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冬:女人的成功靠灵感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如今在商业地产上的一路恢宏,论及未来对“林氏”风格城市综合体的美好规划,忆及过往拼搏创业时的峥嵘岁月,林小冬那如玉的面容变得严肃而意气风发,仿若她那身似火如焰的红裙。黑发如瀑,自然又慵懒地披在双肩;墨如漆的双眸,是张爱玲笔下那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她无疑是美的,是那种江南小令里走出来的小家碧玉的美,是白月光似的清与浅,如玉的温润。她会巧笑倩兮,“我是属于可爱型的”。
  从摆地摊做起,贩过鞋、卖过衣,林小冬有着温州商人吃苦肯干的创业精神;亏本、失败、从头再来,同时她又散发出女性身上如水般至柔而刚的坚韧;开超市、买商铺、投身商业地产,她的每一次抉择似乎都在证明她的慧眼独具。有人在仰望着她的成功,有人想效法她的成功,而她却将之归功于“灵感”二字,“男人的成功靠智慧,女人的成功靠灵感”,这种自信由她口而出,言凿凿、坦荡荡,明明近乎自负了,却叫人听之欣然,仿佛那是理所应当。
  柳暗处,勇者胜
  林小冬最早来到安徽,可以说是命里注定。
  2001年那会儿,林小冬的朋友们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的服装品牌代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林小冬看在眼里,也心动了。她打小就爱美,喜欢时尚,她自信于自己的服装品位一定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她也坚持做事业要“爱一行干一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也为了爱好”,于是她选择了自己钟爱的服装生意。
  “当时那些品牌在长三角地区的每个省份几乎都有代理了,只有合肥没有,所以就来合肥了。”她笑说,那时甚至都不知道合肥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
  于是,带着打开合肥市场的美好愿景,林小冬只身前往这座对她来说完全陌生而未知的城市。她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来合肥的时候,下了一场漫天大雪。大约是寒冷唤起了她内心深处“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与茫然,这对于十几岁就敢赤手空拳闯天下的林小冬来说是十分少有的。她为此流过泪,却并没有退缩。
  彼时,林小冬已顺利地拿到了红番茄、青衣人等几个品牌的合肥代理权,开始大刀阔斧地进驻位于淮河路步行街的商场。
  然而,成功往往是不能复制的。虽有朋友们在各地代理这些品牌的成功案例在先,但林小冬却忽视了城市差异性这一重要元素。
  “我做的这些品牌都很高端,价位一般都在千元以上。当时根本没有大众消费的理念,总觉得只要我喜欢,消费者肯定也会喜欢,但事实上,他们大多数的消费水平可能达不到。”因此,林小冬的服装因为高端的定位而“做不起来”,业绩也并没有如她预期般理想。在做服装代理的那四年里,库存的衣服一件一件塞满了林小冬的床底,也挡住了她前进的道路。
  可林小冬的字典里没有“隔夜愁”这个词,“没关系,不做服装还可以做别的。今天失败了,明天还可以挣回来”,此时端坐在沙发里的林小冬将那段并不美好的当年轻描淡写,眼角眉梢显出淡然的笑。
  转角有机遇,圆梦商业地产
  2004年,林小冬从商场撤出,决心从头再来。
  对于有准备的人,机遇哪怕是从犄角旮旯里钻出来的野草,也会被她紧紧抓牢。当时,她买下三间门面,打算自己做服装批发,但生意未起,她却先行闻到了商业地产的诱人气息。
  “我用50万一间的价格拿下商铺,几天后,有人出60万要买。”如此一来,林小冬发现了商业地产这块商机,于是彻底不做服装了,开始转向商业地产。
  这时候,机会也恰逢其时地降临了。据林小冬回忆,当时在合肥市三里庵开发的旺城国际大厦,招商情况并不乐观。林小冬得知后,心想,自己的人脉那么广泛,为何不把这个“盘子”包下来做呢?一念起,便一发不可收。她拿出了所有积蓄,并将名下所有房产和值钱的东西悉数变卖,可以说是压上了身家性命来做这件事。这一回,林小冬的孤注一掷激怒了家人,“他们不同意我这么做,甚至跟我翻脸了”,但是林小冬却说,她决定的事情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她筹措了几百万的保证金,和一位关系甚好的姐姐合伙买断了安粮国企开发的旺城大厦的销售权。不久便赚得盆满钵满。
  彼时连她自己也不知究竟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一股想要撞一撞南墙再回头的执拗与勇气,甚至如今,她也会用“胆子太大了”来形容自己。“不行就从头再来嘛”,她保持着一贯的乐观。
  这是林小冬投身商业地产的第一个项目,当时与合作伙伴们共同获得了可观的利润。面对初出茅庐就取得了这空前的成功,她笑说:“这全靠我的灵感,还有运气。”林小冬似乎十分信赖她的灵感,在采访中她不断提及“灵感”这个词。“男人的成功靠智慧,女人的成功靠灵感。”她这样总结道。
  2007年的巢湖恒生阳光城、2009年的定远阳光商业广场、2011年的安粮蓝寓,2013年安粮城市广场……一个又一个项目接踵而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不仅让林小冬对她的“灵感说”更加笃定,也让更多的合作伙伴慕名而来,“我从一个小姑娘一下子就变成了企业领头人”。
  几个项目做下来,林小冬有了资金,便开始自己投资房地产开发,而不仅仅是项目的包销和运营管理。此外,林小冬更是将眼光延伸至酒店投资和旅游地产。
  2011年,林小冬拿下肥西麦肯希酒店的投资项目,并找到了安徽仙满楼餐饮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张燕华进行专业化的合作,“这是一家集餐饮、娱乐、商务、旅游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在肥西可以说代表着最高品质的酒店”。
  林小冬说,商业地产是企业的灵魂,商业管理是她的梦想。目前,她正在谋划一盘庞大的棋局。
  “接下来,我要做一个安徽省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林小冬胸中自有一番丘壑。她分析说,在长三角地区,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差异性的定位,“上海是一座金融城市,浙江是工业大省,南京则为文化古城,安徽是农业大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安徽这个农业大省做到中国的‘领头羊’,并能够闻名世界”。
  “我的这个市场,有1000亩以上的占地面积,物流单提、冷藏单提、产品展示单提,产品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域依次分割开来,有水果一条街、蔬菜一条街、水产一条街……也有新疆一条街、海南一条街、山东一条街……我还要在中间建一个五星级的酒店,有产品展示会,也有酒店接待;环境上,要避免脏、乱、杂,常年恒温,禁止机动车出入,服务人员一体化管理……”林小冬介绍说,这是一个集旅游、购物和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化城市综合体农副产品市场,而不是单一的农贸市场。   林小冬一边向记者叙说着她心中的那幅蓝图,一边用双手不断地比画着,眼中有一闪而过的精锐,整个人像一柄利剑出鞘,满是遮不住的光芒。
  灵感获得成功,底线把控失败
  对于中国的商界而言,浙南的温州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最早的贸易商人、最早的专业市场和最初的股份制企业,几乎都诞生于这里。坊间甚至曾流传一种说法,将温州商人比作“中国的犹太人”,自小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温州人能吃苦耐劳,且胆大心细,他们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而出生于温州泰顺县的林小冬正是其中之一。
  19岁,青春年少时最好的时光,当有人泡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憧憬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时,当有人躲在父母为他们筑建的温室里享受着和风煦日时,林小冬已经开始接受社会这座大课堂的风雨洗礼。
  那一年,为了不让父母上山砍柴下地插秧辛苦养家,她一直在寻找着赚钱的契机,于是和姐姐合伙在县城里开了一家小饭馆。然而,不久她便发觉到,饭馆这种地方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之地。渐渐地,林小冬开始受不了这种市井之气,也做不来虚与委蛇那一套,“忽然间觉得自己掉进了一个窟窿里,爬不起来。也许因为那不是我喜欢的行业,做不来”,于是不到一年,她便将饭馆盘了出去。
  之后,林小冬带着因创业失败而酿成的不佳情绪外出旅行散心,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厦门。鼓浪屿上清新的海风吹走了她心中的阴霾,也为她送来了商机。游荡了几日,林小冬观察到有很多外国游客会在岛上买东西,忽然心中一动:我卖的东西肯定比那些小贩的更好看,这个可以尝试一下。商人们似是与生俱来都有一股说干就干的风火。自1994年开始,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林小冬一直在厦门鼓浪屿的旅游景点区摆地摊,卖鞋子和服装。她接待的顾客大多都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的游客,他们大多出手大方,林小冬的货也卖得颇为畅销。“我拿一件货20到30块,80块甚至上百块就能卖出去,这样下来一天就能净挣1000多块钱。”丰厚的利润让林小冬的腰包很快鼓了起来,最多时候,一个月林小冬挣了将近4000美元。三四年间,林小冬靠在鼓浪屿摆摊累积了数百万的资产。
  1997年香港回归,带着“百万富翁”的头衔,林小冬回到了家乡,投资百万开了一家占地一千多平米的超市,打算过上富贵闲人的生活。然而此时,她又一次觉察到,开超市如开饭馆一样,并非她事业盘里的菜,用林小冬的话说,这次她没了灵感,“超市并不好开,也许是不适合我,不到两年就转让出去了”。
  林小冬认为她用灵感获得成功,却也不惧失败,因为对于失败,她有着最底线的把控。“在做一件事之前,我会预先想到最好的和最坏的后果,如果最坏的部分我能接受,这件事就可以做下去”,林小冬说,“最差的一步是一无所有了,那我也随时可以重头开始,我还年轻嘛,怕什么?”
  最美应在70岁
  林小冬在管理企业时有一条特殊原则,那就是“不批评”主义。“他们犯了错,我从不批评,但必须得让他们意识到错在哪里”,“我把我的员工当成我的孩子一样”,林小冬似乎很享受严母式的管理模式,让员工们既敬她又怕她。
  2014年,林小冬即将迎来她的“四十不惑”。她却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大约是她从来活得通透,从来清楚自己要什么,她有这方面的“灵感”。
  林小冬坚信,只有准确地坚持,不能一味地一根筋,才会取得圆满。
  她的面容依然如明月般姣好,相由心生,大约只因岁月并不曾在她心上留下痕迹,“不管20岁也好,30岁也罢,或者现在快40岁的时候,对我来说好像没有什么差别”,林小冬说,“70岁的时候应该是最美的,哪怕白发苍苍,哪怕耄耋老矣。”
  “那是一种自信与自豪的和谐美。”(编辑/可敬)
其他文献
加盟连锁经营,对想创业的人而言,省去了找不到创业项目的烦恼,的确是一条成功的快捷方式。不过,随着加入连锁店的人群愈来愈多,加盟者和总部之间的纠纷也随之大幅增加。这些纠纷的产生多半是因为加盟合约造成的。加盟总部在加盟前,未向加盟者详细说明合约内容,而加盟者往往也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签下合约,在双方各自模糊处理之下,产生纠纷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选择加盟一家连锁店之前,为了避免以后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期刊
20多年的时间,“红星”从一家小小的家具厂,变身成为国内最大的“家居shopping mall”。它不但改变了家居界的传统产业模式,同时也传达着“品味生活,畅享人生”的新的家居理念。  从小木匠做起  17岁的车建新初中没毕业就离开了学校,先是到一个工地上给人做饭,一年后开始学做木工。他特别勤快,“吃饭的时候我帮师傅打饭,休息的时候我给他搬凳子,下班后给他洗衣服、洗鞋子,农忙的时候到他家帮忙割稻子
期刊
虽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中国每年都有一些富豪陷入经 济案件。2013年备受关注的问题富豪,除了被诉诈骗盐湖股权案的华美集团张克强外,还有因行贿案出逃的陈鸿道。  营销奇人  陈鸿道出生于广东东莞,早年从事批发生意,后到香港寻求发展,并创办鸿道集团。身为佛教徒的陈鸿道,除了运作“加多宝”,旗下品牌还有“昆仑山”矿泉水。  1995年,鸿道集团生产的红色易拉罐装“王老吉”凉茶在东莞上市。但1997年
期刊
我们曾经讨论过“狗不理”包子为什么不卖饺子、“全聚德”烤鸭为什么不卖烤鸡的问题,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生态酒店的发展方向一直在游移,已经确定的经营思想不能贯彻、不能坚持,这是会出问题的。  这个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于,生态酒店的干部员工,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回头客。  真正的回头客,是奔着你的品牌来的,是认可你的饭菜质量、服务水平、就餐环境的。就现在的情况而言,80%的客人,是冲着这里的就餐环境来的
期刊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在《述志诗》言:“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而后一曲《广陵散》又绝唱千古,其境之悠,高情远趣,率然玄远。观李稼夫先生作品《竹林七贤》,再现此景此情,意境高远,耐人寻味。稼夫的画直观感觉:简约淡雅、灵动清新,线条舒畅,有很强的节奏感,细细品味书卷气甚浓,用墨虽不多,却笔下富有变化,娴熟的技法与洒脱的思想融为一脉。功力深厚扎实,笔墨严谨,禅意浓浓,境界古淡深远,阳刚大气,既传统又现代。
期刊
摘自《别跟我说你懂营销》  为什么有的广告可以勾起目标受众的注意力,还能带来一定的美誉度?其秘诀就是“潜入消费者的心智达到了沟通最大化”。这样的广告,不仅消费者不会反感,还会由于沟通的实在,恰到好处而引起共鸣。  广告的作用除了提升销量外,还得提升品牌形象。这些作用实现的前提是目标受众买你的账,但现实往往给广告主泼了凉水。不少创意低劣的广告在电视上招摇,根本没引起目标受众的注意;有的倒是惊世骇俗的
期刊
刘灿章的书画,爽朗大气,厚重却不失灵动。技法娴熟,笔墨功夫深,以书写意,以画抒情,入古而出古,笔墨线条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隐约有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深感安时处顺的悠然自在。  书画同源,先生书画相得益彰。书法千锤百炼的线条艺术、枯湿浓淡娴熟的用墨技巧,为绘画提供坚实的笔下基础及鲜活之气;书法亦融合绘画中的自然精神,显得灵动。先生书法兼具各体,尤以草书为盛。主要师法王献之、王铎、怀素、黄庭坚,其
期刊
眼镜,如今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很多顾客发现,近年来,眼镜的售价逐渐上涨,居高不下;镜架、镜片的名称和功能逐渐在增加,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近日,记者以导购员、学徒工身份,应聘北京多家眼镜店、加工车间,发现其中的暴利与猫腻: 在生产地批发价几元至几十元的镜架、镜片,在商店柜台上,身价翻了几十番。个别商家对消费者,有一整套的推销猫腻。还有商家玩起文字游戏,山寨国产货改个英文字母,就变成了国
期刊
2012年12月9日,东方名剪上榜第十一届中国企业成长百强。上榜依据:这是一家创立于1995年的美容美发企业,以连锁模式先区域后全国的扩张策略,专注于中高端人群,2012年以353%的成长速度引人注目。  对东方名剪的总经理卢连德来说,这是一件喜事。10天后,他又获邀参加“CCTV2013年公益时尚盛典”。  生于1968年的温州人卢连德,虽是理发外行,如今却已是中国美发美容行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市
期刊
3月4日,福布斯发布2013全球富豪榜,62岁的王木清以14亿美元身家成为新一任湖北首富。相比富豪榜常客闫志、刘宝林、梁亮胜等湖北前任首富,王木清显得“很陌生”,互联网上甚至没有一张他的照片。不过,低调的王木清却有着剑指全国的野心。  早在2011年8月,王木清旗下正通汽车上演了一幕经典的“蛇吞象”收购:排名第20的正通,以55亿元收购了排名第9的中汽南方,国内汽车流通领域第一大并购案由此诞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