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又不断发展进步的人,正如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认为的那样:教育的真正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正因为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与思想意识,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读懂学生:要读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力水平,要读懂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要读懂影响学生发展进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把教和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率。
读懂学生的含义是什么呢?
第一要读懂课程标准和教材
我们常说搞好教学要抓住两头促好中间。这个两头一头应该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而另一头应该是学生,中间则是教学的效果,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抓不住这两头,则中间那一块没有保障;如果不努力促好中间部分,那么这两头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两头、中间都要抓、抓起来两手都要硬,不能有偏废。课程标准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我们只有读懂课程标准才能知道应该把什么教给学生,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把它们交给学生。只有读懂教材,我们才知道什么时候教什么东西,我们才能知道知识之间的前后关联关系,才明晰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而挥洒自如、点石成金,把被许多人视为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化为无限趣味的艺术行为,我们教得省力,学生学得也有味,教与学的效率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我们何乐不为呢?
第二要理解读懂学生的含义
读懂学生是个外延和内涵都很广泛的概念。读懂学生要求我们:要读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力水平,要读懂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要读懂影响学生发展进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1.要读懂全体学生。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我们要读懂学生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读懂全体学生,还是眼光只盯着那几个能给自己增光添彩的优等生?爹不疼、娘也不爱的待优生们需要不需要关注呢?从理论的高度讲全体学生都是需要关注的,也是应该需要我们读懂的。在实际操作的层面,又有多少老师去关注那些有发展潜质却不能给自己带来名和利的可怜的孩子呢?在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子决定的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板子决定的。我们不妨也借用人家的理论赶个时髦吧:教学中的成效不是由最好的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最差的学生决定的。那我们为什么还不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去多关注那些更需要我们关注的待优生呢?事实上关注优等生比关注待优生省力也比较容易出成效,许多老师也就这么做了。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公平原则的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行为,从个体学生发展进步的角度讲也是不利的。
2.要读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力水平。
一娘生九子,个人各各样。同样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个学习小组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不能无视这个差距,要立足于这个现实去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进步和提高。
“读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力水平”,我们不能有错误的或模糊的认识,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才行。现阶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兴趣的差异导致同样年龄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掌握层面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是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长期地人为选择而拉大了同样年龄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掌握层面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这个差异在同样一个班级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之间是很大的,大到足以影响教学的地步。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讲完某个比较难的问题后,理解能力强的已是满面春风,可还有一部分学生任然是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为了稳妥起见不得不把问题再讲一遍,还有的要讲第三遍、第四遍。这样看来只有读懂了学生知识水平和学力水平才能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教学的方法和措施,以其教与学效果的最大化。
3.要读懂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要读懂影响学生发展进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不是自己的兵不好带,这恐怕是个常识了吧?每个兵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只有官兵的心理诉求和思维习惯一致了、默契了才能锋芒所指无不披靡。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这些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才能化腐为奇、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把无限美好的愿望化作活生生的现实。
影响学生发展进步的不仅有智力因素,也还有非智力因素诸如:个人的理想目标、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生的意志力、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指数,个人在班级人气指数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影响可能超过智力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请回忆一下我们时常找学生谈心,谈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非智力因素的这些内容吧?这条生命线的作用有发挥出来了吧?我们不仅要读懂这些因素还要利用好这些因素,否则岂不做了冤大头,白费了力气?
读懂学生具体该怎么做呢?
读懂学生是门科学,是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门永无止境的艺术。读懂学生首先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不能只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要知道学生的成绩那只是个短暂的表象,是由思想意识决定的。思想意识的模糊可能导致理想的动摇,继而是成绩的下滑。所以了解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比了解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由于对学生了解得不全面,思想工作不得力以致出现学生的成绩不稳定。全面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1.读懂学生要多和学生交流思想。
现在的学生大的是90后,小的是00后;而我们这些教师小的也是80后,大的还有许多50后。我们是这小学生们父母乃至爷爷奶奶。两代人对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学生不原与老师说实话、不愿和老师多交往。怎么办?请我们这些老师放明确目标、摆正位置、下架子,和学生们交朋友,和学生们平等地交流对话,坦诚地交流思想。精诚所至金石尚能为开,何况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和学生谈问题不要渴望一下子就能解决全部问题,要分轻重缓急,要本着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不要急功近利,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我们可以从学习以外学生有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循序渐进,进入佳境。谈话交流的范围也从小到大最后扩展至全班。如果条件许可我们也可以在班里插几名“暗线”以便了解学生。
2.多和学生做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
班级集体活动是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友谊的推进剂,适度、适时的团队活动可以平添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提高集体的战斗力,当然也能出我们所期待的成绩。我带的一个班是被判了死刑的,我这个当班主任的也是学生怨、学校怪。正当走投无路时苍天有眼,在学校的歌咏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时候班级风气顿时大变,整个班级转了个一百八十度,不仅摆脱了落后挨打的局面在全校的许多评比中处于优胜地位,我这个班主任再也不是领导无方的人了,在学生心目中也成了个有能力的人,威信和威力自然也就来了,和同学们之间交流的范围和交流的层次和力度都有了质的变化,自然也就能读懂学生了。
3.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拓展阅读学生的渠道。
教师应该集思广益积极地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拓展阅读学生的渠道。增加读懂学生的机会。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每个教师的才知也不尽相同,这个平台该怎么搭、搭成什么样恐怕没有统一的答案吧?我想班级抽样调查分析、学生座谈会、班级日志等都是阅读学生十分有效的方式。
4.多和家长沟通、交流。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仅靠学校、仅靠教师的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和家庭的配合。我们要了解学生,需要和家长多沟通与交流。教师和家长沟通过程重要主动、要坦诚、要积极、要有前瞻性。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家长上门来找我们,我们应有找米下锅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和家长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料,读懂学生、读准学生,未雨绸缪,把我们的永无止境的艺术再往前推一步。
5.少批评、多鼓励,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学生。
无论是在老师心理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多给他们一点表扬(责备是无用的事已经过去唯一的办法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有一位教育家说:一句鼓励的话胜过天天批评。有益的、恰到好处的表扬能树立必要的信心,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话愿意找老师说,我们不又多了一条读学生的途径吗?
阅读学生这门永无止境的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提高,需要更多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反过来再用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以其把这门艺术最优化!
读懂学生的含义是什么呢?
第一要读懂课程标准和教材
我们常说搞好教学要抓住两头促好中间。这个两头一头应该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而另一头应该是学生,中间则是教学的效果,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抓不住这两头,则中间那一块没有保障;如果不努力促好中间部分,那么这两头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两头、中间都要抓、抓起来两手都要硬,不能有偏废。课程标准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我们只有读懂课程标准才能知道应该把什么教给学生,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把它们交给学生。只有读懂教材,我们才知道什么时候教什么东西,我们才能知道知识之间的前后关联关系,才明晰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而挥洒自如、点石成金,把被许多人视为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化为无限趣味的艺术行为,我们教得省力,学生学得也有味,教与学的效率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我们何乐不为呢?
第二要理解读懂学生的含义
读懂学生是个外延和内涵都很广泛的概念。读懂学生要求我们:要读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力水平,要读懂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要读懂影响学生发展进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1.要读懂全体学生。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我们要读懂学生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读懂全体学生,还是眼光只盯着那几个能给自己增光添彩的优等生?爹不疼、娘也不爱的待优生们需要不需要关注呢?从理论的高度讲全体学生都是需要关注的,也是应该需要我们读懂的。在实际操作的层面,又有多少老师去关注那些有发展潜质却不能给自己带来名和利的可怜的孩子呢?在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子决定的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板子决定的。我们不妨也借用人家的理论赶个时髦吧:教学中的成效不是由最好的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最差的学生决定的。那我们为什么还不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去多关注那些更需要我们关注的待优生呢?事实上关注优等生比关注待优生省力也比较容易出成效,许多老师也就这么做了。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公平原则的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行为,从个体学生发展进步的角度讲也是不利的。
2.要读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力水平。
一娘生九子,个人各各样。同样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个学习小组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不能无视这个差距,要立足于这个现实去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进步和提高。
“读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力水平”,我们不能有错误的或模糊的认识,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才行。现阶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兴趣的差异导致同样年龄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掌握层面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是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长期地人为选择而拉大了同样年龄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掌握层面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这个差异在同样一个班级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之间是很大的,大到足以影响教学的地步。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讲完某个比较难的问题后,理解能力强的已是满面春风,可还有一部分学生任然是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为了稳妥起见不得不把问题再讲一遍,还有的要讲第三遍、第四遍。这样看来只有读懂了学生知识水平和学力水平才能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教学的方法和措施,以其教与学效果的最大化。
3.要读懂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要读懂影响学生发展进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不是自己的兵不好带,这恐怕是个常识了吧?每个兵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只有官兵的心理诉求和思维习惯一致了、默契了才能锋芒所指无不披靡。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这些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才能化腐为奇、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把无限美好的愿望化作活生生的现实。
影响学生发展进步的不仅有智力因素,也还有非智力因素诸如:个人的理想目标、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生的意志力、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指数,个人在班级人气指数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影响可能超过智力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请回忆一下我们时常找学生谈心,谈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非智力因素的这些内容吧?这条生命线的作用有发挥出来了吧?我们不仅要读懂这些因素还要利用好这些因素,否则岂不做了冤大头,白费了力气?
读懂学生具体该怎么做呢?
读懂学生是门科学,是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门永无止境的艺术。读懂学生首先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不能只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要知道学生的成绩那只是个短暂的表象,是由思想意识决定的。思想意识的模糊可能导致理想的动摇,继而是成绩的下滑。所以了解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比了解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由于对学生了解得不全面,思想工作不得力以致出现学生的成绩不稳定。全面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1.读懂学生要多和学生交流思想。
现在的学生大的是90后,小的是00后;而我们这些教师小的也是80后,大的还有许多50后。我们是这小学生们父母乃至爷爷奶奶。两代人对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学生不原与老师说实话、不愿和老师多交往。怎么办?请我们这些老师放明确目标、摆正位置、下架子,和学生们交朋友,和学生们平等地交流对话,坦诚地交流思想。精诚所至金石尚能为开,何况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和学生谈问题不要渴望一下子就能解决全部问题,要分轻重缓急,要本着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不要急功近利,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我们可以从学习以外学生有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循序渐进,进入佳境。谈话交流的范围也从小到大最后扩展至全班。如果条件许可我们也可以在班里插几名“暗线”以便了解学生。
2.多和学生做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
班级集体活动是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友谊的推进剂,适度、适时的团队活动可以平添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提高集体的战斗力,当然也能出我们所期待的成绩。我带的一个班是被判了死刑的,我这个当班主任的也是学生怨、学校怪。正当走投无路时苍天有眼,在学校的歌咏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时候班级风气顿时大变,整个班级转了个一百八十度,不仅摆脱了落后挨打的局面在全校的许多评比中处于优胜地位,我这个班主任再也不是领导无方的人了,在学生心目中也成了个有能力的人,威信和威力自然也就来了,和同学们之间交流的范围和交流的层次和力度都有了质的变化,自然也就能读懂学生了。
3.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拓展阅读学生的渠道。
教师应该集思广益积极地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拓展阅读学生的渠道。增加读懂学生的机会。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每个教师的才知也不尽相同,这个平台该怎么搭、搭成什么样恐怕没有统一的答案吧?我想班级抽样调查分析、学生座谈会、班级日志等都是阅读学生十分有效的方式。
4.多和家长沟通、交流。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仅靠学校、仅靠教师的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和家庭的配合。我们要了解学生,需要和家长多沟通与交流。教师和家长沟通过程重要主动、要坦诚、要积极、要有前瞻性。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家长上门来找我们,我们应有找米下锅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和家长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料,读懂学生、读准学生,未雨绸缪,把我们的永无止境的艺术再往前推一步。
5.少批评、多鼓励,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学生。
无论是在老师心理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多给他们一点表扬(责备是无用的事已经过去唯一的办法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有一位教育家说:一句鼓励的话胜过天天批评。有益的、恰到好处的表扬能树立必要的信心,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话愿意找老师说,我们不又多了一条读学生的途径吗?
阅读学生这门永无止境的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提高,需要更多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反过来再用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以其把这门艺术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