捡食地上的泡泡糖,而引发新的安全隐患吗?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禁止的何止泡泡糖呢?下雪天,为了防止感冒,我们不让孩子去堆雪人;下雨天,为了避免弄脏衣服,我们不让孩子去踩水花;为了免受细菌感染,我们不让孩子去玩泥巴……在很多幼儿园,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而舍弃教育的做法也比比皆是:老师们会主动减少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甚至取消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的活动;将幼儿的活动范围规定在室内或完全没有危险的室外;在体育活动中有意降低活动的标准和难度……如此小心翼翼,孩子们就真的安全了吗?事实证明:幼儿安全事故仍然无法避免,时有发生。
这也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有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有大自然里的无穷欢乐。春天,我们去田野里摘野花、吃野果,到小河里抓蝌蚪;夏天,我们在石头上玩泥巴,爬上大树抓知了;秋天,我们去田野里烤红薯,拿根玉米秆骑大马;冬天,我们站在向阳的土墙上唱大戏,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打雪仗……那时候家里孩子多,爸爸妈妈根本顾不上事无巨细地照看我们,孩子们几乎都是哥哥姐姐大带小,在泥土里摸爬滚打着长大的。记忆中,我们不但很少生病,而且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的玩耍中学会了许多自我保护的方法。
今天的孩子,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优越、备受宠爱的年代,却在无形中被我们隔绝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进入了一个重知识、轻游戏,用电子游戏产品替代玩具的时代。闲余时间,陪伴孩子的是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回到家里,电脑、手机成了孩子的玩伴。很多家长会把家中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安装上防护栏、防撞条,却没有告知孩子应该如何防范生活中会出现的各种危险。无论是在入离园的路上,还是逛超市、去游乐场,孩子都有家长的陪护,所以他们根本不用担心任何安全问题,也不关心周围的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来自家长的种种“过度保护”,使幼儿逐渐变得依赖性强、胆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经验,反而容易增加危险发生的几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最基本的能力,成人千般爱护莫过孩子能够自护。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去获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相信孩子,学会放手,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习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在一次次尝试和失败中积累保护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避免伤害。
在一次晨间锻炼中,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只见小艺和一个小伙伴兴高采烈地奔跑着、追逐着,红红的小脸蛋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欢快和兴奋。我不禁有些纳闷:是什么游戏让她如此尽兴?这时,我突然注意到孩子嘴里似乎在嚼著什么。哦!原来是泡泡糖!只见她噘起小嘴,兴致勃勃地吹出了一个大大的泡泡,因为用力太大,刹那间,泡泡破了,粘到了她的鼻子上、脸蛋上。两个孩子顿时笑得前仰后合。那一刻,我也被她们滑稽而可爱的表情逗乐了。孩子们似乎也发现了我在看她们,小艺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像犯了“错误”似的怯怯地看着我。我走过去蹲下来对她说:“小艺,哪儿来的泡泡糖呀?”还没等小艺开口,旁边的小伙伴抢着回答:“老师,是从垃圾桶旁边捡到的!”这时,小艺低下头没有说话。我拉起小艺的手对她说:“以后想吃泡泡糖了可以让妈妈给你买,掉地上的食物是不卫生的。”小艺满脸委屈地小声对我说:“妈妈不给我买泡泡糖,老师,我捡到的泡泡糖还有包装纸呢,是干净的!”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粉红色的包装纸,有点不舍地把嘴里的泡泡糖吐到纸上包好。我赶紧说:“小艺还知道吃完的泡泡糖要包起来呢!”听到我在表扬她,小艺抬起头来一本正经地说:“我一会儿把它扔到垃圾桶里,不然泡泡糖会粘到地上破坏环境呢!”那一刻,孩子的纯真让我疼惜,孩子的懂事让我感动,我有点后悔打断了她们刚才那份无拘无束的快乐。
小艺的泡泡糖事件让我对自己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重新进行了审视。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强、爱模仿、活泼好动是幼儿期的主要年龄特点,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认识世界,他们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中获得经验,习得本领。然而,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全,他们的协调性、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也较差,于是成人在很多时候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对孩子提出了种种禁令。成人的禁令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适当降低危险和意外伤害发生的机率,但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这其实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消极保护”。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对于幼儿来说,泡泡糖的安全隐患固然存在,比如过量使用会诱发龋齿,不小心被吸进呼吸道会引起窒息。但是据研究表明,咀嚼泡泡糖对清洁口腔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牙齿颌面的发育也有促进作用,还可以缓解压力、提高专注力。试想,如果小艺的父母让孩子了解了泡泡糖的安全食用方法之后,选择质量安全的泡泡糖,在宽松的氛围下允许她去尝试,使她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满足。她还会禁不住诱惑,偷偷捡食地上的泡泡糖,而引发新的安全隐患吗?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禁止的何止泡泡糖呢?下雪天,为了防止感冒,我们不让孩子去堆雪人;下雨天,为了避免弄脏衣服,我们不让孩子去踩水花;为了免受细菌感染,我们不让孩子去玩泥巴……在很多幼儿园,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而舍弃教育的做法也比比皆是:老师们会主动减少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甚至取消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的活动;将幼儿的活动范围规定在室内或完全没有危险的室外;在体育活动中有意降低活动的标准和难度……如此小心翼翼,孩子们就真的安全了吗?事实证明:幼儿安全事故仍然无法避免,时有发生。
这也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有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有大自然里的无穷欢乐。春天,我们去田野里摘野花、吃野果,到小河里抓蝌蚪;夏天,我们在石头上玩泥巴,爬上大树抓知了;秋天,我们去田野里烤红薯,拿根玉米秆骑大马;冬天,我们站在向阳的土墙上唱大戏,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打雪仗……那时候家里孩子多,爸爸妈妈根本顾不上事无巨细地照看我们,孩子们几乎都是哥哥姐姐大带小,在泥土里摸爬滚打着长大的。记忆中,我们不但很少生病,而且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的玩耍中学会了许多自我保护的方法。
今天的孩子,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优越、备受宠爱的年代,却在无形中被我们隔绝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进入了一个重知识、轻游戏,用电子游戏产品替代玩具的时代。闲余时间,陪伴孩子的是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回到家里,电脑、手机成了孩子的玩伴。很多家长会把家中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安装上防护栏、防撞条,却没有告知孩子应该如何防范生活中会出现的各种危险。无论是在入离园的路上,还是逛超市、去游乐场,孩子都有家长的陪护,所以他们根本不用担心任何安全问题,也不关心周围的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来自家长的种种“过度保护”,使幼儿逐渐变得依赖性强、胆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经验,反而容易增加危险发生的几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最基本的能力,成人千般爱护莫过孩子能够自护。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去获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相信孩子,学会放手,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习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在一次次尝试和失败中积累保护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避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