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行保守性手术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孕三烯酮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率、术后妊娠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手术后使用米司非酮治疗的效果佳,不良反应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一个较好途径。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子宫内膜异位症 术后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039-01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为内异症,其好发于25~45岁的生育年龄妇女,能使患者出现月经失调、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将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1]。内异症为一种良性的病变,但是其具有类似于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以及种植生长能力,从而引起病变容易浸润和术后复发,因此是妇科疾病中一种难治之症。近年来大部分学者认为手术是治疗内异症的一种最佳治疗方式,但是其手术后容易出现复发,故让学者不得不在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中不断地寻求更好的治疗手段,从而达到长期治愈目的。内异症的药物治疗目前绝大部分为手术后用药,目的在于帮助患者消灭残余病灶,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复发,以及提高患者的妊娠率。因此本文笔者选取2010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行保守性手术患者共120例,探讨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行保留生育功能或者保留卵巢功能手术患者共120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6±6.3)岁,根据美国生育协会(R-AFS)修正分期为Ⅰ~Ⅳ期,其中痛经33例,性交痛 14例,慢性盆腔痛17例,月经紊乱33例,合并不孕23例。排除标准: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手术前检查肝、肾功能不正常者;有服用激素类药物史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验组患者在手术后1周开始每天服用12.5 mg米非司酮,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1周开始服用25 mg孕三烯酮,2次/周。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都是半年。
1.3 评价标准
若治疗后患者痛经、性交痛、非经期下腹痛三项中任何1项出现好转或者消失,且未发现有盆腔包块,则为有效;若治疗后患者再次出现周期性、渐进性下腹痛及痛经,且发现盆腔包块或者增大,则为复发。
1.4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消失,均未发现有盆腔包块,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均100%,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6.67%,保留子宫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全部均闭经,停药1个月后月经均恢复正常。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率、术后妊娠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出现盆腔包块2例,再次使用12.5mg/d米非司酮3个月后盆腔包块消失1例,缩小1例。副作用:治疗后实验组有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8例,肝功能损害5例,体重增加3例,两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副作用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采用药物治疗轻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疗效,若病灶的直径达1 cm时完全依靠药物治疗清除是不可能,最多只能控制病灶不发展或者稍微缩小,缓解临床症状。保守性手术治疗亦为非治愈性,患者在术后残存病灶于卵巢激素作用下能够再次出现复发。米非司酮为一种人工合成的19-去甲基睾酮衍生物,为一种孕激素拮抗剂,其对皮质激素、孕激素受体均有着高度的亲和力,可通过对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调节,且与受体结合而阻断孕酮,进而抑制卵巢的功能,诱发闭经,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2-3],使子宫内膜与异位子宫内膜萎缩,最终有效控制患者手术后的残存病灶,减轻痛经、性交痛等症状,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与提高妊娠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均100%,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6.67%,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率、术后妊娠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实验组有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8例,肝功能损害5例,体重增加3例,两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综上所述,手术后使用米司非酮治疗的效果佳,不良反应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一个较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世敏. 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对比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 2010, 18(13):46.
[2] 林芸, 陈丽娜, 杜娟, 等. 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治疗86例临床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 26(11):1721-1722.
[3] 廖小清, 阮珍. 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3):296.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子宫内膜异位症 术后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039-01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为内异症,其好发于25~45岁的生育年龄妇女,能使患者出现月经失调、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将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1]。内异症为一种良性的病变,但是其具有类似于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以及种植生长能力,从而引起病变容易浸润和术后复发,因此是妇科疾病中一种难治之症。近年来大部分学者认为手术是治疗内异症的一种最佳治疗方式,但是其手术后容易出现复发,故让学者不得不在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中不断地寻求更好的治疗手段,从而达到长期治愈目的。内异症的药物治疗目前绝大部分为手术后用药,目的在于帮助患者消灭残余病灶,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复发,以及提高患者的妊娠率。因此本文笔者选取2010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行保守性手术患者共120例,探讨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行保留生育功能或者保留卵巢功能手术患者共120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6±6.3)岁,根据美国生育协会(R-AFS)修正分期为Ⅰ~Ⅳ期,其中痛经33例,性交痛 14例,慢性盆腔痛17例,月经紊乱33例,合并不孕23例。排除标准: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手术前检查肝、肾功能不正常者;有服用激素类药物史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验组患者在手术后1周开始每天服用12.5 mg米非司酮,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1周开始服用25 mg孕三烯酮,2次/周。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都是半年。
1.3 评价标准
若治疗后患者痛经、性交痛、非经期下腹痛三项中任何1项出现好转或者消失,且未发现有盆腔包块,则为有效;若治疗后患者再次出现周期性、渐进性下腹痛及痛经,且发现盆腔包块或者增大,则为复发。
1.4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消失,均未发现有盆腔包块,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均100%,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6.67%,保留子宫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全部均闭经,停药1个月后月经均恢复正常。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率、术后妊娠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出现盆腔包块2例,再次使用12.5mg/d米非司酮3个月后盆腔包块消失1例,缩小1例。副作用:治疗后实验组有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8例,肝功能损害5例,体重增加3例,两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副作用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采用药物治疗轻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疗效,若病灶的直径达1 cm时完全依靠药物治疗清除是不可能,最多只能控制病灶不发展或者稍微缩小,缓解临床症状。保守性手术治疗亦为非治愈性,患者在术后残存病灶于卵巢激素作用下能够再次出现复发。米非司酮为一种人工合成的19-去甲基睾酮衍生物,为一种孕激素拮抗剂,其对皮质激素、孕激素受体均有着高度的亲和力,可通过对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调节,且与受体结合而阻断孕酮,进而抑制卵巢的功能,诱发闭经,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2-3],使子宫内膜与异位子宫内膜萎缩,最终有效控制患者手术后的残存病灶,减轻痛经、性交痛等症状,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与提高妊娠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均100%,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6.67%,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率、术后妊娠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实验组有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8例,肝功能损害5例,体重增加3例,两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综上所述,手术后使用米司非酮治疗的效果佳,不良反应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一个较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世敏. 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对比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 2010, 18(13):46.
[2] 林芸, 陈丽娜, 杜娟, 等. 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治疗86例临床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 26(11):1721-1722.
[3] 廖小清, 阮珍. 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