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路片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最初以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精神反叛为主,影片中充斥着暴力、毒品等元素。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想内核,中国的公路影片虽然借鉴国外公路影片,但也根据本土文化和观众欣赏水平做出了一些改变。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西方公路电影在美学特征上呈现出许多不同之处,也反映出了中西方在艺术文化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公路电影;中西方文化;美学特点;文化差别
一、公路片的诞生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在精神领域,一大批知识分子和精英产生了巨大精神危机和躁动不安的情绪,青年一代反叛心理也日渐增长。
60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自身商业影片制作开始衰退,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也引起了美国新一代电影青年导演的反思。动荡的社会与政治危机使这些新的青年导演具有了强烈的反叛精神,与经典好莱坞“梦幻”功能相比,美国好莱坞新一代电影导演开始找寻美国本土电影的现实切入点,追求更多元的电影意义,公路电影应运而生。
新出现的公路电影依旧遵循好莱坞经典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类型片的制作在40年代的美国好莱坞一直占据强势统治地位。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 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2005年,第65页],其本质是一种把艺术当做商业产品来制作的标准规范,但几种类型元素之间也可以相互杂糅,呈现出多元化。
公路电影在20世纪60年开始大量出现,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公路电影是由丹尼斯·霍珀拍摄的电影《逍遥骑士》。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摩托车骑手在美国公路上游荡时他们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这段时间中的经历和遭遇。《逍遥骑士》之后,美国公路电影开创了以反叛精神为主的影片文化内核。而此时的欧洲,由维姆文德斯创立的公路电影,通常以公路作为影片的空间背景来表现人物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追寻,通过描写主人公漫無目的的旅行,来刻画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焦虑和孤独。
与之相比,我国的公路电影则发展较晚,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让更多的城市拥有公路电影拍摄的先天条件—公路这一重要元素,同时汽车的普及,私家车的迅速增多使城市交通日渐拥堵,人们开始在节假日中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在旅途中找寻精神慰藉,追寻精神层面的自我满足。
第六代导演与生俱来的“私语感”让他们开始寻找可以表达精神困境的电影类型,因此,兼备娱乐与艺术性的公路电影应运而生。在我国,被电影界所公认的第一部公路电影是施润玖导演的影片《走到底》,讲述了跑长途的货车司机和搭车的女乘客一起经过四天三夜的相处从而改变彼此命运和生活的故事。由此开始,公路电影开始正视进入大众视野。
二、西方公路电影的美学特征
1.对家庭的“反叛”
“墨镜”、“餐馆”“追杀”、“逃亡”、“快感”是美国公路电影中的常见元素,大部分影片展现了新一代的美国青年们对于生活的迷茫和反叛。例如电影 《逍遥骑士》,充斥着头发、毒药的实验以及暴力的恶魔一样的镜头和画面。同时犯罪题材的公路电影也纷纷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例如影片《午夜狂奔》讲述了杰克·沃什在一桩毒品案件中遭到黑社会头目栽赃陷害失业后做赏金猎人的故事。在诞生初期,美国公路电影几乎都体现出反叛和对抗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核。
2.“黑色幽默”的运用
黑色幽默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表现出一种荒诞、病态的的风格。电影中,导演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夸张的手法将影片中恐怖、暴力、血腥等元素与滑稽结合,使观众在对影片中现实感到无奈的同时,仍然可以笑出声来,从而缓解观众对于故事情节的焦虑和压抑感。
影片《午夜狂奔》[ 管乘凤:《浅析中美公路电影的文化差异——以《午夜狂奔》和《人再囧途之泰囧》为例》,《考试周刊》,2015年第75期]中主角杰克成为一名赏金猎人后,薪资微薄,生活穷困潦倒,难以度日,但当九年未曾谋面的前妻向他伸手借钱时,他还是心甘情愿的伸出了援手。影片通过镜头和故事情节来塑造了主人公身上与生俱来的悲剧和潦倒感,但又不乏搭建喜剧桥段,以喜剧结尾。
在运用黑色幽默的这类公路影片中,重点并不是单纯的凸显喜剧色彩,但恰恰也因为影片添加了符合故事情节发展但又与喜剧情节相对立的悲剧,才能在这种二元对立中,让观众更能清晰的看到影片本质,令影片不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上,同时更引人深思。
3.暴力美学的体现
暴力美学同样起源于美国电影,导演将电影中暴力与血腥的镜头和场景转变成更具形式快感的画面,通过特定的风格化处理,将暴力行为渗透到特定的故事情节当中。[ 夏小童:《浅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吴宇森电影为例》,《新闻知识》,2014年第1期]导演将人物之间的暴力行为融合到复仇、伸张正义等幽默情节中,来引发观众心中的对暴力场面的独立审美意识。美国公路电影在60年代就是有关反叛与逃亡的主题内核,因此出现枪战和暴力镜头的更是无可避免,例如影片《雌雄大盗》在影片结尾,也可以堪称是暴力美学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我国公路电影的美学特征
1.归于社会传统
与西方文化中追求自由独立个人主义相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以家为本体的家庭传统观念,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害怕分离和远徙漂泊,小家和国家的观念在他们思想中根深蒂固。中国文学和影视剧当中的漂泊大多是一种被迫的无奈选择。在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思想,中国公路电影中不同于西方公路电影的自由、反叛、与社会决裂,更多的是对于传统社会和家庭的回归。例如近几年票房大卖的《人在囧途》系列,第一部影片以春运为背景,讲述了玩具公司的集团老总李成功在回家过年的旅程中碰巧遇见了讨债的挤奶工牛耿,他们结伴上路前往长沙的喜剧故事。在这部影片的结尾,剧中的主人公李成功并没有选择年轻貌美的小三,而是最终选择了回归家庭,回归妻女的怀抱。同样,《人在囧途2-泰囧》中,主人公徐朗逐渐意识到自己研究的产品有毒,并意识到家对于自己来说的重要意义后,最终选择放弃,这样的电影主题也是完全是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2.类型元素杂糅
中国的类型电影与国外其他类型电影相比,我国的类型电影呈现出多样化和杂糅化趋势,公路电影也与其他电影类型元素杂糅,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公路与喜剧结合,公路与惊悚结合、公路与爱情结合。从文化角度,又可称之为治愈式旅行片。近几年,票房和影片均收获较好口碑的公路喜剧片,如《人在囧途》系列、《心花路放》、《横冲直撞好莱坞》、《港囧》等。其中《心花路放》更是打着“艳遇”旗号,结合了爱情、喜剧等类型元素,同时设置两个性格、行为差异较大的人,以平行蒙太奇手法,采取了两个不空的时空交叉叙事。
四、结语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汲取了各艺术门类的美学特征,同时也是各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产物。公路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也表现出了各个国家的文化特征,西方的公路电影注重精神的反叛、自由的追求,这是西方文化中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反映,与之相反,中国的公路电影则更加注重疏离之后对传统家庭和社会的回归,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等文化思想密切相关。在影片表达上,不同于西方公路电影中的暴力、枪战,中国的公路电影选择了更加平和的方式来解决影片主人公之间的精神困顿。
关键词:公路电影;中西方文化;美学特点;文化差别
一、公路片的诞生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在精神领域,一大批知识分子和精英产生了巨大精神危机和躁动不安的情绪,青年一代反叛心理也日渐增长。
60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自身商业影片制作开始衰退,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也引起了美国新一代电影青年导演的反思。动荡的社会与政治危机使这些新的青年导演具有了强烈的反叛精神,与经典好莱坞“梦幻”功能相比,美国好莱坞新一代电影导演开始找寻美国本土电影的现实切入点,追求更多元的电影意义,公路电影应运而生。
新出现的公路电影依旧遵循好莱坞经典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类型片的制作在40年代的美国好莱坞一直占据强势统治地位。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 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2005年,第65页],其本质是一种把艺术当做商业产品来制作的标准规范,但几种类型元素之间也可以相互杂糅,呈现出多元化。
公路电影在20世纪60年开始大量出现,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公路电影是由丹尼斯·霍珀拍摄的电影《逍遥骑士》。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摩托车骑手在美国公路上游荡时他们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这段时间中的经历和遭遇。《逍遥骑士》之后,美国公路电影开创了以反叛精神为主的影片文化内核。而此时的欧洲,由维姆文德斯创立的公路电影,通常以公路作为影片的空间背景来表现人物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追寻,通过描写主人公漫無目的的旅行,来刻画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焦虑和孤独。
与之相比,我国的公路电影则发展较晚,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让更多的城市拥有公路电影拍摄的先天条件—公路这一重要元素,同时汽车的普及,私家车的迅速增多使城市交通日渐拥堵,人们开始在节假日中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在旅途中找寻精神慰藉,追寻精神层面的自我满足。
第六代导演与生俱来的“私语感”让他们开始寻找可以表达精神困境的电影类型,因此,兼备娱乐与艺术性的公路电影应运而生。在我国,被电影界所公认的第一部公路电影是施润玖导演的影片《走到底》,讲述了跑长途的货车司机和搭车的女乘客一起经过四天三夜的相处从而改变彼此命运和生活的故事。由此开始,公路电影开始正视进入大众视野。
二、西方公路电影的美学特征
1.对家庭的“反叛”
“墨镜”、“餐馆”“追杀”、“逃亡”、“快感”是美国公路电影中的常见元素,大部分影片展现了新一代的美国青年们对于生活的迷茫和反叛。例如电影 《逍遥骑士》,充斥着头发、毒药的实验以及暴力的恶魔一样的镜头和画面。同时犯罪题材的公路电影也纷纷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例如影片《午夜狂奔》讲述了杰克·沃什在一桩毒品案件中遭到黑社会头目栽赃陷害失业后做赏金猎人的故事。在诞生初期,美国公路电影几乎都体现出反叛和对抗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核。
2.“黑色幽默”的运用
黑色幽默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表现出一种荒诞、病态的的风格。电影中,导演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夸张的手法将影片中恐怖、暴力、血腥等元素与滑稽结合,使观众在对影片中现实感到无奈的同时,仍然可以笑出声来,从而缓解观众对于故事情节的焦虑和压抑感。
影片《午夜狂奔》[ 管乘凤:《浅析中美公路电影的文化差异——以《午夜狂奔》和《人再囧途之泰囧》为例》,《考试周刊》,2015年第75期]中主角杰克成为一名赏金猎人后,薪资微薄,生活穷困潦倒,难以度日,但当九年未曾谋面的前妻向他伸手借钱时,他还是心甘情愿的伸出了援手。影片通过镜头和故事情节来塑造了主人公身上与生俱来的悲剧和潦倒感,但又不乏搭建喜剧桥段,以喜剧结尾。
在运用黑色幽默的这类公路影片中,重点并不是单纯的凸显喜剧色彩,但恰恰也因为影片添加了符合故事情节发展但又与喜剧情节相对立的悲剧,才能在这种二元对立中,让观众更能清晰的看到影片本质,令影片不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上,同时更引人深思。
3.暴力美学的体现
暴力美学同样起源于美国电影,导演将电影中暴力与血腥的镜头和场景转变成更具形式快感的画面,通过特定的风格化处理,将暴力行为渗透到特定的故事情节当中。[ 夏小童:《浅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吴宇森电影为例》,《新闻知识》,2014年第1期]导演将人物之间的暴力行为融合到复仇、伸张正义等幽默情节中,来引发观众心中的对暴力场面的独立审美意识。美国公路电影在60年代就是有关反叛与逃亡的主题内核,因此出现枪战和暴力镜头的更是无可避免,例如影片《雌雄大盗》在影片结尾,也可以堪称是暴力美学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我国公路电影的美学特征
1.归于社会传统
与西方文化中追求自由独立个人主义相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以家为本体的家庭传统观念,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害怕分离和远徙漂泊,小家和国家的观念在他们思想中根深蒂固。中国文学和影视剧当中的漂泊大多是一种被迫的无奈选择。在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思想,中国公路电影中不同于西方公路电影的自由、反叛、与社会决裂,更多的是对于传统社会和家庭的回归。例如近几年票房大卖的《人在囧途》系列,第一部影片以春运为背景,讲述了玩具公司的集团老总李成功在回家过年的旅程中碰巧遇见了讨债的挤奶工牛耿,他们结伴上路前往长沙的喜剧故事。在这部影片的结尾,剧中的主人公李成功并没有选择年轻貌美的小三,而是最终选择了回归家庭,回归妻女的怀抱。同样,《人在囧途2-泰囧》中,主人公徐朗逐渐意识到自己研究的产品有毒,并意识到家对于自己来说的重要意义后,最终选择放弃,这样的电影主题也是完全是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2.类型元素杂糅
中国的类型电影与国外其他类型电影相比,我国的类型电影呈现出多样化和杂糅化趋势,公路电影也与其他电影类型元素杂糅,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公路与喜剧结合,公路与惊悚结合、公路与爱情结合。从文化角度,又可称之为治愈式旅行片。近几年,票房和影片均收获较好口碑的公路喜剧片,如《人在囧途》系列、《心花路放》、《横冲直撞好莱坞》、《港囧》等。其中《心花路放》更是打着“艳遇”旗号,结合了爱情、喜剧等类型元素,同时设置两个性格、行为差异较大的人,以平行蒙太奇手法,采取了两个不空的时空交叉叙事。
四、结语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汲取了各艺术门类的美学特征,同时也是各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产物。公路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也表现出了各个国家的文化特征,西方的公路电影注重精神的反叛、自由的追求,这是西方文化中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反映,与之相反,中国的公路电影则更加注重疏离之后对传统家庭和社会的回归,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等文化思想密切相关。在影片表达上,不同于西方公路电影中的暴力、枪战,中国的公路电影选择了更加平和的方式来解决影片主人公之间的精神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