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5
注意在学生的地理学习认识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能运用好注意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力,就等于为学生打开了智慧的大门。
一、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上课之后,学生注意力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于学习对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导人语的设计,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在一开始诱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开始学习《地壳的内部圈层》这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说:“现在的科学技术已能使人类乘坐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邀游太空,空间探测器已能飞出太阳系,可说是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半径为六千多千米的地球深处,至今依然是入地无门,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井也只有一万米深度。那么,人类究竟是靠什么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奥秘呢?”一番话既引出了地震波的内容,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提问是吸引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既要供学生有可能弄懂,但又要费一些思索,立即能找到答案或难以回答的问题都容易使注意力转移。例如,在提出热力环流的形式原因这一问题时,可以这样设计:“空气为什么会产生垂直运动?”“空气发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环环相扣,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层层分析,可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问题上,诱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注意力分散是学习的大敌,要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地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就课堂教学而言,由于学生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难以长时间保持不变,教师一味单调讲授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降低。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并且用不同方法交替进行,以及不断出现新内容,提出新问题,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注意的稳定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一个对象,而是指学习的总方向不变,学习的具体方式则可以变化。
例如教学《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时,我在讲授地球自转周期时采用投影手段,教学时一边将地球沿公转轨道移动,一边进行自转,直观演示出太阳日与恒星日长短差异的原理。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海口、上海、北京三地,哪一地自转线速度最快?”“位于南纬60度和北纬20度的两地,哪一地自转角速度更快些?”以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在全球的分布特点。最后,则运用地球仪和挂图,辅以手势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解、演示、提问等方式交替进行,教学手段不同,注意方式也不同,但都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地集中于地球自转这一内容上。
三、学生注意力的调控
学生在学习时,如果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注意,就会引起注意紧张,注意的范围则小,在这个范围内,能最清晰的反映学习对象,而且记忆牢固,使学习效率提高。但是这种高度紧张的注意,又会引起疲劳而使注意分散。故而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克服各种干扰,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有时却也要求降低注意的紧张性,避免疲劳的出现。
一般而言,当教师导人新课后的一段时间,是学生学习情绪最饱满,注意力最容易集中的时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起学生大强度的有意注意,来理解和掌握教材重点内容。当这种紧张的有意注意维持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有可能分散时,教师可适当穿插一些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内容进行调节。如在讲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这一内容后,我没有马上转入季风的讲授,而是先吟诵《黄土高坡》这首歌中“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这段为多数学生所熟悉的歌词,这种短暂的无意注意能调剂学生注意力的紧张度,但运用时要适度,不能为调节而调节,上例中我在插入《黄土高坡》歌词后,接着询问学生:歌词里的西北风和东南风是课文里说的什么风呢?从而导人季风内容,再次引超学生的注意紧张。
四、学生注意力的分配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既需要有对知识的理解,也需要有对知识的记忆。
如课堂教学上,一方面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逐步培养注意力分配的能力,在上课时做到边听边看、边听边记,“一心二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注意力予以引导,在需要学生听和看时,叮嘱提高声调,加强语气,或直接指明;在需要学生对板书或讲授内容作记录时,可放慢讲话速度或作适当停顿,以使学生能将较多的注意力集中于记录。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的注意能迅速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达到合理的分配效果。
参考文献:
[1]成蓉蓉.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J]. 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2:58-59.
[2]李明. 用智慧开启教学之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之我见[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153.
[3]李玉莲.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 中学时代,2014,04:111.
[4]段志峰.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新模式[J]. 才智,2014,12:145.
[5]史丽娜.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A].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4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4:2.
注意在学生的地理学习认识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能运用好注意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力,就等于为学生打开了智慧的大门。
一、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上课之后,学生注意力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于学习对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导人语的设计,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在一开始诱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开始学习《地壳的内部圈层》这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说:“现在的科学技术已能使人类乘坐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邀游太空,空间探测器已能飞出太阳系,可说是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半径为六千多千米的地球深处,至今依然是入地无门,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井也只有一万米深度。那么,人类究竟是靠什么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奥秘呢?”一番话既引出了地震波的内容,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提问是吸引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既要供学生有可能弄懂,但又要费一些思索,立即能找到答案或难以回答的问题都容易使注意力转移。例如,在提出热力环流的形式原因这一问题时,可以这样设计:“空气为什么会产生垂直运动?”“空气发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环环相扣,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层层分析,可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问题上,诱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注意力分散是学习的大敌,要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地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就课堂教学而言,由于学生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难以长时间保持不变,教师一味单调讲授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降低。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并且用不同方法交替进行,以及不断出现新内容,提出新问题,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注意的稳定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一个对象,而是指学习的总方向不变,学习的具体方式则可以变化。
例如教学《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时,我在讲授地球自转周期时采用投影手段,教学时一边将地球沿公转轨道移动,一边进行自转,直观演示出太阳日与恒星日长短差异的原理。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海口、上海、北京三地,哪一地自转线速度最快?”“位于南纬60度和北纬20度的两地,哪一地自转角速度更快些?”以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在全球的分布特点。最后,则运用地球仪和挂图,辅以手势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解、演示、提问等方式交替进行,教学手段不同,注意方式也不同,但都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地集中于地球自转这一内容上。
三、学生注意力的调控
学生在学习时,如果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注意,就会引起注意紧张,注意的范围则小,在这个范围内,能最清晰的反映学习对象,而且记忆牢固,使学习效率提高。但是这种高度紧张的注意,又会引起疲劳而使注意分散。故而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克服各种干扰,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有时却也要求降低注意的紧张性,避免疲劳的出现。
一般而言,当教师导人新课后的一段时间,是学生学习情绪最饱满,注意力最容易集中的时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起学生大强度的有意注意,来理解和掌握教材重点内容。当这种紧张的有意注意维持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有可能分散时,教师可适当穿插一些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内容进行调节。如在讲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这一内容后,我没有马上转入季风的讲授,而是先吟诵《黄土高坡》这首歌中“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这段为多数学生所熟悉的歌词,这种短暂的无意注意能调剂学生注意力的紧张度,但运用时要适度,不能为调节而调节,上例中我在插入《黄土高坡》歌词后,接着询问学生:歌词里的西北风和东南风是课文里说的什么风呢?从而导人季风内容,再次引超学生的注意紧张。
四、学生注意力的分配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既需要有对知识的理解,也需要有对知识的记忆。
如课堂教学上,一方面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逐步培养注意力分配的能力,在上课时做到边听边看、边听边记,“一心二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注意力予以引导,在需要学生听和看时,叮嘱提高声调,加强语气,或直接指明;在需要学生对板书或讲授内容作记录时,可放慢讲话速度或作适当停顿,以使学生能将较多的注意力集中于记录。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的注意能迅速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达到合理的分配效果。
参考文献:
[1]成蓉蓉.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J]. 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2:58-59.
[2]李明. 用智慧开启教学之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之我见[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153.
[3]李玉莲.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 中学时代,2014,04:111.
[4]段志峰.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新模式[J]. 才智,2014,12:145.
[5]史丽娜.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A].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4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