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开垒的荧荧楼里有“三多”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he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家、散文家徐开垒先生晚年住在上海新华路413弄,此弄另有个名字叫“文缘村”。徐先生辞世之前的近10年中,笔者曾多次前往看望,为《文学报》《文学港》等报刊写徐开垒人物访谈,也是在徐老寓所完成采访的。徐先生的书房取名“荧荧楼”,我第一次去徐府就向主人询问“荧荧”之名的来由,先生回答说幼年在老家宁波翰香小学念书,家里为节省用电,房间里装了一个只有5支光的小灯泡,他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起床,就着小電灯的荧荧微光念书背书,书房取名“荧荧”,就是勉励自己不能忘记人生起步时就刻苦攻读的那段经历。听着老先生以平静的语气说着的这些话,我便对这位和蔼师长和朋友充满了敬意。
  徐开垒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同行,他待人亲切随和,每次探访,总是让我坐在书房里的长沙发上,他坐在我对面。迎着清茶的芳香,我们有太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一次说到藏书和名人函件,他说这间荧荧楼里有三多:书多、信件多、照片多。
  书多自不必说,数十个寒暑的文字生涯,自己买的书、写的书、师友赠的书,靠墙一排高高的书橱里早已装不下,只能随意放在橱外的一些所在,包括自己的卧室。信件多,徐先生在《文汇报》供职数十年,长期编《笔会》副刊,结识文坛艺界的师友非常多,就存留了好多文稿往来,其中不乏名家函件,例如仅唐弢先生(作家、文学理论家)的来信就有数十封。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徐开垒,创作活动中结识的第一位师长是柯灵先生,再一位就是唐弢先生了(上世纪40年代柯唐两位合作编辑《周报》时,徐初识唐先生),1949年后徐开垒长期主持文汇报《笔会》副刊,唐先生是重要撰稿人之一,信稿往来自然不会少。
  说到照片的时候,徐先生拉开沙发边的橱屉,捧出几本大型相册,翻开来指点着让我看,多是文艺界师友的赠照或合影。图片中除了京沪两地的著名文人,还有黄源、徐迟、郭风、何为(何曾长期旅闽,退休后返沪)等等。在看巴金、柯灵与他的合影时,徐老讲了拍摄时的一些情景,他与巴金先生也有很长时间交谊,是武康路113号的常客,而且还是《巴金传》作者。接下来翻到一张彩色照,上面7个人:蒋孔阳和夫人濮之珍,还有唐振常、魏绍昌、秦怡、白沉和徐开垒。此照摄于1991年,7位都是出生于1922年的同龄人。徐先生说:“我们都是属狗的,现在7只狗走了4只,只有3只了。”拍这张照片是魏绍昌先生出的点子,大家聚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然后便是交谈和合影,当时电视台的记者还来录像,做了一个短片。2006年我为《上海滩》杂志写《徐开垒的今世文缘》一文,征得先生同意,将这张照片扫描后与文稿一道刊登。总记得那天在翻看照片的时候,徐先生喃喃地说:自己这一生走过来,得到太多前辈老师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翻翻相册观影忆往,便好像回到了当时。
  (作者为《 解放日报》原文艺部主任)
其他文献
冼玉清先生(1894-1965)是民国时期史台文苑的一位才女兼奇女,广东南海人,自署琅玕馆主、西樵女士、西樵山人。出生于实业之家,早年求学澳门、香港,青年时矢志教育和学术,决意终生独身,不受家室之累。1924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后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岭南大学文物馆馆长、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有《粤东著述录》《广东艺文志》《岭南掌故录》《赵松雪书画考》等,并副纂《广东通志》。世以
期刊
我从事健康教育已达60年。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告诉普通大众如何预防疾病,加强自我保健,延年益寿。  人类的疾病有许多种,除了先天性遗传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等以外,主要就是两大类: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又有呼吸道、消化道、虫媒、血液等不同途径,由细菌、病毒入侵引发许多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不良生活方式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等。  急性传染病来势汹汹,发病快、传染性强烈,这种病一旦
期刊
编者按:方增先先生(1931—2019),浙江兰溪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教授、一级美术师,无党派人士,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著名中国人物画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卓越的贡献。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等职。出版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人物画的造型基础问题》等专著。曾荣获第二届“中国
期刊
1946年7月,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推荐下,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司徒雷登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同年10月18日至20日,应杭州市长周象贤的邀请,司徒雷登重回阔别已久的故乡杭州。  重回杭州为亲人扫墓  司徒雷登的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876年,他出生于杭州,从童年时代到做传教士,在这里生活了14年。他的乳母是一位本土妇女,因此,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方言。他认为杭州方言“具有其他方言所没有的轻快悦耳的
期刊
编者按:近日,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武重年口述、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马长林撰稿的《武重年口述历史》一书作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第四辑第19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丛书第五辑编撰工作也正式启动。  武重年先生因病于2017年12月遽归道山,本刊自2018年第1期起选刊武老生前已结稿的《武重年口述历史》一书中的《席慕容曾是我儿时的玩伴》《我所知道的邱清泉之子邱国渭》《“藏龙卧虎”的上图》等多篇
期刊
从苏联秘密回到上海  留苏学生回归祖国一般均须先到上海,因为党中央在上海,工作分配须经党中央的指派;另一方面是留苏学生归国时为了避免被间谍跟踪,必须隐蔽一个时期,然后由秘密交通陪同,送到中苏边界,方可偷越国境到一个秘密联络站,尔后就独立行动,多数是搭火车回到上海。  这里顺便要谈谈我后来的丈夫沙文汉。他在苏联化名明苏,在少共国际办的马列学院学习完成后,决定回国工作。他先入住了一个旅馆内,我和其他同
期刊
外婆陈洁如是1952年从香港返回上海的,居住在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外婆在沪期间深居简出,极少露面。1962年4月,外婆应周恩来夫妇之邀去北京私叙,受到黄埔军校校长夫人和北伐军总司令夫人之礼遇。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外婆参观游览均由契女廖梦醒陪同,同时还会见了许多在京的黄埔军校故旧,并两次赴西花厅家宴。外婆向周恩来提出请求数项,包括去香港索债等等,总理一一应允,并嘱咐在座的廖承志和徐冰部长执行办理。  辗
期刊
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是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现代文学家。他虽是学习外文出身,早年极力提倡现代文学,致力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并以创作新诗为己任,一度还被误认为是崇尚西方文学,打压台湾乡土文学的“打手”。然而他中年以后的作品,却流露着浓郁的祖国情、同胞爱,他以感人的文字,道出了一位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深深触动了两岸同胞心中深藏的感情,跨越了台湾海峡的地理阻隔,弥足珍贵。  有缘同在高雄,相
期刊
1974年1月5日,复旦大学开展了一场“教授考试”的闹剧,我的父亲李振麟亲身经历此事。  是考试,还是灭“威风”?  那天,我恰好在家。父亲李振麟(语言学家,复旦大学外语系和中文系教授)说:“接到复旦通知,今天要去学校听‘市革会’领导的报告。”于是骑上我自行装配的26英寸永久自行车前往学校了。  待父亲回到家中,他满脸不悦,只说一句“搞突然袭击”。等到他平静下来,我们细细询问才知道了一些情况。原来
期刊
1947年,我曾在广州沙面生活了5个月,那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日子。岁月流去,然而沙面满目拾翠、浪花拍堤的情景却依然清晰,不会远去。  1947年2月的一天,上海地下党领导“文委”工作的唐守愚同志突然来到我就职的联华广告图书公司(宁波路470弄4号),紧急通知我:据情报,我已被列入反动派的黑名单之中,随时可能被捕,必须迅速离开上海。于是,在转移至沪、浙郊区几处地方后,我于1947年11月,得岳父之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