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以来,看着轰轰烈烈的课堂活动,笔者原是忧喜参半,但经过不断地尝试,现在笔者终于有了收获。下面是笔者在课堂活动中的一些感悟。
如在学习《我能行》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1.故事导入。由一个学生讲述故事,提问:故事里主人翁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呢?于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入课题。
2.行动体验。教师先说“我能行”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胆量,是一种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烈的竞争中大显神威。
3.然后学生体验。①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②画一幅擅长的画;③朗诵一篇文章,欣赏自己。教师接着导出了自信的概念。
这一节课中,活动十分丰富,师生一节课里都忙忙碌碌的,可是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哪里?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哪里?由活动而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在哪里?
于是半个学期过去了,我班学生的思想品德测试成绩可谓是惨不忍睹。笔者不得不怀疑这样轰轰烈烈的课堂了。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可以说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前课堂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活动,笔者思考了以下这些问题。
一、活动是全班一起动起来吗
一谈到活动,有些教师也许就会想到全班学生动起来,实际上这是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的一种误解,也是导致课堂活动乱、杂、吵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应该重视的是这些活动背后的意义。而且教师应该通过分析、探讨、引导,帮助学生领会到这些意义,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意义。
二、活动就是做游戏吗
在课堂活动的问题上,部分教师不仅对其活动形式存在着误解,对其活动目的也不明确。有的教师掌握了一些活动形式,或者学习了一些团体辅导的小游戏,就认为课堂活动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把活动和游戏混为一谈。
三、活动越多越好吗
新课改后,有些教师矫枉过正,生怕课堂出现冷场,出现教师独白,因此用不同种类的活动塞满课堂,好像这样就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就像笔者所上的《我能行》一样,适得其反,课堂变得匆匆忙忙,浮躁不安,学生不能充分体会课堂活动的内在意义。因此,课堂活动在乎“精”而不在多。
四、活动就是学生的事吗
在一些课堂活动中,我们看到学生在热情地参与,而教师却在旁观。有的教师守卫着自己的三尺讲台,面无表情地袖手旁观,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交流,忘记了要照顾其他学生,于是就出现了课堂失控的现象。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向教师请教时,教师不是进行点拨和指导,而是以“你们再好好讨论讨论”“等会儿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等语言搪塞过去,对问题缺乏有效的引导。此时教师应更多地运用经验和教学机智,制定规则,阐明要求,适当提醒,简要点拨,使课堂活动实现良性的互动。
课堂活动的形式层出不穷,笔者又开始对课堂活动组织的原则进行探讨。
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无论什么形式的活动,都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最终任务。只有教师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才不至于使活动违背或脱离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1.开火车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我能够独立地……”2.填写自立表现统计表,标注出各项自立行为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在全班交流。3.在表格里挑出1~2项,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自立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好处。4.扮演律师,模拟辩论“父母是否应该支付成年子女上大学的费用”,教师总结陈词。5.总结,“本节课我的收获”。
这堂课的活动虽多,但都是围绕“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进行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自立行为总结出自立的作用,再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得出个人对于自立应持的态度。显然本节课教学目标导向明显,教学效果非常好。
于是笔者几乎每节思想品德课都是这样参与在学生活动中,现在他们进步多了。
思想品德课堂的活动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有刻苦钻研、探索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实践、不断总结。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拥有更光明的前景。
如在学习《我能行》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1.故事导入。由一个学生讲述故事,提问:故事里主人翁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呢?于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入课题。
2.行动体验。教师先说“我能行”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胆量,是一种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烈的竞争中大显神威。
3.然后学生体验。①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②画一幅擅长的画;③朗诵一篇文章,欣赏自己。教师接着导出了自信的概念。
这一节课中,活动十分丰富,师生一节课里都忙忙碌碌的,可是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哪里?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哪里?由活动而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在哪里?
于是半个学期过去了,我班学生的思想品德测试成绩可谓是惨不忍睹。笔者不得不怀疑这样轰轰烈烈的课堂了。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可以说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前课堂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活动,笔者思考了以下这些问题。
一、活动是全班一起动起来吗
一谈到活动,有些教师也许就会想到全班学生动起来,实际上这是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的一种误解,也是导致课堂活动乱、杂、吵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应该重视的是这些活动背后的意义。而且教师应该通过分析、探讨、引导,帮助学生领会到这些意义,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意义。
二、活动就是做游戏吗
在课堂活动的问题上,部分教师不仅对其活动形式存在着误解,对其活动目的也不明确。有的教师掌握了一些活动形式,或者学习了一些团体辅导的小游戏,就认为课堂活动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把活动和游戏混为一谈。
三、活动越多越好吗
新课改后,有些教师矫枉过正,生怕课堂出现冷场,出现教师独白,因此用不同种类的活动塞满课堂,好像这样就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就像笔者所上的《我能行》一样,适得其反,课堂变得匆匆忙忙,浮躁不安,学生不能充分体会课堂活动的内在意义。因此,课堂活动在乎“精”而不在多。
四、活动就是学生的事吗
在一些课堂活动中,我们看到学生在热情地参与,而教师却在旁观。有的教师守卫着自己的三尺讲台,面无表情地袖手旁观,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交流,忘记了要照顾其他学生,于是就出现了课堂失控的现象。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向教师请教时,教师不是进行点拨和指导,而是以“你们再好好讨论讨论”“等会儿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等语言搪塞过去,对问题缺乏有效的引导。此时教师应更多地运用经验和教学机智,制定规则,阐明要求,适当提醒,简要点拨,使课堂活动实现良性的互动。
课堂活动的形式层出不穷,笔者又开始对课堂活动组织的原则进行探讨。
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无论什么形式的活动,都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最终任务。只有教师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才不至于使活动违背或脱离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1.开火车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我能够独立地……”2.填写自立表现统计表,标注出各项自立行为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在全班交流。3.在表格里挑出1~2项,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自立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好处。4.扮演律师,模拟辩论“父母是否应该支付成年子女上大学的费用”,教师总结陈词。5.总结,“本节课我的收获”。
这堂课的活动虽多,但都是围绕“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进行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自立行为总结出自立的作用,再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得出个人对于自立应持的态度。显然本节课教学目标导向明显,教学效果非常好。
于是笔者几乎每节思想品德课都是这样参与在学生活动中,现在他们进步多了。
思想品德课堂的活动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有刻苦钻研、探索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实践、不断总结。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拥有更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