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方言中的框式状语

来源 :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方言中存在后置状语“过、快”及其构成的框式状语“再/重新……过”“快……快”,相应的前置状语、后置状语、框式状语,意义基本相同,但有使用群体和语体色彩的差异.框式状语是由后置状语向前置状语演变的中间现象,与其他吴语中同类现象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反映出杭州方言语法的吴语特色.
其他文献
晚清词坛同时存在两种"词史"观念:第一种以谢章铤为代表,借鉴"诗史"传统,强调"纪事"功能;第二种以周济为代表,建立在"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常州词学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由衷之言".《江南好词》在读者群中引起的反应佐证了周济"词史"观的合理性,它也是将作品"词史"意义的建构权让渡于读者的先声.随着常州词学影响力的增长,"词史"观念的普及,以及"读者之心"意识的强化,周济"词史"思想成为主导"词史"写作的基础.《庚子秋词》正是这一进程中的代表性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读者之词史"形成潮流.
关于形名结构的研究存在不平衡现象,黏合式多,组合式少.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组合式形名结构词长搭配和“的”的隐现关系,发现组合式形名结构“A的N”隐“的”能力受词长搭配
胡应麟在诗学批评中曾援引大量画论元素论诗:在境界方面,以"神韵"概念表达出诗歌在文本形态、情感张力、审美意境三个方面所应具有的美学形态;在典范方面,以"品第"方式推举出时代典范以及诗人或诗歌的个体性典范;在技法方面,不但以绘画技法为作诗之法,且其具体的诗法论述也在思维上与画法论述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胡应麟由此架构出了境界、典范、技法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逻辑体系.然而,由于胡应麟诗学的最终目的是复古,所以并不能彻底改变"七子派"复古诗学所存在的局限和弊端.
谭献是晚清词学名家.由于以往所见多为已刊文献,且部分还存在内容不完整或事后删润的情况,因而关于其填词规模、词作编年、词意解读及词艺探究等方面问题,长久以来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稿本《复堂日记》作为谭献诗词创作的原始载体,基本保留了谭献词作的最初形态与具体情境.借助日记"排日记事"的特点及稿本《复堂日记》"以诗词入日记"的文本特征,有助于对谭献生平词作进行系统性的辑佚与编年.而且,日记中有关填词时地、作者心境及文本状态的如实记录,还能引领读者走进谭献填词的现场,发掘文学文本发生的真实场景,同时也为复堂词意
李昌祺本人及《剪灯余话》"副文本"作者的特殊身份,使《余话》及其"副文本"成为反映明永宣间文学生态的典型标本.这些"副文本"乃江西翰林文人"交会于京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台阁文学高度繁荣的重要标志.需要辨明的是,李昌祺虽为台阁作家,但其《余话》并非台阁文学,而这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台阁文人的小说观,并预示了当时小说创作与传播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社会环境,亦表明台阁文人文学观的复杂性.《余话》浓郁的俚俗色彩,则显示了当时雅、俗文学交汇背景下传奇小说不可避免的俗化趋向.永宣诗坛及传奇小说创作领域的宗唐风尚,
薛瑄、陈献章、胡居仁、王廷相、焦竑等明代理学家凡言诗法必称性情,其诗法论语境中的性情说主要包括三重向度,对性情的探讨深度也较明代其他文学流派更为突出.具体而言,其诗歌价值以教化功能和"性天之真"的本体论为基础,创作动机强调至诚不伪,于情志风貌则突出平和收敛而又兼具荡逸之气,在真情、自然、风韵、豪健等诠释路径中拓宽了宋元理学诗法论的性情说内涵,并形成在哲思内蕴和情感形态等方面区别于台阁、复古、公安、性灵诸派诗法论的特征.这些主张虽然与他们实际的诗歌创作有所出入,但存在着与艺术素养、情感诉求和人格境界之间的张
金应珪首先提出"游词"的概念,并将缺少性情作为其根本标志.谢章铤等人又将"性情"压缩为诗教范畴内的"寄托",此时的游词成为了"寄托"理论的反面典型.常州词派所批判的清代游词肇兴于朱彝尊,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意淡化词中寄托,却在手法与题材上努力创新,受到了以厉鹗为代表的雍乾词人的认可与响应.但游词在创作上渐成窠臼,"不足于情"的弊端日益加重,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词派间的论争,导致其从嘉道时期开始备受批判.然而词人情感的多样性、词体功能的多元化以及由南宋入门的创作惯性,支撑游词在猛烈的批判下继续存活.游词的
清季民国时期,对张炎词学的批评呈现出杂而有章的特点.朱祖谋、况周颐、夏敬观等强调词意厚重,从指导创作的角度出发,着力揭示玉田词的“空滑”;郑文焯、吴庠为针砭词坛摹习
“不外(乎)”经历了一个从短语到动词,从动词到限定副词,再从限定副词到语气副词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展示了动词支配宾语、副词限定数量及性质、语气副词强调主观情态
近代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蛮横开启.火轮船由此进入晚清士人的视野.其出现、引进、风行与技术革新影响了咸同光三朝诗歌生产的策略与形态,是近代早期文学史上的典型案例.晚清士人借由古老的东方语言及体式来书写现代器物,展现了旧诗的可能性;灵光一闪的诗性张力充满了"现代性"危机隐喻,在深度上并不逊色于同时代的西方诗人.更重要的是,晚清士人诉诸直觉与经验,借由对火轮船的书写思考了"前圣制作"与西人"制作"的不同.他们由此触及的,除了传统文化之外,还有科技对帝国主义与现代生活的影响.在这些层面,近代早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