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就是教师课前做的准备工作,需要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然后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对于开放性的科学课,“备课”是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科学课到底应该怎样“备”?笔者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课程目标是“备”的核心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也就是说,课程目标既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依据,又是教学过程的质量规定,还是教学评价的指标标准。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体会课程性质,落实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二、课程内容是“备”的重点
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一切教學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内容而独立存在。因此对课程内容的分析要清楚、透彻:一要确定课程内容的位置,即弄清课程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与前后小节之间的关系;二要明确教学具体内容,确定课程内容的起点和终点。
例如,要备《点亮小灯泡》一课,首先要确定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电》这一单元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电现象,并通过动画了解简单的电学知识,如电池结构,正、负电荷,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等,相当于引领学生走进电学的大门。而学生真正研究电是从《点亮小灯泡》一课开始的。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初步形成对闭合的简单电路的认识。在后续的课中,学生在形成了简单电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点亮两个小灯泡、认识串并联电路、检测导体与绝缘体等活动。
一般情况下,《点亮小灯泡》一课包括4部分:让小灯泡发光、小灯泡的结构、小灯泡发光的原因、判断哪些小灯泡会发光。有的教师会从让学生尝试“让小灯泡发光”开始教学,有的会从“小灯泡的结构”开始教学。不同的教学起点,使得教学方式会有差异。
三、学情分析是“备”的关键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模式、生活环境,搜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经验与经历,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可能产生的疑惑,思考解决学生疑惑的方式方法。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才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四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电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多数学生接触过电动玩具、手电筒等小电器,对电池、导线、小灯泡不是特别陌生,因此,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以“让小灯泡发光”为起点开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点亮小灯泡后,让学生画出发光灯泡的连接图,画一画电流在连接图中的流动路线,并思考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由此产生认识小灯泡内部构造的需求和了解小灯泡能被点亮的原因的欲望。
四、“以学定教”需“备”预设
加涅、布里格斯等人认为:教学可以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经历,使学习更加有效的过程,就被称为“教学”。科学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由于学情不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发展都存在多种可能性。科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情差异“以学定教”,在课前为多种可能性做好充分的预设。
如《点亮小灯泡》一课,在学生观察、了解了小灯泡、电池、导线等实验材料后,要引导他们利用这些材料来点亮小灯泡。刚刚接触电学的四年级学生,对这些材料的认识有的是片面的,有的是迷茫的。点亮小灯泡的任务看似简单,却有可能会引出多种学情。
1.只想到把三种材料像接绳子一样一个个地连起来,然后再无思路,干坐着。
平时较少接触科学实验、缺乏小组合作经验、动手能力稍弱的学生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纸上画一画,看看怎么把实验材料联系在一起。如果学生想不到连成一个圈,教师可板书连成一个圈,再让学生检验自己的连接方法和教师提出的连接方法是否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学生点亮了小灯泡,再提示学生,如提问:把电池正负极的方向换一下,小灯泡还会亮吗?逐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发现更多的连接方法。
2.迫不及待地把三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意外发现小灯泡被点亮了。
对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可以问一问:你们为什么这样连接?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家里的手电筒或大街上串在一起的小彩灯等。如果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分析能力较强,教师可以这样提示学生:你们刚才已经很棒了,发现了四种点亮小灯泡方法中的一种。你们能不能再改变它们的连接位置,找找其他三种方法?学生可能会找出第二种、第三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连接方法的不同,从而找出第四种方法。
3.知道怎样连接三种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
这样的学生往往平时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可能已经在家中连接过电器元件,有了一定的电学实验基础。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可以提升该环节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找出所有连接方法的同时画出连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就是将电池两极和小灯泡的两个接触点两两相连即可)。
五、教师指令是“备”探究方向
第斯多惠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备课时,要备好规范、严谨、清晰的探究活动指令。
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在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使用如下环环相扣的指令: 1.按照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顺序观察小灯泡的结构;
2.观察小灯泡用到了哪些材料(PPT出示一些材料的名称);
3.想一想、议一议,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
这样,在引导学生明确观察任务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有规律地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要求学生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学生会一脸茫然,不清楚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为什么要观察,从而导致该教学环节的失败。
六、设计引导是“备”科学态度
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等感受和体验是学生理解科学本质、领会科学精神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走了弯路,或者没有探究出什么结果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是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前奏,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如《点亮小灯泡》一课,学生找到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后,不知道为什么小灯泡通过这样的连接就可以亮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学生画到小灯泡处可能会感到比较困难,无从下笔了,这时教师可以将小灯泡的内部结构图呈现出来,再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电流在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为什么小灯泡会亮起来这一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了迷茫,也收获了喜悦。
七、拓展延伸是“备”科技生活
如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努力学科学、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的观念。然后,要让学生懂得,现在学的科学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科学教师要密切观察生活,了解科学动态,结合科学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实例。
如《点亮小灯泡》一课中,在结尾部分可以给学生出示型号、功能不同的灯泡,也可以呈现近期的科学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例如,“神舟十一号”飞船内部是如何照明的?通過视频、文字,介绍“神舟十一号”飞船舱内照明设备和交会对接照明设备,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改善生活的力量。
总之,对于开放性的科学课,如何“备”课始终是一个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问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反思,才能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左右逢源、灵活备好科学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841000)
一、课程目标是“备”的核心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也就是说,课程目标既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依据,又是教学过程的质量规定,还是教学评价的指标标准。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体会课程性质,落实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二、课程内容是“备”的重点
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一切教學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内容而独立存在。因此对课程内容的分析要清楚、透彻:一要确定课程内容的位置,即弄清课程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与前后小节之间的关系;二要明确教学具体内容,确定课程内容的起点和终点。
例如,要备《点亮小灯泡》一课,首先要确定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电》这一单元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电现象,并通过动画了解简单的电学知识,如电池结构,正、负电荷,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等,相当于引领学生走进电学的大门。而学生真正研究电是从《点亮小灯泡》一课开始的。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初步形成对闭合的简单电路的认识。在后续的课中,学生在形成了简单电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点亮两个小灯泡、认识串并联电路、检测导体与绝缘体等活动。
一般情况下,《点亮小灯泡》一课包括4部分:让小灯泡发光、小灯泡的结构、小灯泡发光的原因、判断哪些小灯泡会发光。有的教师会从让学生尝试“让小灯泡发光”开始教学,有的会从“小灯泡的结构”开始教学。不同的教学起点,使得教学方式会有差异。
三、学情分析是“备”的关键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模式、生活环境,搜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经验与经历,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可能产生的疑惑,思考解决学生疑惑的方式方法。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才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四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电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多数学生接触过电动玩具、手电筒等小电器,对电池、导线、小灯泡不是特别陌生,因此,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以“让小灯泡发光”为起点开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点亮小灯泡后,让学生画出发光灯泡的连接图,画一画电流在连接图中的流动路线,并思考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由此产生认识小灯泡内部构造的需求和了解小灯泡能被点亮的原因的欲望。
四、“以学定教”需“备”预设
加涅、布里格斯等人认为:教学可以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经历,使学习更加有效的过程,就被称为“教学”。科学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由于学情不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发展都存在多种可能性。科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情差异“以学定教”,在课前为多种可能性做好充分的预设。
如《点亮小灯泡》一课,在学生观察、了解了小灯泡、电池、导线等实验材料后,要引导他们利用这些材料来点亮小灯泡。刚刚接触电学的四年级学生,对这些材料的认识有的是片面的,有的是迷茫的。点亮小灯泡的任务看似简单,却有可能会引出多种学情。
1.只想到把三种材料像接绳子一样一个个地连起来,然后再无思路,干坐着。
平时较少接触科学实验、缺乏小组合作经验、动手能力稍弱的学生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纸上画一画,看看怎么把实验材料联系在一起。如果学生想不到连成一个圈,教师可板书连成一个圈,再让学生检验自己的连接方法和教师提出的连接方法是否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学生点亮了小灯泡,再提示学生,如提问:把电池正负极的方向换一下,小灯泡还会亮吗?逐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发现更多的连接方法。
2.迫不及待地把三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意外发现小灯泡被点亮了。
对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可以问一问:你们为什么这样连接?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家里的手电筒或大街上串在一起的小彩灯等。如果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分析能力较强,教师可以这样提示学生:你们刚才已经很棒了,发现了四种点亮小灯泡方法中的一种。你们能不能再改变它们的连接位置,找找其他三种方法?学生可能会找出第二种、第三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连接方法的不同,从而找出第四种方法。
3.知道怎样连接三种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
这样的学生往往平时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可能已经在家中连接过电器元件,有了一定的电学实验基础。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可以提升该环节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找出所有连接方法的同时画出连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就是将电池两极和小灯泡的两个接触点两两相连即可)。
五、教师指令是“备”探究方向
第斯多惠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备课时,要备好规范、严谨、清晰的探究活动指令。
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在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使用如下环环相扣的指令: 1.按照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顺序观察小灯泡的结构;
2.观察小灯泡用到了哪些材料(PPT出示一些材料的名称);
3.想一想、议一议,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
这样,在引导学生明确观察任务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有规律地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要求学生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学生会一脸茫然,不清楚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为什么要观察,从而导致该教学环节的失败。
六、设计引导是“备”科学态度
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等感受和体验是学生理解科学本质、领会科学精神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走了弯路,或者没有探究出什么结果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是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前奏,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如《点亮小灯泡》一课,学生找到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后,不知道为什么小灯泡通过这样的连接就可以亮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学生画到小灯泡处可能会感到比较困难,无从下笔了,这时教师可以将小灯泡的内部结构图呈现出来,再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电流在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为什么小灯泡会亮起来这一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了迷茫,也收获了喜悦。
七、拓展延伸是“备”科技生活
如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努力学科学、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的观念。然后,要让学生懂得,现在学的科学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科学教师要密切观察生活,了解科学动态,结合科学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实例。
如《点亮小灯泡》一课中,在结尾部分可以给学生出示型号、功能不同的灯泡,也可以呈现近期的科学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例如,“神舟十一号”飞船内部是如何照明的?通過视频、文字,介绍“神舟十一号”飞船舱内照明设备和交会对接照明设备,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改善生活的力量。
总之,对于开放性的科学课,如何“备”课始终是一个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问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反思,才能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左右逢源、灵活备好科学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8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