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有与本土的地域特色和风俗人情相结合的为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形式。远在古希腊,民间歌手和游吟诗人集体创演了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他们云游四方,在节日里、在庆典上、在王公贵族的宴会上说唱英雄们的传奇故事,寄托着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在古老的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的初创者苏多(宫廷歌手,王之使者)和摩揭陀(记录谱系的人)弹琴演唱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故事,故事套着故事,对话套着对话,盘根错节,引人入胜。还有产生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诙谐幽默的玛卡梅,由广为流传的长篇叙事诗《昆昌昆平》发展而来的泰国塞帕,非洲的民间艺人格里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记诵者,宗教民族仪式的巫师和歌者,等等,令我们目不暇接。对此,我们曾做过一些蜻蜓点水般的推介工作,之所以未深入,是因为语言的鸿沟、资料的匮乏,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差异。我们把视线拉近些,在研究中国说唱艺术的基础上,试图对我们的周边,确切说是东北亚文化圈的说唱艺术做一些历史的考证、实地的考察和较为深入地探讨。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的重要地区之一,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等。自古以来,东北亚国家比邻相守,彼此互通往来、学习借鉴,共同缔造了东北亚文化圈的灿烂文明。当今社会,学界对这些国家的文学、书法、戏剧、绘画等艺术的比较研究颇有建树,但是对于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的说唱研究却微乎其微。《东北亚说唱艺术散论》将中国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艺术分成说的、唱的、有说有唱的、似说似唱的、边舞边唱的艺术做了要言不烦的论述,并重点阐述了日本的落语、漫才、漫谈、讲谈、曲唱与韩国的盘索里、漫谈、才谈,涉及它们的历史起源、表演特色、传承方式、代表人物及作品赏析等多个方面,力图做到精炼生动。可以说本书开辟出了东北亚说唱艺术研究的一块处女地。
  纵观中日韩说唱艺术,日韩两国都没有指代一种艺术门类的“曲艺”概念(事实上中国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对说唱艺术也没有具体称谓,它们被囊括在“百戏”“说书的”“唱曲的”“什样杂耍”中,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艺成为说唱艺术的总称,约定俗成沿用至今)。在日本归于传统艺能中,韩国则被放在国乐或者传统唱剧、喜剧中。我们按照中国对于曲艺的定义、特征、构成因素、表现形式,将日韩具有显著说唱艺术特征的传统艺术分离出来,并尽量避免与戏剧(如日本狂言、歌舞伎、文乐,韩国盘索里唱剧皆属于戏剧范畴)相混淆。由此三国说唱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皆为文学、音乐、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以“叙述者”身份用“说”“唱”等手段向观众叙述故事,并且作品拥有代言部分,说书人与角色转换即“跳进跳出”的表现形式增强叙述故事的效果,语言通俗易懂、地方特色浓郁。在做了一定的对比研究后,概括出中日韩说唱艺术三個方面的特点。
  一是成熟的说唱艺术品种皆形成于繁荣的市井生活中。中国的说唱艺术可谓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滑稽表演、优孟讽谏、俳优说唱,到了唐代,市井传奇和佛教俗讲的出现,促进了说话技艺的兴盛。及至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职业作家、职业艺人和专门表演场所的出现,更是使各种世俗说唱艺术如:诸宫调、合生、商谜、说浑话、像生、陶真、杂曲小调等成为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共同喜爱的娱乐消遣形式。明清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词话、弹词、鼓词等兴起,民国至今,遍及各地区、各民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诸如相声、评书、快板、山东快书、大鼓、弹词等曲艺形式接地气、有底气、显生气,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在日本,江户时代是落语的空前繁荣期。在德川幕府统治下,大阪、江户等新兴商业城市相继出现,为了维持社会安定,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阶层体系确立,武士阶层处于最高位,然后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商人、手工业者是城市中异常活跃的町人阶层,他们在追求金钱财富和感官享受的同时,力求精神上的满足。于是这些拥有财富且控制物资流通的町人逐渐成为掌握文化话语权的重要力量。以落语为代表的庶民艺术产生于他们当中。落语家绘声绘色描摹市井百态,表现町人喜怒哀乐,长屋、汤屋、游艺场等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场所成为典型环境,表演充满生活气息和俗趣。在落语段子里,市商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个人生活礼仪习俗、节日习俗无所不包,堪称研究江户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日本的浪曲也被称为“町人艺能”,以世俗性的作品为主,即使是反映大家族利益纷争、战争、社会事件等重大题材,唱词与对白也多质朴,反映新兴资产阶级与町人的文化品位和喜好,宣扬他们的道德观念。
  韩国盘索里诞生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当时涌现出了大量反映城市庶民生活的民间故事传说,为了满足大众文化生活需要,盘索里应运而生,它以处在底层阶级的市民形象为主,充分表现市民生活和思想。尤其是到了朝鲜王朝末期,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发生重大的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萌芽,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谋生,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动摇,带动平民艺术盘索里的发展。漫谈和才谈的两大代表人物申不出和朴春载皆生活在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时代。那时西方文化潮水般涌入,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织碰撞,民众思想意识觉醒。两位巨匠的作品充满市井气息,他们用说唱传达市民的悲欢,揭示时事的艰辛和人世的虚伪狡诈,为时代变迁中的市民带来大众艺术享受。
  二是东北亚说唱艺术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日韩文化是相通的。在古代东北亚三国发展过程中,中国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全面深刻吸引着日朝,由于它们普遍接受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汉文化圈。中国的曲艺,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中无不包含儒家惩恶扬善、扶危济困、忠孝仁义等内容,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教化观念、道德理念。日本落语的不少段子和中国渊源甚深。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日双方有一些零星的文化交流,至隋唐时期,兴起了中日交流的盛况,随着遣隋使、遣唐使以及留学生、学问僧的来华,汉文佛经经典与经史子集开始大量输入日本,这些汉籍中也有笑话集。宋元明时期,来华的学问僧继续抄录汉籍回国,另外还有来华的商人和去日本的华人都会携带汉籍。至清代,从事中日贸易的中国商船,陆续将大量汉籍载入日本,其中不少是笑话集、通俗小说。日本十八世纪中叶以来大量编撰和文笑话,这些笑话除了取材于日本民间流传或者书面文献中保存的笑话外,还有许多来源于中国古代笑话《笑府》《笑林广记》等。它们是落语的重要素材。如《笑府·馒头》与落语《馒头可怕》,《笑府·看镜》与落语《松山镜》,《笑府·好饮》和落语《梦中酒》,《笑府·解僧卒》与落语《剃刀》等就能看出很强的关联性。在江户时代,为了巩固幕府统治,社会价值取向是中国的朱子理学,朱子理学最终还上升成为了官学。落语《亲子别》《文七元结》《怪谈牡丹灯笼》,讲谈《三人各损一两》等作品都可看出中国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进入4世纪末期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儒家思想已在朝鲜广泛传播,汉唐经学、朱子理学受到官方的推崇和支持,儒家的“事君以孝、事亲以孝、交友以信”成為基本道德规范,由此韩国文化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浸染。如今保留下来的五个传统盘索里曲目中除大量引用了中国的成语、典故、诗句之外,主题都是与儒家伦理道德相一致的,如《春香传》强调贞烈节义,《沈清传》推崇孝道,《兴夫传》标榜悌,“忍为高”“和为贵”,以达到儒家教化、劝诫百姓之目的。韩国海外公报馆编印的《大韩民国》一书中这样说:“儒教伦理规范,根深蒂固地深入韩国人的灵魂,使韩国人比中国人更笃信儒教。”
  三是日韩在吸收融合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显示出了植根于本民族特定文化条件下的独特气质。日本历史学家藤家礼之助在《日中交流二千年》一书中写道:“我国的文化在接受中国文化的时候,却往往使接受的对象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接受方式,好似表示了我国文化的特质,这也是令人很感兴趣的。”的确,日本的说唱艺术在思想观念、审美趣味、表现方式方面独具特色,呈现极致的美与悲。比如中国的伦理道德讲忠孝,但两字又归于仁,孟子认为:“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所以忠孝不是绝对的,需要以仁来衡量。而忠孝观念在日本却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落语《忠臣藏》中,武士们为忠于主人而舍命复仇,又为忠于幕府而自判身亡。这在中国思想意识中是不多见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替天行道,大快人心才是常理。再比如日本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幽玄、恬静之美,以净琉璃为例,它所使用的伴奏乐器三弦音色悠扬感伤,唱腔旋律线条多平缓进行,少有大的起伏,故事哀婉,正符合追求及时行乐的民众的审美需求,迥异于中国曲艺含蓄、中和之美。
  韩国的艺术同样有其本色。申不出曾说:“为了创造自己的东西而去学习别人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事情。”“恰当地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可以使自己的文化领域变得更宽广。但是要进行文化创新决不能一味地模仿和追随,应该更加往前迈一步,倘若不加批判地模仿外来的文化艺术,最终会使民众在消化不良症中呻吟,这是极大的罪责。”那么它的说唱艺术又具有何种特征呢?朝鲜民族是饱受苦难的民族,广大民众无力反抗强大外部势力,对内又受到以两班贵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因此在他们的说唱艺术中流露着自叹与遗恨,如盘索里名唱们大多嗓音苍凉,演唱时情绪高昂,营造紧张、悲怆的氛围。为了寻求一种情感上的解脱和慰藉,朝鲜原始的宗教——巫俗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人们通过巫祭,比如祈福祭、驱病祭、死灵祭等祈求神佑现世平安。在盘索里《沈清传》,才谈《狗心语》《张大将打令》等作品中随处可见巫歌、假面戏成分。朝鲜民族又是爱好歌舞的民族,注重直觉体验,他们的艺术情感表达往往通过载歌载舞展现,由此说唱艺术中包含有大量的民间歌辞、杂歌及歌谣。当然朝鲜民众又是坚韧不屈的。盘索里《春香传》生动反映了民族生活的广阔画面,也刻画了鲜明的民族性格,表现在春香、李梦龙、月梅等众多人物身上,尤其是春香体现着朝鲜劳动妇女传统的民族性格,对爱情的纯洁坚贞,在逆境中不屈的坚强品格。
  不同的文化形成于不同的环境之中,但文化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开放、扩大交流,才能发展创新,真正保持其独立性和适应性。中日韩说唱艺术的发展也只有经由交流传播才能不断补充提升,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娱乐方式多元化,我们的传统艺术都遭遇了一定的困境,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相信东北亚人民所喜爱的说唱艺术和文化交流,必将随着历史的进程,与时代同步发展。
  (责任编辑/马瑜)
其他文献
7月9日,《曲艺》杂志编辑部原主任、副編审张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101岁。  张震,1919年11月出生,江苏常熟人,1940年3月在苏南抗战游击区参加革命,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至1946年在新四军第七师服役,又先后在山东、上海、贵州、内蒙等地工作,1978年12月从民族出版社调入中国曲协,曾任《曲艺》杂志编辑部主任,1983年2月离休。  张震同志热爱中国共产
期刊
6月29日至7月3日,全国青年曲艺工作者联盟专业素养提升班在昆山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青年曲艺工作者参加。全国青年曲艺工作者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全国青年曲艺工作者聯盟专业素养提升班新作品交流观摩暨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小分队“送欢笑”走进千灯镇专场演出、全国青年曲艺工作者联盟专业素养提升班学员交流演出暨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走进昆山专场演出等也于同期陆续展开。(曲讯)
期刊
古老的曲艺艺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经历千百年的沉淀和洗礼,始终活跃在市井田间,作为最亲民、乐民的一种表演形式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其相应属性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新曲艺组织和新曲艺群体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时期里衍生出的文艺新军。  一、辽宁新曲艺群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曲艺组织如雨后春笋般
期刊
6月28日至30日,中國曲协理论委员会2019年度学术研讨会在张家港召开。与会人员肯定了近年来张家港市在曲艺理论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并在梳理传统的基础上,就曲艺理论如何在新时代取得新发展成果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曲讯)
期刊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军事题材或者含有军事因子的文艺作品出现。这些作品一方面与其他题材的文艺作品一道,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一些粗制滥造的甚至“脑洞大开”的军事偶像文艺作品、军事爱情文艺作品在消减军事文艺作品原应有的现实性与严谨性同时,也在冲消该种作品原应有的,对受众正面、深刻、积极的教育功能。譬如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在实现人物偶像化、台词弱智化、敌人脑残化、战争武侠
期刊
甲 最近我,心烦闷。  有件事情气不顺。  乙 (白)怎么了?  甲 现在我都没想通,  为啥让我搞卫生?  乙 诶!工作都要有人干,  不分高低与贵贱。  甲 有人干,说得对,  可我干……  乙 (白)怎么啦?  甲 是大材小用太浪费!  乙 呵!厚脸皮,太自负。  你没羞没臊没尺度。  甲 您讲话,有道理,  就应该……  乙 怎么样?  甲 把这种好事让给你!  乙 咳!  甲 有些事儿
期刊
【曲头】  六朝古都北京城,  “燕京八景”中外驰名。  卢沟桥,横跨在永定河上,  如巨龙腾空。  南来北往行人涌,  桥面上,阵阵“嘚嘚”的马蹄声;  忽闻鸡鸣茅店月,  客旅人儿破晓登程。  【太平年】  翻看史册,溯源寻踪,  大金国明昌三年卢沟桥建成。  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轰动,  倒是《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分明。  外国人的游记,又传回北京,  经过出口转内销效果大不同。  且不说文人墨
期刊
南音与中原古乐有血缘关系,清商乐和南音均特别强调商音。南音定音法自古遵从以“正工”为标准音的原则,南音工乂谱采用固定唱名法,用固定的谱字记录南音的音高。“工”音常常作为管门的调式主音,并出现于乐段或乐句的结音上。在“工”音固定不变,而且为南音各调正音的情况下,换音转调是基本手法。  泉州南音作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保存着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定弦法。“正工”(d?)作为南音的标准音,南音四管乐
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團结引导广大曲艺工作者深入百姓生活、服务基层群众,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宁夏同心县慰问演出于6月23日晚在同心县文化广场举行。演出当天,艺术家们还在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曲讯)
期刊
7月21日至23日,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来自内蒙古、天津、辽宁、吉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西藏、宁夏、青海、新疆12个省区市的230多名少数民族曲艺工作者,为青城观众奉献3台、31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优秀节目。本屆展演旨在加强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融和曲艺艺术的交流互鉴,推动少数民族曲艺事业繁荣发展。7月19日至23日,第四期边疆民族地区(内蒙古)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