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唐僧资格还老的严姓“取经人”

来源 :妇女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9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姓的来源也很有趣。
  
  第一,出自庄姓,再往上追溯的话,又出自芈姓,是战国时的楚庄王之后,属于王族。楚庄王的后代多以他的谥号“庄”为姓。本来大家姓庄姓得好好的,但到了东汉明帝的时候,皇帝偏偏叫刘庄,这下不能姓庄了,只好统统改成姓严。魏晋南北朝时候,一部分人又改回了姓庄,另一部分就没再改回来。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庄严并称于世、不得通婚的规矩,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家。
  第二,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上大夫叫嬴君疾,受封于蜀郡严道(今四川境内),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他的后代也就姓严了。这一支挺清楚。
  第三,远古时期有个国家叫严国,这个国家皇族的子孙姓严。严国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在今天的哪里?不知道,但确实是有这个国家的。
  第四,兄弟民族里的严姓。过去有一个民族叫丁零,丁零族里面有严姓。此外,满族、彝族、土族、锡伯族、朝鲜族里也都有严姓。
  严姓比较有意思的、值得一提的是什么呢?是这个姓的得姓始祖。我们知道,每个姓名义上都得有个得姓始祖,即第一个有这个姓的人。严姓的得姓始祖是谁呢?严忌。这个人是西汉时期名扬四海的大学者、大辞赋家,大家都叫他严夫子。严忌一生一共写了24篇赋,非常有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一篇,叫《哀时命》,对于时命感到很悲哀。这篇赋是他写来纪念屈原的,他认为屈原生不逢时。我为什么说严忌很有意思呢?因为这个严忌本来叫庄忌,是死了以后才叫严忌的。严姓是从庄姓改过来的,庄严一家。现在的严姓特别是汉族里边的严姓,大都是由庄姓改过来的。
  东汉的时候,严姓主要是在山东、湖北、安徽、浙江等地,四川、云南、贵州也有一些。严姓往南走的时间很早,因为他有一支本就是南方楚国楚庄王的后裔。到了魏晋,北方的严姓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其中山西和甘肃的严姓最为兴旺。严姓有三大郡望,分别是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随着后世的战乱,严姓开始南迁,中原严姓逐渐沉寂,慢慢地都迁走了,原来在北方有名的严姓慢慢地没了,南方的严姓却日渐兴旺,名人辈出。到了宋朝,号称“三严”的严仁、严羽、严参都是福建人。明清的时候,严姓大多居住在安徽、浙江、江苏、福建、云南、广东等地。
  还有一些小的比较明显的严姓居住区,这种情况的形成源于明代山西大槐树移民。我问过很多人:老家哪儿的?山西。山西哪儿的?洪洞。洪洞哪儿的?大槐树。怎么一个大槐树,有那么多人出来?因为当时到处都是战乱,唯独山西无战乱。这主要是由于山西自然灾害相对少,没有洪水等天灾;而且山地多,地形地貌复杂,即使有战乱也不大容易波及此地,所以山西的人口特别多,成为中国文化保留得非常完整的地区。到明朝初年时,由于战乱,有的地方人口都已经被杀光了,无法满足生产需要,所以明朝政府就把山西人集中起来,开始有组织地移民。
  出发地是哪儿?大槐树,所以这次移民就叫大槐树移民。这就好比咱们今天抗震救灾,得有个集合地。山西移民就集合在一棵大槐树下。那棵树很大,今天我们到山西洪洞还能见到这棵树,上面系的全是各种色彩的布条。那些回来祭祖的人,大多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从哪儿到大槐树的,只知道是从大槐树开始往南方走的。
  如果我考一下大家,汉族人当中,第一个出家的是谁呢?估计不大有人知道。他就是严佛调。严佛调(约117—197)是文献上明确记载的中国汉族最早的出家人,祖籍在今天安徽凤阳和江苏盱眙一带。虽说凤阳地属安徽,其实离南京很近,所以后来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才定都南京。盱眙在今天以小龙虾著名,在当年也是个文化重镇。严佛调非常聪明,少年时代敏而好学。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严佛调与安息国的优婆塞(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居士”)都尉安玄一起翻译出了《法镜经》两卷、《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
  安玄是个外国人,他把佛经念出来,严佛调在旁边记下来。这样做有两种可能:第一,严佛调懂梵文或者外国文字;第二,这个外国居士安玄懂一点中文,但是中文不太好。比如,安玄可能会说:“我吃饭的要。”严佛调就记下来:“我要吃饭。”严佛调是最早跟外国人合作翻译佛经的人,后来,他写了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沙弥十慧章句》,这是早期佛教史上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严姓在今天也排进了前100位,位列第94位,人口大概220万,约占全国人口0.18%,也是一个大姓。
  编辑/天喵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生习作“无米下锅”、“言之无物”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究其根源,是学生缺乏习作素材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乃习作之本。提出生活积累,让学生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万象、自然神韵中获取习作素材;阅读积累,引导学生用“积累本”、“摘录本”、“思维本”积累习作素材的策略,以提升学生作文能力。  [关键
[摘 要]略读课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针对现状,探索以“学”为基点的略读课文教学方向,从“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略’”和“关注略读课文教学的‘丰’”两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期待引发同行的共同思考。  [关键词]略读课文;以学为基点
普货天竺葵一般没有名字,凡有名字的小天,都属优秀品种。    家庭、办公室、教室养花,天竺葵最合适不过,耐旱、耐寒、不常生虫,好打理,除了怕夏季高温,其他季节只要有光照,就会不计较条件地努力开花,实在是花中的开花劳模。  同样是浇水剪枝,何不选妖娆品种来养?    本期的这些小天,每有开花我们就悉心拍照纪录,最倾情的要数最后这棵雪景中的棒棒糖,以为花期赶不上了,待到发稿前忽然在哈尔滨第一场雪中全朵
[摘 要]游考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全新的考试模式,已经从实验阶段走向推广阶段,对小学生尤其第一学段学生的全方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游考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游考的内容确定、组织形式、道具和场地、目标设置、评价形式等几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虑,使游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考活动中真正放飞自己,感受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游考;第一学段;内容确定;目标
[摘 要]统编教材阅读策略单元中的助学系统,给课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方法支架。教师要充分借助这一支架,根据阅读提示、课文批注、学习伙伴、课后链接等搭建起课堂教学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引领和方法指导,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感知—学习—实践”的能力形成过程。  [关键词]助学系统;教学支架;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大花吸睛,小花更有夺目时。  本期由老编从寸段小苗养起的两种小朵花抚慰秋愁:小木槿、百可花。  这两种小朵花都属开花劳模,南方光照长的地方,伺候好了开花可以开到几乎不见绿叶;百可花·仙境,垂吊阳台,紫蓝色、白色小瀑布将比大花拉风。  老编这种懒人,对二花常有怠慢,导致开花少,但零落的小朵竟也别有诗意,题图区区三朵摆在机箱上居然连连遭到表扬,可见花少亦佳。  小木槿需常剪枝,这束剪下的废枝,居然在水
[摘 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习作教学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在“写信”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给一位老英雄写信,并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内容支架、范例支架和评价支架,让学生明确信写给谁、知道写什么内容、掌握怎么写、清楚写得怎么样。这样,能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理解、感受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获得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红
[摘要]魯迅是我国文化的象征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教师可根据单元的教学目标,依照文本的特点,通过聚焦场景、对比语段、借助资料和定格镜头等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闫土形象、体会“我”的心理,同时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样,使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感受文章的艺术特点,并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搜集资料  [中图分类号] G6
与中国90后迥然不同,日本的90后不愿花钱,许多人渐行一种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虽然他们的消费能力并不比以前差,但日本90后的消费观念与他们出生那个年代大不相同。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人消费以拥有为特征。你有的我要有,你没有的我也要有。看到别人家买车自己也要买;看到别人家买房自己也想拥有自己的住房等。  现在看来以拥有为特征的消费观念已经不合时宜。受SNS社交网络共享观念影响,当今日本90后消费以共
[摘要]语文要素“结合资料”是手段,是载体,单元主题“爱国情怀”是目的,是归宿。通过“为什么要结合资料?可以结合什么资料?如何有效结合资料?”三方面,进一步说明只有更好地融通当时的背景资料,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才能很好地把握单元主题,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古诗组读;融通;单元主题;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