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整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整合语文学科并体现在信息技术中更显得突出,本文旨在探索语文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地位、作用、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语文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 。所以,我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借信息技术这块“他山之石”,“攻”语文这块“玉”。使其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呢?
一、语文教学中把握好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1、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新手段。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它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在讲授苏轼的 《水调歌头》时,利用网络下载王菲演唱的歌曲,并配以 Flash 动画 ,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感官都调动了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很好。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学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制做自己的作品、聊天、购物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学"跟着"教"走,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应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时候,教学目的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多媒体技术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如在讲授《范进中举》时,利用Flash演绎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疏通古义词,对同学理解文章的主旨提供了很大帮助。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二、语文教学中把握好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1、搜集积累知识信息资源。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或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 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2、使用交互式教学课件。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现代学生需具备的技能有责任感和适应性、沟通技能、创造性和求知欲、思辨能力和系统性思维、信息和媒体素养、人际交往和合作技能、发现问题和求解方法、自我引导、社会责任感, 从合作与分享来培养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设定任务来培养学生创造性和系统思维,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等等,如能将教材好好加以应用,定会产生奇异的效果。
3、用计算机写日记。
学生写日记,是练笔的好方法,但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下来。利用计算机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完日记后,进行排版设计,还可以插入一些小图片,增加日记的观赏性。对于写的好的日记,可以打印出来,供同学们交流。
4、收发电子邮件。
很多同学的思维都很敏捷,他们有很多话需要与人沟通,他们更乐于利用书信这种形式进行交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里话,写成电子邮件,发送给同学、亲友,或者直接发送给老师。这样,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沟通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要适当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认为一切都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代替,我们不能忘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不是有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什么也不用讲,什么都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解决,这是错误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不能忘记自己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应有一个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适当选择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
1、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唐诗、宋词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3、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合理、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为语文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 。所以,我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借信息技术这块“他山之石”,“攻”语文这块“玉”。使其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呢?
一、语文教学中把握好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1、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新手段。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它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在讲授苏轼的 《水调歌头》时,利用网络下载王菲演唱的歌曲,并配以 Flash 动画 ,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感官都调动了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很好。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学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制做自己的作品、聊天、购物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学"跟着"教"走,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应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时候,教学目的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多媒体技术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如在讲授《范进中举》时,利用Flash演绎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疏通古义词,对同学理解文章的主旨提供了很大帮助。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二、语文教学中把握好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1、搜集积累知识信息资源。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或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 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2、使用交互式教学课件。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现代学生需具备的技能有责任感和适应性、沟通技能、创造性和求知欲、思辨能力和系统性思维、信息和媒体素养、人际交往和合作技能、发现问题和求解方法、自我引导、社会责任感, 从合作与分享来培养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设定任务来培养学生创造性和系统思维,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等等,如能将教材好好加以应用,定会产生奇异的效果。
3、用计算机写日记。
学生写日记,是练笔的好方法,但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下来。利用计算机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完日记后,进行排版设计,还可以插入一些小图片,增加日记的观赏性。对于写的好的日记,可以打印出来,供同学们交流。
4、收发电子邮件。
很多同学的思维都很敏捷,他们有很多话需要与人沟通,他们更乐于利用书信这种形式进行交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里话,写成电子邮件,发送给同学、亲友,或者直接发送给老师。这样,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沟通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要适当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认为一切都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代替,我们不能忘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不是有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什么也不用讲,什么都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解决,这是错误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不能忘记自己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应有一个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适当选择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
1、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唐诗、宋词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3、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合理、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为语文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