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向来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现在我就一次担任公开课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識的权威,将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新的课程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关系,用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教师与学生创建一种平等合作互动关系,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学习活动。
2、倾听、赏识、激励。
教师要从一个执教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 ,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丝亲切微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温和的话语,每一个明确的手势都会触及学生学习的情绪,都可能促使学生放开胆子,亮开嗓子,都会诱发学生情感的投入。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时,我就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行。这不,说得多好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情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一来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
1、生活实践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活起来。如:在教学《统计》这课时,我特意组织学生用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投票方式选领唱,引出统计时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生一下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时时我们都在用数学。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一格表示二”的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在上完这课时,我问学生:“平时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过统计?”学生很自然地就举例出了生活中很多与统计有关的例子。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运用新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教学方式。因此,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喜欢的蓝猫拟人化成老师。在开校的音乐课上要选出一位最受欢迎的小动物来领唱,选谁呢?这一问题一提出,课堂氛围一下就活跃起来,学生思维也活跃起来,他们就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解决的办法。这样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下。新课标准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课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知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如:在这节课中多次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涂到小猫时,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呢?让学生立即开展小组讨论,找出方法,然后完成在题单中。学生既在合作中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在合作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更多地从学生认识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这个环节,我把问题设置得合理得当,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識的权威,将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新的课程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关系,用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教师与学生创建一种平等合作互动关系,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学习活动。
2、倾听、赏识、激励。
教师要从一个执教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 ,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丝亲切微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温和的话语,每一个明确的手势都会触及学生学习的情绪,都可能促使学生放开胆子,亮开嗓子,都会诱发学生情感的投入。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时,我就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行。这不,说得多好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情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一来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
1、生活实践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活起来。如:在教学《统计》这课时,我特意组织学生用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投票方式选领唱,引出统计时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生一下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时时我们都在用数学。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一格表示二”的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在上完这课时,我问学生:“平时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过统计?”学生很自然地就举例出了生活中很多与统计有关的例子。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运用新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教学方式。因此,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喜欢的蓝猫拟人化成老师。在开校的音乐课上要选出一位最受欢迎的小动物来领唱,选谁呢?这一问题一提出,课堂氛围一下就活跃起来,学生思维也活跃起来,他们就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解决的办法。这样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下。新课标准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课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知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如:在这节课中多次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涂到小猫时,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呢?让学生立即开展小组讨论,找出方法,然后完成在题单中。学生既在合作中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在合作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更多地从学生认识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这个环节,我把问题设置得合理得当,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