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自主式绘画是指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绘画方式,充分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所见、所想,表现自我的绘画活动。自主式绘画力求改变过去绘画教学中存在的两种相背离的情况:模仿画教学中重技巧忽视幼儿创造性、自由画教学中强调自由表达忽视幼儿绘画技能的弊端,自主式绘画强调幼儿绘画教育综合德育、智育、美育的多元因素,突出将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糅合在一起的主题综合教育;强调凸显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表现的能力,同时重视教师指导的作用,为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一、自主式绘画概念界定
自主性(autonomy)又称独立性(independence),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目标的愿望和能力,主要表现为制定个人的目标,不依赖他人的帮助、摆脱外来压力、排除外来影响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主性和自主式有什么区别呢?在字面意义上,“自主性”相对于“自主式”来说,更多指受本能驱使或者是因为兴趣、一时兴起使然。在本研究中,“幼儿的自主式绘画”不是指幼儿在自由活动中或者在区域活动中自发性的绘画活动,而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以幼儿为主体的一种教育形式,自主式绘画是为了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因而本研究采用“幼儿自主式绘画活动”的名称。
自主式绘画的宗旨是给予儿童更宽广、自由的学习空间,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绘画方式和绘画内容,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主动表现自我。所谓自我表现就是幼儿在绘画中无意识地或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经验、知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愿望和意志,表现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现他们的观察、想象和创新能力。
二、自主式绘画的指导策略
自主式绘画的指导策略实质为提供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指导既凸显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表现的能力,同时也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幼儿提供条件和机会。自主式绘画教学始终体现其开放平等、自主参与、环境融美的特点,“欣赏与感受、表现与创作、评价与分享”三个环节的设置紧扣自主式绘画宗旨进行。
(一)遵循自主式绘画活动的特点
1.开放平等。
自主式绘画活动与传统绘画活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的开放性与平等性。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不同,想法也不一样,孩子寻求的是个人的发展,在自己原有经验水平上尽可能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摒弃示范画——孩子照着画——画得像不像的教学模式,从问题预设、内容安排、评价方式都体现开放性特征。在自主式绘画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受到尊重,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自主构建和生成属于自己的绘画经验。
2.自主参与。
在自主式绘画活动中,幼儿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参与到绘画活动中,自由选择绘画材料,自愿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主动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身份与幼儿共同去发现、探索、感悟,在这种教师——幼儿——教师的双向沟通中,启迪新的智慧,生成新的经验。教师鼓励幼儿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环境融美。
自主式绘画活动的环境注重的是隐性的教学效果,墙面、柜面、空间利用等不仅有记录的功能,暂时性的或永久性的展示着幼儿的活动过程和作品,而且最主要的是营造一种情境和氛围,孩子进入这种环境中,感受主题鲜明的、题材多元的美的环境,随手可取的丰富创作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激起幼儿很强的创作欲。
如中班绘画活动“疯狂的石头”,教师在活动之前把活动室的三个方位拉了三条线,线上挂了很多不同石头图案的图片,在桌子上摆放了形状大小不同的石头。相比往常在电脑上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幼儿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惊叹于漂亮的石头图案,激起了无限的创作欲望。再如中班绘画活动“美丽的碟子”,在评价环节,教师用纸叠了一个个简易的展架,把幼儿创作的碟子托在展架上,一个普通的幼儿作品经过这样的摆放,竟有了艺术展览的样子,那些画得速度较慢的孩子都会加快自己手中画笔的速度。又如大班活动“创想车”,教师在上课前把环境布置成一个车展,做了两个大车模,上面挂满不同形态的车,让孩子一进活动室就被不同形态的车所吸引。就这样,孩子一下就被带入活动,积极主动欣赏与分享自己所看到的场景。
用这样的方式,从开始到最后的环节,幼儿始终置身于一种艺术的氛围中。在活动室的“小”环境里,师生不仅共同创设充满艺术美感的主题环境,而且还能让整个教学活动激发幼儿艺术审美感受。在“大”环境中,用美的色彩和画面布局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如在门厅、走廊、楼梯过道等布置各种艺术品和幼儿的作品。
(二)开展自主式绘画教学
绘画活动作为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抒发情绪和情感、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力的很好途径。对于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式绘画,我们以“自主”为圆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表达自己所见、所想,表现自我为最终目的探索出自主式绘画课堂教学模式,简要概括为三环节:“欣赏与感受、表现与创作、评价与分享”。
1.欣赏与感受——支持性教学情境。
幼儿绘画教育不应该是一个个单独的活动内容,应该是相互连接,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欣赏与感受这个环节指的是与该绘画内容有关的所有内容,包括前期经验的铺垫,在教学情境的有效支持下,孩子自如地迁移这些经验进行绘画表现的一个过程。教师需要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帮助幼儿链接前期经验,进而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将前期积累的经验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提高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前期铺垫总体分为两种形式,散点式铺垫与连环式铺垫,具体阐述如下。
(1)散点式铺垫。
散点式铺垫指通过家园联合和五大领域整合来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如大班绘画“莲蓬”,前期经验为以下三个环节:科学活动“认识莲蓬”——幼儿调查“莲蓬”(你见过的莲蓬、莲蓬长在哪里、莲蓬是什么样)——提供新鲜莲蓬、干莲蓬的活动室内环境装饰。大班绘画“美丽的春天”,前期经验也是分为三个部分:欣赏“春天”视频——语言活动“春天”——幼儿填写关于春天的统计表(春天的树、春天的花、春天的草是怎样的)。《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这一系列的铺垫皆能为幼儿创设条件,充分感受和欣赏莲蓬的美,在科学活动吸引幼儿探究兴趣的前提下,通过与家长一起填写问卷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和发现美,最后在活动室内提供真实实物,让触不可及的莲蓬变得可以近距离欣赏和触摸,积累更清晰细微的经验。 (2)连环式铺垫。
“连环式铺垫”指系列性绘画活动,上一活动为下一活动做铺垫,在课程中适当整合其他领域的内容。如大班合作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前期经验为以下五个环节:(上学期连环画的经验)——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情境角色表演故事——学画故事主要角色——布置池塘景色。大班的成长记录画“我是大班的小朋友”,分三个阶段了解自己的成长,感谢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等。第一阶段:刚出生的我(外形、爱好、本领);第二阶段:刚入幼儿园的我(同前);第三阶段:现在的我(同前)。通过观察、比较自己,了解自己的成长,为自己的变化感到高兴。幼儿的绘画活动不是一个个单独割裂的活动,而是相互链接、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是不断积累经验与运用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在绘画技能与绘画表现中呈现梯级式进展。
前期经验铺垫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梅洛·庞蒂认为生活世界是容纳生命的“生命场”,因此情境是日常的、伸手可及的、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既承认直观经验价值的世界,也承认理性的抽象思维价值的世界。具有支持性的情境是为了给幼儿提供“画出心声,言出心声”的机会,支持性的情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使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情境;具有时间性特点,能体现过去、现在、未来,从未成熟到成熟的线性式发展过程。幼儿在这样参与性的情境中,才会发挥其能动性,激发其主体性。
2.表现与创作,对话性教学方式。
在表现与创作的环节,教师的有效提问,唤醒幼儿处于身体的感官或直觉层面的、内在于个性生命体的审美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强调教师职能“越来越少传递知识,越来越多激励思考”。如小班“奇妙的画”,在导入环节的提问是:“这是什么?有什么颜色?看到这些颜色你会想到什么?想到这是什么地方吗?”封闭式与半封闭式以及开放性问题结合,充分引发孩子思考和观察,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
我们还提供有趣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吸引孩子动手操作的兴趣,如小班“装饰花瓶”,孩子将颜料点在花瓶形状的纸上,提供一块有机透明板,压在画纸上,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观察不同颜色的晕染与交融。如果仅仅是常规的美术活动,指导孩子涂满颜色,孩子可能兴趣不大,加了一块生活中常见的透明板,给孩子提供了观察和探索的入口。
3.评价与分享,多元化教学评价。
《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而要运用过程性的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过程性的评价主要考察幼儿的自主性、专注性、独立性、兴趣性和个性体现。发展性评价可采取自评和互评两种方式进行。
自主式绘画核心在于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在平等开放自由的氛围中,幼儿能真实地表现自我。关键在于教师始终能够采取适宜的教学行为,满足幼儿的需要,教师能够尊重、理解和关注幼儿,关注幼儿的经验,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确定绘画主题。在与幼儿收集材料、丰富经验时,能给幼儿多元选择的渠道;在提问的过程中,考虑到提问的层次性与有效性,每个幼儿都有回答的机会,都能多角度思考。在评价环节,每幅作品都能得到尊重和赏识,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就感。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曾说:“幼儿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幼儿“说画”不仅能拓展表达渠道,分享自己的经验,还能了解他人的想法,提供更多师幼、幼幼互动的机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去接纳不同幼儿的审美表现、需求表达。
参考文献:
[1]黄培红.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1.
[2]陈巍.3-5岁儿童自主性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3]张帆.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王金枝.中学生的自主性及其与社会适应不良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5]张帆.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许翠霞.中班幼儿自主性绘画作品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一、自主式绘画概念界定
自主性(autonomy)又称独立性(independence),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目标的愿望和能力,主要表现为制定个人的目标,不依赖他人的帮助、摆脱外来压力、排除外来影响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主性和自主式有什么区别呢?在字面意义上,“自主性”相对于“自主式”来说,更多指受本能驱使或者是因为兴趣、一时兴起使然。在本研究中,“幼儿的自主式绘画”不是指幼儿在自由活动中或者在区域活动中自发性的绘画活动,而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以幼儿为主体的一种教育形式,自主式绘画是为了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因而本研究采用“幼儿自主式绘画活动”的名称。
自主式绘画的宗旨是给予儿童更宽广、自由的学习空间,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绘画方式和绘画内容,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主动表现自我。所谓自我表现就是幼儿在绘画中无意识地或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经验、知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愿望和意志,表现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现他们的观察、想象和创新能力。
二、自主式绘画的指导策略
自主式绘画的指导策略实质为提供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指导既凸显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表现的能力,同时也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幼儿提供条件和机会。自主式绘画教学始终体现其开放平等、自主参与、环境融美的特点,“欣赏与感受、表现与创作、评价与分享”三个环节的设置紧扣自主式绘画宗旨进行。
(一)遵循自主式绘画活动的特点
1.开放平等。
自主式绘画活动与传统绘画活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的开放性与平等性。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不同,想法也不一样,孩子寻求的是个人的发展,在自己原有经验水平上尽可能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摒弃示范画——孩子照着画——画得像不像的教学模式,从问题预设、内容安排、评价方式都体现开放性特征。在自主式绘画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受到尊重,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自主构建和生成属于自己的绘画经验。
2.自主参与。
在自主式绘画活动中,幼儿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参与到绘画活动中,自由选择绘画材料,自愿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主动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身份与幼儿共同去发现、探索、感悟,在这种教师——幼儿——教师的双向沟通中,启迪新的智慧,生成新的经验。教师鼓励幼儿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环境融美。
自主式绘画活动的环境注重的是隐性的教学效果,墙面、柜面、空间利用等不仅有记录的功能,暂时性的或永久性的展示着幼儿的活动过程和作品,而且最主要的是营造一种情境和氛围,孩子进入这种环境中,感受主题鲜明的、题材多元的美的环境,随手可取的丰富创作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激起幼儿很强的创作欲。
如中班绘画活动“疯狂的石头”,教师在活动之前把活动室的三个方位拉了三条线,线上挂了很多不同石头图案的图片,在桌子上摆放了形状大小不同的石头。相比往常在电脑上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幼儿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惊叹于漂亮的石头图案,激起了无限的创作欲望。再如中班绘画活动“美丽的碟子”,在评价环节,教师用纸叠了一个个简易的展架,把幼儿创作的碟子托在展架上,一个普通的幼儿作品经过这样的摆放,竟有了艺术展览的样子,那些画得速度较慢的孩子都会加快自己手中画笔的速度。又如大班活动“创想车”,教师在上课前把环境布置成一个车展,做了两个大车模,上面挂满不同形态的车,让孩子一进活动室就被不同形态的车所吸引。就这样,孩子一下就被带入活动,积极主动欣赏与分享自己所看到的场景。
用这样的方式,从开始到最后的环节,幼儿始终置身于一种艺术的氛围中。在活动室的“小”环境里,师生不仅共同创设充满艺术美感的主题环境,而且还能让整个教学活动激发幼儿艺术审美感受。在“大”环境中,用美的色彩和画面布局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如在门厅、走廊、楼梯过道等布置各种艺术品和幼儿的作品。
(二)开展自主式绘画教学
绘画活动作为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抒发情绪和情感、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力的很好途径。对于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式绘画,我们以“自主”为圆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表达自己所见、所想,表现自我为最终目的探索出自主式绘画课堂教学模式,简要概括为三环节:“欣赏与感受、表现与创作、评价与分享”。
1.欣赏与感受——支持性教学情境。
幼儿绘画教育不应该是一个个单独的活动内容,应该是相互连接,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欣赏与感受这个环节指的是与该绘画内容有关的所有内容,包括前期经验的铺垫,在教学情境的有效支持下,孩子自如地迁移这些经验进行绘画表现的一个过程。教师需要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帮助幼儿链接前期经验,进而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将前期积累的经验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提高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前期铺垫总体分为两种形式,散点式铺垫与连环式铺垫,具体阐述如下。
(1)散点式铺垫。
散点式铺垫指通过家园联合和五大领域整合来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如大班绘画“莲蓬”,前期经验为以下三个环节:科学活动“认识莲蓬”——幼儿调查“莲蓬”(你见过的莲蓬、莲蓬长在哪里、莲蓬是什么样)——提供新鲜莲蓬、干莲蓬的活动室内环境装饰。大班绘画“美丽的春天”,前期经验也是分为三个部分:欣赏“春天”视频——语言活动“春天”——幼儿填写关于春天的统计表(春天的树、春天的花、春天的草是怎样的)。《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这一系列的铺垫皆能为幼儿创设条件,充分感受和欣赏莲蓬的美,在科学活动吸引幼儿探究兴趣的前提下,通过与家长一起填写问卷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和发现美,最后在活动室内提供真实实物,让触不可及的莲蓬变得可以近距离欣赏和触摸,积累更清晰细微的经验。 (2)连环式铺垫。
“连环式铺垫”指系列性绘画活动,上一活动为下一活动做铺垫,在课程中适当整合其他领域的内容。如大班合作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前期经验为以下五个环节:(上学期连环画的经验)——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情境角色表演故事——学画故事主要角色——布置池塘景色。大班的成长记录画“我是大班的小朋友”,分三个阶段了解自己的成长,感谢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等。第一阶段:刚出生的我(外形、爱好、本领);第二阶段:刚入幼儿园的我(同前);第三阶段:现在的我(同前)。通过观察、比较自己,了解自己的成长,为自己的变化感到高兴。幼儿的绘画活动不是一个个单独割裂的活动,而是相互链接、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是不断积累经验与运用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在绘画技能与绘画表现中呈现梯级式进展。
前期经验铺垫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梅洛·庞蒂认为生活世界是容纳生命的“生命场”,因此情境是日常的、伸手可及的、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既承认直观经验价值的世界,也承认理性的抽象思维价值的世界。具有支持性的情境是为了给幼儿提供“画出心声,言出心声”的机会,支持性的情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使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情境;具有时间性特点,能体现过去、现在、未来,从未成熟到成熟的线性式发展过程。幼儿在这样参与性的情境中,才会发挥其能动性,激发其主体性。
2.表现与创作,对话性教学方式。
在表现与创作的环节,教师的有效提问,唤醒幼儿处于身体的感官或直觉层面的、内在于个性生命体的审美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强调教师职能“越来越少传递知识,越来越多激励思考”。如小班“奇妙的画”,在导入环节的提问是:“这是什么?有什么颜色?看到这些颜色你会想到什么?想到这是什么地方吗?”封闭式与半封闭式以及开放性问题结合,充分引发孩子思考和观察,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
我们还提供有趣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吸引孩子动手操作的兴趣,如小班“装饰花瓶”,孩子将颜料点在花瓶形状的纸上,提供一块有机透明板,压在画纸上,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观察不同颜色的晕染与交融。如果仅仅是常规的美术活动,指导孩子涂满颜色,孩子可能兴趣不大,加了一块生活中常见的透明板,给孩子提供了观察和探索的入口。
3.评价与分享,多元化教学评价。
《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而要运用过程性的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过程性的评价主要考察幼儿的自主性、专注性、独立性、兴趣性和个性体现。发展性评价可采取自评和互评两种方式进行。
自主式绘画核心在于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在平等开放自由的氛围中,幼儿能真实地表现自我。关键在于教师始终能够采取适宜的教学行为,满足幼儿的需要,教师能够尊重、理解和关注幼儿,关注幼儿的经验,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确定绘画主题。在与幼儿收集材料、丰富经验时,能给幼儿多元选择的渠道;在提问的过程中,考虑到提问的层次性与有效性,每个幼儿都有回答的机会,都能多角度思考。在评价环节,每幅作品都能得到尊重和赏识,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就感。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曾说:“幼儿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幼儿“说画”不仅能拓展表达渠道,分享自己的经验,还能了解他人的想法,提供更多师幼、幼幼互动的机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去接纳不同幼儿的审美表现、需求表达。
参考文献:
[1]黄培红.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1.
[2]陈巍.3-5岁儿童自主性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3]张帆.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王金枝.中学生的自主性及其与社会适应不良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5]张帆.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许翠霞.中班幼儿自主性绘画作品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