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立足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和学校课程校本化建设,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学情的课程,让课程穿越校园、穿越学科,给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将课程打造成学生生命成长的助推器。
把课堂搬到社会
学校积极拓展教育空间,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将课堂从教室拓展到校外,创设条件开展学生社会活动,把活动开发成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课程。学校将组织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化,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社会,汲取知识。
学校将曲美家具集团北京市顺义区东区生产基地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开设了“走进曲美,感受生活”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劳动、美术、品社七个学科的教师走进曲美公司,根据学生各学科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及厂区的现有资源,挖掘学生发展的实践点和生长点,为学生量身制定学习单。学生走进曲美家具生产基地,参观厂区、车间,他们手持学习单,边观察、边倾听、边记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選择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展示自己某一学科某一方面的专长,同时还可以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提升自己的薄弱学科。如:六年级(1)班的米文娟同学动手能力十分强,平时就喜欢做各种小制作,于是,她就选择了劳动组,进行家具模型的制作。
在“走进曲美,感受生活”主题实践课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曲美家具的内涵、工艺技术、生产程序等知识,还锻炼了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感受到了分享与创作的快乐。
此外,我们还开发了怀柔拓展、感恩教育等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学科学习,从学科学习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成长。
让课程融合创新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过程中,学校将市级地方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我们的城市、我爱北京等教材融合到国家课程之中。学校组织备课组长首先对相关教材与学科教材进行研究,然后对课程教材进行点对点的内容匹配。这样既很好地利用了地方教材,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素材,加强了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和市级地方课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的作用,整合教师资源,为这两门学科配备了双导师,即一节课由两位教师共同组织完成,一位负责讲解,一位负责演示实验。两位老师合作默契,共同研究课堂,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在一门课上就可以学习到两门学科的知识。
学校语文组将戏剧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领略戏剧的魅力,同时通过戏剧演绎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马振彪老师将《石壕吏》改写成戏剧,张晓玉老师将《背影》改写成情景剧。《石壕吏》的戏剧被大多数语文老师所认同,该剧经过语文老师的打造后,在平行班中推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也丰富了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储备。
让兴趣成为课程
学校从过去只关注考试和教学转向了解学生实际,开设针对性的课程。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并将学生的兴趣特长设计为特长类课程。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竞技体育、民乐团、建筑模型、电子技术及绘画5门课程,有特长的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此之外,学校还将社团活动课程化,开设了20门兴趣类社团活动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通过在线选课的方式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类社团,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因为共同的爱好坐在同一间教室参加学习。
如今,兴趣类课程和社团活动类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才华、个性发展的小舞台,为他们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奠定基础。
编辑 于萍
把课堂搬到社会
学校积极拓展教育空间,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将课堂从教室拓展到校外,创设条件开展学生社会活动,把活动开发成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课程。学校将组织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化,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社会,汲取知识。
学校将曲美家具集团北京市顺义区东区生产基地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开设了“走进曲美,感受生活”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劳动、美术、品社七个学科的教师走进曲美公司,根据学生各学科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及厂区的现有资源,挖掘学生发展的实践点和生长点,为学生量身制定学习单。学生走进曲美家具生产基地,参观厂区、车间,他们手持学习单,边观察、边倾听、边记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選择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展示自己某一学科某一方面的专长,同时还可以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提升自己的薄弱学科。如:六年级(1)班的米文娟同学动手能力十分强,平时就喜欢做各种小制作,于是,她就选择了劳动组,进行家具模型的制作。
在“走进曲美,感受生活”主题实践课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曲美家具的内涵、工艺技术、生产程序等知识,还锻炼了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感受到了分享与创作的快乐。
此外,我们还开发了怀柔拓展、感恩教育等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学科学习,从学科学习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成长。
让课程融合创新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过程中,学校将市级地方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我们的城市、我爱北京等教材融合到国家课程之中。学校组织备课组长首先对相关教材与学科教材进行研究,然后对课程教材进行点对点的内容匹配。这样既很好地利用了地方教材,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素材,加强了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和市级地方课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的作用,整合教师资源,为这两门学科配备了双导师,即一节课由两位教师共同组织完成,一位负责讲解,一位负责演示实验。两位老师合作默契,共同研究课堂,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在一门课上就可以学习到两门学科的知识。
学校语文组将戏剧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领略戏剧的魅力,同时通过戏剧演绎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马振彪老师将《石壕吏》改写成戏剧,张晓玉老师将《背影》改写成情景剧。《石壕吏》的戏剧被大多数语文老师所认同,该剧经过语文老师的打造后,在平行班中推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也丰富了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储备。
让兴趣成为课程
学校从过去只关注考试和教学转向了解学生实际,开设针对性的课程。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并将学生的兴趣特长设计为特长类课程。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竞技体育、民乐团、建筑模型、电子技术及绘画5门课程,有特长的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此之外,学校还将社团活动课程化,开设了20门兴趣类社团活动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通过在线选课的方式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类社团,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因为共同的爱好坐在同一间教室参加学习。
如今,兴趣类课程和社团活动类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才华、个性发展的小舞台,为他们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奠定基础。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