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F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i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线粒体分裂因子(MFF)在肝癌中的表达与生物学作用。

方法

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FF在肝癌组织与细胞株中的表达。②小干扰RNA(siRNA)干涉MFF表达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iCtrl、si-MFF#1、si-MFF#2组MFF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③siRNA干涉MFF表达后,用Annexin Ⅴ-FITC/PI双染法检测MFF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①MF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RNA水平M(QR):0.292(0.443)∶0.235(0.333),Z=-4.166,P<0.001;蛋白水平M(QR):5.414(4.545)∶3.120(3.955),Z=-3.961,P<0.001];MFF在所有被检测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肝细胞。②干涉MFF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增殖(siCtrl vs. si-MFF#1:5.29±0.34∶3.34±0.37,P=0.014;siCtrl vs. si-MFF#2:5.29±0.34∶3.09±0.40,P=0.010);干涉MFF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克隆形成(siCtrl vs. si-MFF#1:95.35±21.20∶37.56±10.61,P=0.003;siCtrl vs. si-MFF#2:95.35±21.20∶41.23±10.82,P=0.004)。③干涉MFF可明显促进肝癌细胞凋亡(siCtrl vs. si-MFF#1:9.56%±1.70%∶20.08%±2.03%,P<0.001;siCtrl vs. si-MFF#2:9.56%±1.70%∶21.14%±1.38%,P<0.001)。

结论

MFF在肝癌中高表达,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提示MFF是潜在的癌基因与肿瘤治疗靶标。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利用组织结构特征测新辅助化疗后(NAC)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方法。方法61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在2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前后行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各自测量2次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代谢性肿瘤体积(MTV)、总病灶糖酵解(TLG)等参数的变化,并记录2次显像时病灶的组织结构特征(熵、粒度和偏度)。由1位病理医师评价病理缓解,使用χ2检验分析
目的乳胞素可用于帕金森病(PD)鼠模型的构建,构建的鼠模型脑细胞中可表达由α-突触核蛋白组成的路易小体。该研究通过PET显像评价2型囊泡单胺转运体(VMAT2)靶向显像剂[18F]9-氟丙基-(+)-二氢丁苯那嗪([18F]FP-(+)-DTBZ)在乳胞素构建的PD鼠模型脑中的摄取。方法将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鼠随机分成3组,在颅内左前内侧束分别注射2 μg乳胞素、5 μg乳胞素和生
目的许多算法可抑制脑PET显像时的部分容积效应(PVE),而每种算法基于不同的假设和运算过程又有不同的特点。拟比较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PET显像时不同部分容积校正(PVC)方法的差异。方法研究了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PET显像时用到的最常用的2种PVC方法:穆勒-加特纳法(MG)和几何转换矩阵法(GTM),同时也研究了其他的3种方法。1名健康志愿者(HC)和1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行18F-
微小残留病(MRD)作为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预后因素,其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细胞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和分子学检测方法(包括PCR和基因测序),各检测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缺点。在临床应用方面,对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传统化疗的患者,MRD阴性均可明显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而且,MRD状态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微小RNA(miRNA)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NA在MM的早期预测、疾病诊断、预后评估、监测进展及评估耐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miRNA有望成为MM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细胞间隙连接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通道,间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信息交流对细胞生长、分化及组织稳态至关重要。间隙连接蛋白43(Cx43)是间隙连接蛋白家族成员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Cx43基因表达异常易导致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缺陷,这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Cx43有望成为肿瘤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作为一种简单、低廉的预后指标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研究显示,诱导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ALC及其比值在评估ALL预后中显示出重要价值,有望为后续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人上皮性卵巢癌SKOV3细胞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并取对数生长期人上皮性卵巢癌SKOV3细胞,设空白对照组、白藜芦醇组(20 μg/ml)、顺铂组(40 μg/ml)和联合干预组(白藜芦醇20 μg/ml+顺铂20 μg/ml),每组10个复孔;给药干预48 h后,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状况,反转录PCR法
目的比较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MPE)中上清和细胞沉淀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结果差异,为临床精确检测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386例晚期NSCLC患者MPE标本(实验组202例,验证组184例)。实验组根据MPE中肿瘤细胞含量将标本分为4组:无细胞组(n=77)、(1~5)×104个/ml细胞组(n=43)、(6~10)×104个/ml细胞组(n=52)
目的研究敲低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5(Stat5)对甲状腺癌TT细胞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培养甲状腺癌TT细胞并分为Stat5-小干扰RNA(siRNA)组和NC-siRNA组,分别转染Stat5的siRNA和阴性对照的NC-siRNA。转染后,采用Transwell模型检测细胞的侵袭数目,采用荧光定量PCR试剂盒测定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基因、EMT标志基因、血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