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进入沛县的那一夜开始,以一睹江南旖旎风光为目的的骑行之旅,常常会变成历史发现之旅。骑士并没有刻意去营造这种改变,但历史就这么猝不及防地走来了。
到淮安时,一路上经过大大小小很多条河:淮沭新河、越新河、孙大泓……有的地方已经没水了,地名里还是留有一个河字,如朝阳河、登攀河。除了河,沟、渠两字也常见于地名,可见淮安这地方水系特别丰富。但翌日骑行,遇见“废黄河”时,我还是颇感意外——黄河母亲竟也曾来过这里?几天前,骑士路过济南时刚刚见过黄河,距济南四百公里之远而临江南的淮安,与横贯北方的黄河几时发生了联系?
我向当地的老百姓询问,但年代久远,他们已经说不清废黄河的来历。叩开淮安博物馆的门,历史的面貌逐渐呈现出来,如今端庄秀丽的废黄河,有一段悲壮沉痛的过往。
废黄河的前身其实是古淮河。南宋王朝建立伊始,金兵南下入侵,汴梁太守杜充扒开黄河大堤欲阻金兵。但是天不遂人意,泛滥的洪水不仅没有阻挡住金兵,反而将沿河的百姓淹死。由此,黄河开始长期侵入古淮河流域,繁华的江淮地区屡遭涝灾,几度变成人间地狱。公元1194年,黄河下游全面夺淮,进入黄海。
前有人祸,后有天灾。六百多年后,黄河再次改道。那是公元1855年的清明节,阴雨绵绵,黄河和以前一样开始涨水,一涨就是两个月。是年农历六月十一,在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一个叫作“铜瓦箱”的地方,黄河水突然改道,占据了北边的大清河河道,向北奔流而去。此后,黄河不再经过江苏进入黄海,而是改由山东进入渤海。河道在这里转了一个大约九十度的弯,黄河从此与废黄河分手,只留下空空的河道和茫然失措的废黄河沿线民众。好在废黄河在淮安这一段尚是温润鲜活的,如我眼前这般从绿树花香中穿过,形成一个生态旅游带,造福一方百姓。一个月以后我返程时路过盐城的新洋港,在那里的湿地保护区见到了丹顶鹤等珍禽,那是废黄河留给我们的另一个遗迹。这是后话。
对着废黄河遗址发了半天思古之幽情后,骑士决定继续上路。沿着清江浦的漕运西路往西南方向骑行了一会儿,一不小心又跌入近代史:眼前是一个正在修缮的古朴院子,与周围的建筑相比显得很突兀,近前细看,竟然是少年周恩来读书的地方。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想必很多小读者已经在课堂上了解了,我记不清少年恩来是不是在这个院子里说过这句话,但看着眼前这个院落,思绪不由得飞向一百年前剧变中的中国:社会动荡,人民颠沛流离……好在,中国已经崛起了,正因为如此,骑士才有可能在中国大地上自由地骑行。感谢先贤们。时间不早了,我得脱离历史赶往南京去也。
离了淮安城,沿着二河路行进,左手边是齐整的农田,右手边是宽阔的淮沭新河。天上的云朵很低,幻化成各种动物,映在河里追随着骑士,遇到泊在河中央的漁舟,就从船底滑过。风光美得无法形容。
河尽头转弯是“越闸二组”,画风突然转变,大片大片金黄的麦田闯入眼帘,仿佛置身梵高笔下的阿尔勒乡间。回想一个月以前,我生活的中心是几块屏幕——在家里是电视屏幕,走在路上是手机屏幕,上班是电脑屏幕,天天只围着这几块屏幕转。眼前的画面,或许曾在电脑屏幕的壁纸上看到过,现在我好似被神笔马良直接塞进了壁纸里,再也没有屏幕阻隔,自己成了世界的中心。真想在这样的云水天地中一直骑下去,呼朋引伴,永不止歇。
走出“壁纸”,又迎来一种景象——无边无际的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有了前一天骆马湖的启蒙,我不再为洪泽湖所震惊,在湖边细软的沙滩上翻了几个跟头,准备离去。天却逐渐阴下来,一路上追我至此的云朵汇集起来,看来有一场大雨要下。不妙!得抓紧时间赶路逃离雨区,却有个戴着“红军帽”的大姐和她的朋友走过来搭讪,我原准备客气一下就走,一聊方知他们也是骑行者,前几天环了太湖,又来洪泽湖踩点。三人越聊越投机,直到天空开始飘落雨点,我不得不起身告辞。对方建议到他们的驻地把酒长谈,隔日再走。然后,我做出了整趟骑行中最懊悔的决定:“谢谢二位好意,急着赶路,咱们后会有期。”
半路上,我遭受了来自南方的第一场雨。在北京,西边石景山狂风暴雨,东边通州区却可能风和日丽,只要你骑车够快,西边的雨就撵不上去往东边的你。即便撵上了也没关系,它一般不会赖着不走,但南方这雨淅淅沥沥连绵不绝,根本没有停歇的意思。思忖再三,我决定在最近的金湖县找个客栈休息,入城时又遇道路阻断,车不能行。只好背着四十公斤重的车和行囊,深一脚浅一脚地蹚水而过。到住地时,我精神几近崩溃,看到床就像面团看见案板一样,摊在上面再也起不来了。
到淮安时,一路上经过大大小小很多条河:淮沭新河、越新河、孙大泓……有的地方已经没水了,地名里还是留有一个河字,如朝阳河、登攀河。除了河,沟、渠两字也常见于地名,可见淮安这地方水系特别丰富。但翌日骑行,遇见“废黄河”时,我还是颇感意外——黄河母亲竟也曾来过这里?几天前,骑士路过济南时刚刚见过黄河,距济南四百公里之远而临江南的淮安,与横贯北方的黄河几时发生了联系?
我向当地的老百姓询问,但年代久远,他们已经说不清废黄河的来历。叩开淮安博物馆的门,历史的面貌逐渐呈现出来,如今端庄秀丽的废黄河,有一段悲壮沉痛的过往。
废黄河的前身其实是古淮河。南宋王朝建立伊始,金兵南下入侵,汴梁太守杜充扒开黄河大堤欲阻金兵。但是天不遂人意,泛滥的洪水不仅没有阻挡住金兵,反而将沿河的百姓淹死。由此,黄河开始长期侵入古淮河流域,繁华的江淮地区屡遭涝灾,几度变成人间地狱。公元1194年,黄河下游全面夺淮,进入黄海。
前有人祸,后有天灾。六百多年后,黄河再次改道。那是公元1855年的清明节,阴雨绵绵,黄河和以前一样开始涨水,一涨就是两个月。是年农历六月十一,在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一个叫作“铜瓦箱”的地方,黄河水突然改道,占据了北边的大清河河道,向北奔流而去。此后,黄河不再经过江苏进入黄海,而是改由山东进入渤海。河道在这里转了一个大约九十度的弯,黄河从此与废黄河分手,只留下空空的河道和茫然失措的废黄河沿线民众。好在废黄河在淮安这一段尚是温润鲜活的,如我眼前这般从绿树花香中穿过,形成一个生态旅游带,造福一方百姓。一个月以后我返程时路过盐城的新洋港,在那里的湿地保护区见到了丹顶鹤等珍禽,那是废黄河留给我们的另一个遗迹。这是后话。
对着废黄河遗址发了半天思古之幽情后,骑士决定继续上路。沿着清江浦的漕运西路往西南方向骑行了一会儿,一不小心又跌入近代史:眼前是一个正在修缮的古朴院子,与周围的建筑相比显得很突兀,近前细看,竟然是少年周恩来读书的地方。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想必很多小读者已经在课堂上了解了,我记不清少年恩来是不是在这个院子里说过这句话,但看着眼前这个院落,思绪不由得飞向一百年前剧变中的中国:社会动荡,人民颠沛流离……好在,中国已经崛起了,正因为如此,骑士才有可能在中国大地上自由地骑行。感谢先贤们。时间不早了,我得脱离历史赶往南京去也。
离了淮安城,沿着二河路行进,左手边是齐整的农田,右手边是宽阔的淮沭新河。天上的云朵很低,幻化成各种动物,映在河里追随着骑士,遇到泊在河中央的漁舟,就从船底滑过。风光美得无法形容。
河尽头转弯是“越闸二组”,画风突然转变,大片大片金黄的麦田闯入眼帘,仿佛置身梵高笔下的阿尔勒乡间。回想一个月以前,我生活的中心是几块屏幕——在家里是电视屏幕,走在路上是手机屏幕,上班是电脑屏幕,天天只围着这几块屏幕转。眼前的画面,或许曾在电脑屏幕的壁纸上看到过,现在我好似被神笔马良直接塞进了壁纸里,再也没有屏幕阻隔,自己成了世界的中心。真想在这样的云水天地中一直骑下去,呼朋引伴,永不止歇。
走出“壁纸”,又迎来一种景象——无边无际的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有了前一天骆马湖的启蒙,我不再为洪泽湖所震惊,在湖边细软的沙滩上翻了几个跟头,准备离去。天却逐渐阴下来,一路上追我至此的云朵汇集起来,看来有一场大雨要下。不妙!得抓紧时间赶路逃离雨区,却有个戴着“红军帽”的大姐和她的朋友走过来搭讪,我原准备客气一下就走,一聊方知他们也是骑行者,前几天环了太湖,又来洪泽湖踩点。三人越聊越投机,直到天空开始飘落雨点,我不得不起身告辞。对方建议到他们的驻地把酒长谈,隔日再走。然后,我做出了整趟骑行中最懊悔的决定:“谢谢二位好意,急着赶路,咱们后会有期。”
半路上,我遭受了来自南方的第一场雨。在北京,西边石景山狂风暴雨,东边通州区却可能风和日丽,只要你骑车够快,西边的雨就撵不上去往东边的你。即便撵上了也没关系,它一般不会赖着不走,但南方这雨淅淅沥沥连绵不绝,根本没有停歇的意思。思忖再三,我决定在最近的金湖县找个客栈休息,入城时又遇道路阻断,车不能行。只好背着四十公斤重的车和行囊,深一脚浅一脚地蹚水而过。到住地时,我精神几近崩溃,看到床就像面团看见案板一样,摊在上面再也起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