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一说起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我总是在想:“有什么好难的,不就是100以内数的认识、比较、加减、一些简单图形的认识、分类等内容吗?说不定学生早在入学前就学会了。”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到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时,我才感觉到,要上好它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年级的小学生学好数学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人和事总是充满了好奇。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和学生建立起友好关系,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喜欢他们的数学老师,就能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觉学习数学的欲望自然就增强。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我首先更新教育观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对待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其次,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经常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说得真棒、你真聪明、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想”等这些鼓励、期盼的语言。另外,教师良好的情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使其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每上一堂课,我都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吸引每一双天真的眼睛。
二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画面、故事中学习数学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那仿佛就是一本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书,最吸引学生的就是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了。再细看,每一个学习内容、每一道习题,都可以用一个童话故事把它们编出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满脑都是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大部分人对这些动物有亲切感,并对它们产生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很爱听大人们跟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运用看图说故事的方式给学生上数学课,让他们个个都能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加法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找3名学生往前站,再请出2名学生,让学生观察一共有几人?怎么知道的?”这样引出加法,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接着又找2名学生摇绳,一人跳绳,让学生想一想:“有几个学生在玩跳绳,怎样列式?(2+1=3)再让学生说说2、1、3分别表示什么?”这一设计使学生加深了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这样分两步将加法的含义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游戏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删、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巩固课时,在班上设计出一个模拟购物情景,让学生在采购中学会认识价格,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甚至学会怎样识别假币,从而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利用直观教学、操作学具学习数学
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而“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操作”活动正好符合孩子好动的特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能提高理解能力。因此,再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时,我让学生带来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物体,通过分类,找出共同点及不同点,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特征了。
六、注重实践,培养生活实践能力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许多一年级的孩子在入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近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也至关重要。如,在上完《买文具》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到商店进行一次买文具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
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学生经过自主探索,自得其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同时又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表达和倾听的机会,并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才能实现新大纲的要求。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人和事总是充满了好奇。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和学生建立起友好关系,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喜欢他们的数学老师,就能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觉学习数学的欲望自然就增强。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我首先更新教育观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对待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其次,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经常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说得真棒、你真聪明、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想”等这些鼓励、期盼的语言。另外,教师良好的情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使其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每上一堂课,我都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吸引每一双天真的眼睛。
二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画面、故事中学习数学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那仿佛就是一本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书,最吸引学生的就是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了。再细看,每一个学习内容、每一道习题,都可以用一个童话故事把它们编出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满脑都是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大部分人对这些动物有亲切感,并对它们产生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很爱听大人们跟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运用看图说故事的方式给学生上数学课,让他们个个都能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加法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找3名学生往前站,再请出2名学生,让学生观察一共有几人?怎么知道的?”这样引出加法,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接着又找2名学生摇绳,一人跳绳,让学生想一想:“有几个学生在玩跳绳,怎样列式?(2+1=3)再让学生说说2、1、3分别表示什么?”这一设计使学生加深了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这样分两步将加法的含义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游戏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删、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巩固课时,在班上设计出一个模拟购物情景,让学生在采购中学会认识价格,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甚至学会怎样识别假币,从而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利用直观教学、操作学具学习数学
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而“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操作”活动正好符合孩子好动的特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能提高理解能力。因此,再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时,我让学生带来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物体,通过分类,找出共同点及不同点,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特征了。
六、注重实践,培养生活实践能力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许多一年级的孩子在入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近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也至关重要。如,在上完《买文具》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到商店进行一次买文具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
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学生经过自主探索,自得其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同时又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表达和倾听的机会,并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才能实现新大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