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1946年重回出生地杭州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erla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6年7月,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推荐下,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司徒雷登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同年10月18日至20日,应杭州市长周象贤的邀请,司徒雷登重回阔别已久的故乡杭州。
  重回杭州为亲人扫墓
  司徒雷登的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876年,他出生于杭州,从童年时代到做传教士,在这里生活了14年。他的乳母是一位本土妇女,因此,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方言。他认为杭州方言“具有其他方言所没有的轻快悦耳的音韵和丰富的表现力”。他也非常喜爱杭州,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故乡,他曾赞美杭州是“中国历史最悠久,风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1946年10月18日上午8时30分,在杭州笕桥机场,一架从南京而来的飞机徐徐降落,新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第一个走出舱门频频挥手,美国驻华大使馆一等参赞石博思、秘书威格门和《中央日报》记者祝修麐等紧随其后。司徒雷登缓步走下舷梯,与恭候多时的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省政府秘书雷法章、省参议会议长张强、杭州市长周象贤、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校长胡伟克等握手致意,机场上社会各界代表200余人敲锣打鼓,热烈欢迎。
  抵达杭州后,司徒雷登一行下榻于石塔儿头的外宾招待所。该招待所毗邻西湖,登高一望,全湖在目,为观看西湖全景的最佳之所。午饭后稍事休息,司徒雷登即身着黑色西装,来到西湖九里松传教士墓园,为安葬于此的父母和早卒的弟弟扫墓。他庄严地献上三个花圈,目光凝重地注视着亲人的墓地,沉默良久。他也许忆起与他们共同生活的幸福时光,抑或向亲人们汇报他的近况。他感叹:已有多年没有回到故乡,已有多年没来看望亲人了!
  被授予杭州“荣誉市民”
  19日上午,司徒雷登重回位于天汉洲桥耶稣堂街上的故居。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前不久,杭州市政府特将耶稣堂街更名为司徒街,以示纪念。走进门前的花园,他低首徘徊,这里的一草一木让他追忆起天真活泼的童年。他步入自己当年出生和居住过的房间,眼前的木床、桌椅、柜橱、花架还是当年的陈设,都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他情不自禁地上前抚摸,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这时,他当年的街坊邻居们来了,司徒雷登兴奋地喊着每个人的名字,用杭州方言相互问候。他们一起来到花园,坐在凉亭下,回忆着当年一起玩耍的一个个细节、一段段轶事,在一阵阵笑声中,他们仿佛重又回到幾十年前。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老邻居们,司徒雷登来到了故居旁的天水堂,父亲司徒尔牧师曾在这里多年担任主持。在校长李培恩的陪同下,司徒雷登步入之江大学校园。早在1907年,他提出与北长老会合办育英书院,并迁址之江秦望山麓以扩大办学规模,育英书院即之江大学前身,可以说司徒雷登也是之江大学的创办人。时值该校101年校庆,于是,司徒雷登来到该校礼堂——大都克堂,面对师生们做了一个简短的演讲:
  “我多年不说杭州话,今天我用杭州话来试试看。我回到杭州十分高兴,我看到目前的中国青年有说不出的感动。五四运动是在民国八年,那年创办燕京大学,在中国各地的学生抗日运动高潮,推广开去,进入整个社会。全国学生热烈勇敢和刻苦的精神,抵抗日本,抵制日货,唤醒了全国工农商各界,有了觉悟。所以国家的存亡、进退和兴衰都靠青年。有那时爱国思想的发展,才能获得今日的胜利。我主张学生要预闻政治,现在外敌已除,今后国内的革新是要发扬民主精神。但是人民要用法定的方式推翻贪官污吏,这就是人民对民主所负的责任和权利。中国在国际上已有宝贵的自由独立,但中国国内必须要有集会、思想、言论、宗教、信仰等自由。中国要有民主的政府,民主是以人民为主,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今日中国在实业、商业、交通等都需要建设,人民的心理更需要建设,中国今后的革新任务就是中国这一代青年的贡献。我希望诸位共同为中国努力,建立和平、统一、自由、独立、康乐的新中国。”
  下午4时,司徒雷登来到了杭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参加该会的复会典礼仪式。该会成立于1914年1月1日,抗战爆发后被日伪侵占。1946年7月被杭州政府收回,雷法章任会长,李培恩、徐佑青为副会长,燕京校友王揆生为总干事。
  在沈鸿烈等人的陪同下,司徒雷登一行步入四楼礼堂。仪式开始,全体唱赞美诗第18首,宣绥降牧师读经,施煜方博士祷告,会长雷法章报告开会宗旨,详述该会历史。继由司徒雷登致词说:“主席、诸位来宾:本人参加青年会复会典礼,深感幸福。先父母本着爱人的宗旨,从美国到杭州来传教,因此,我生于杭州,杭州是我的故乡……青年会总干事王揆生、女青年会总干事汪潘玉梅都是我的学生。我深知他们所受的教育训练与服务精神,我愿看看他们的工作并答谢各位协助的热诚。说几句不见怪的话,我爱中国,不亚于中国人。中国要完整,必须统一;要强大,必须建国;要统一建国,必须民主。其间包括人格、道义及青年思想的问题。世界最伟大、最高超、最完美的思想、道义与人格,莫如基督教的爱人群与牺牲服务的精神,青年会所提倡的德、智、体、群四育,就是以此为目标。看来是小节,实在是关系很大。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这是本人今日的一点贡献。”接下来是沈鸿烈的训词和总干事王揆生的工作报告。随着全体唱赞美诗第22首,仪式宣告结束。
  最后,市长周象贤授予司徒雷登杭州“荣誉市民”称号,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和金钥匙,浙江省政府议长和杭州市议长先后代表杭州市民致欢迎词。在一曲欢快的音乐声中宣告礼成。此时,礼堂外已是夜色阑珊,万家灯火,时钟恰好鸣响六下。
  再游西湖依依惜别
  20日适值礼拜天,司徒雷登一行来到杭州市基督教湖山堂,该堂是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牧师贝恩德,为纪念亡友、司徒雷登的父亲司徒尔牧师捐资兴建的。上午,司徒雷登在此为一对信仰基督教的青年情侣证婚。中午,在思澄堂与中国教友们聚餐,该堂为纪念著名基督教牧师张澄斋而建,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下午,在周象贤的陪同下,司徒雷登等乘坐“逸庐”号游船重游西湖。坐在船上,他兴奋地给大家讲他当年在西湖坐彩船游湖、在北高峰避暑、在雷峰塔游玩等情景。船划至小瀛洲,即西湖的三潭印月。登岸后,司徒雷登信步来到“曲径通幽”的门洞前,指着这四个字用中文说“康有为写的”。晚上,周象贤在楼外楼设宴为司徒雷登饯行,此楼是民国时期官方政要宴请来杭名人的特色菜馆。司徒雷登一边品尝杭州美食一边激动地说:“我认为西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此后,司徒雷登曾在《在华五十年》中回忆说:“值此时势艰难之际,杭州市长邀请我到我的出生地杭州做了访问,那是一段饶有兴味和令人愉快的经历。我受到了官方的接待。他们按惯例设宴招待了我。更有甚者,政府、市民和教育机构,以及许多老朋友都给我以热烈的欢迎。我并不把这些看作是对我个人的恭维,而是把它们看作是对美国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情谊。我相信,这种友谊不会因中美官方关系之间有一段误解和疏远遭到破坏。访问结束时,杭州市市长授予我以该市荣誉市民称号,使我深为感动。”
  21日上午,司徒雷登一行复在笕桥机场登机离杭回京。从此,他再也没有机会重回杭州。1962年9月19日,他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溘然长逝。其遗嘱称:“将全部文件赠送给傅泾波(其秘书),并请求傅泾波替我完成两个心愿:一是将当年周恩来送给我的一只明代彩绘花瓶送还给中国;二是将我的骨灰送回中国,安葬在燕京大学的校园内。”历经周折,他的骨灰终于在2008年安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当年的杭州“荣誉市民”最终归于故乡。
  (作者为天津市档案馆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崖丽娟 王岚
其他文献
屹立在南京栖霞大道北侧与新仙东路交会处广场斜坡上的毛主席塑像,是南京第一座毛主席塑像,是经多年筛选整修保留下来的,现被定为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它是怎么建成的,至今没有详实的报道。我是亲历此事的当事人,有责任把这历史真实公之于社会。  缘由要从1956年1月11日毛主席到南京说起。他先视察了南京无线电厂,随即前往栖霞区十月村(原名太平村)参观了农民家庭、农业社民校。在田间地头,关切地和农民们交谈
期刊
古来军人皆以建功立业为职志,凭勇力和智慧而求克敌制胜,中外莫不如此。近世欧洲实施授勋制度后,为军人论功授勋予以表彰即蔚成风气。凡重大场合或隆重典仪上,军人佩饰军功勋章荣耀登场的场景,往往给人留以深刻印象。  中国近代国家勋赏制度的创设,始于晚清。进入民国后,则愈益完善化、系统化。且不说北洋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曾长期施行了授勋制度。1928 年“东北易帜”、全国统一大体完成,国民政府为表彰作
期刊
1965年5月,连接浦西和浦东的上海第一条越江隧道,也是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开建,拉开了成就这座城市交通划时代梦想的序幕。本文主人公是打浦路隧道的建设者奚爱华,通过他的讲述,再次翻开五十余年前那段开创辉煌的不平常的历史篇章。  神秘的“上海信箱4046号”  1959年,上海隧道局设计打浦路隧道方案通过专家组审定,国务院批准该项目为国家基本建设项目。1965年,上海市隧道工程公司成立,开始
期刊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主要描述了女大学生王佳芝与其同伴在珠宝店行刺高级特务易先生的故事。王佳芝的历史原型是爱国女青年郑苹如。1939年12月21日,郑苹如及其同伴在上海静安寺路1的皮货店行刺汉奸丁默邨,此事在上海还是有些影响的。  对于这次的行刺地点,所有文章及影视作品都没有给出过确切的说法。有的说在西比利亚皮货店,有的说在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还有的说西比利亚皮货店就是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  《
期刊
林文山先生以牧惠为笔名撰写杂文名世,我有幸与他数通鱼雁,惜乎缘悭一面,不敢妄称“我的朋友牧惠”。自从几年前传来他溘逝的噩耗,就想写点怀旧的文字,却一直未果;近日忽见旧箧中有他的早年来信,由此浮出了一些可忆之事,于是握笔记之。  与牧惠兄的通信,始于“文革”过后,我向广州的《学术研究》投寄拙稿。不多几日,就收到编辑部署名林文山的复信,有云:“寄来的杂文《二十世纪的一个‘神话’》已经付排,如无意外,当
期刊
国家体委的建议被搁置  在国家体委调查报告写出以前,国家体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让内蒙古体委党委自己拿出调查处理意见上报,1974年4月2日内蒙古体委党委拿出一个处理报告,即《内蒙古体委党委对赵俞廷等同志在丁立春、丁桂荣同志揭发锦标主义遭到打击报复事件中所犯错误的组织处理意见》(讨论稿)。4月15日,国家体委调查组向国家体委党的核心小组提交了《关于内蒙古乒乓球队丁立春、丁桂荣同志揭发领导弄虚作假、搞
期刊
尼克松访华过去48年了。一些关心当代历史的朋友有时还会问起,我当年如何参加接待工作,并如何受命将《柳文指要》赠与尼克松总統的翻译弗里曼(现译名为“傅立民”)的。有的朋友见闻广,又读到中美会谈中方翻译章含之女士的回忆录及媒体访谈录,特告知说章女士也谈及此事,描述细节时对我还略有微词。我想,有机会做个说明就好了。  从参与接待尼克松到赠送《柳文指要》  1972年2月下旬,我在上海参加了接待尼克松总统
期刊
冼玉清先生(1894-1965)是民国时期史台文苑的一位才女兼奇女,广东南海人,自署琅玕馆主、西樵女士、西樵山人。出生于实业之家,早年求学澳门、香港,青年时矢志教育和学术,决意终生独身,不受家室之累。1924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后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岭南大学文物馆馆长、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有《粤东著述录》《广东艺文志》《岭南掌故录》《赵松雪书画考》等,并副纂《广东通志》。世以
期刊
我从事健康教育已达60年。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告诉普通大众如何预防疾病,加强自我保健,延年益寿。  人类的疾病有许多种,除了先天性遗传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等以外,主要就是两大类: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又有呼吸道、消化道、虫媒、血液等不同途径,由细菌、病毒入侵引发许多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不良生活方式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等。  急性传染病来势汹汹,发病快、传染性强烈,这种病一旦
期刊
编者按:方增先先生(1931—2019),浙江兰溪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教授、一级美术师,无党派人士,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著名中国人物画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卓越的贡献。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等职。出版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人物画的造型基础问题》等专著。曾荣获第二届“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