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写作教学的关键环节,设计个性化的写作支架,可以使学生借助支架聚焦写作目标,掌握写作重点,完成习作任务。
【关键词】设计;写作支架;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在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写作支架,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策略。
一、在课前热身时设计写作支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2《我的自画像》是一篇写人物外貌的习作。结合习作内容,根据小孩子爱做游戏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次课前热身活动。课前热身游戏:猜人名。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人物的游戏:圆圆的脸蛋儿两只眼,一个鼻子一张嘴。
师生交流:为什么猜不出来呢?(因为谜面文字太过笼统)继续猜人物:(猜完后相机出示人物卡通画)
(1)灰色外衣很潇洒,脸上长着一道疤,帽子上面有补丁,贼眉鼠眼捉羊娃。老婆凶悍嗓门大,平底大锅砸向他,精心安排巧算计,次次却被小羊耍。(灰太狼)
(2)個子高高如铁塔,篮球场上好潇洒,NBA大明星,全国人都知道他。(姚明)
(3)游泳健将特爱笑,特别擅长表情包,洪荒之力都用尽,得了铜牌乐淘淘。(傅园慧)
讨论,小结:写人物也要像谜面文字和卡通画那样,突出、放大人物的特点。
老师和学生做夸张的表情,让学生说一说五官最突出的是哪一点。以上学习支架旨在让学生通过关注谜面文字来领悟写作重点:即“抓住人物最具个性化的外貌特点”来展开描写。因为学生对人物外貌观察力不够强,在这个学习支架的最后环节,通过老师、学生做夸张的表情,凸显五官某方面的特点,起到强化的作用,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放大生活原型,抓住人物外貌最具特色的特征加以记叙,从而降低了学生写作时“千人一面”“面面俱到”的风险。
二、在活动情境中设计写作支架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写作是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学生因为不会转换,所以即便有了生活素材也写不好。帮助学生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就是帮助学生加工、再造写作活动,逐渐生成属于自己的智慧技能。
如组织班级学生在操场开展一次手球比赛。要求学生点面结合,记录比赛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比赛时,无须严格按照规则来进行,但有一个规则必须遵守,就是老师叫停时,所有人都保持动作不动。老师要求学生观察现场情景,及时记录各自认为的最有趣的、最特殊的、最感动的、最振奋人心的、最失望的、最温暖的人物动作或画面。回班后,出示问题,学生边思考问题边开始写作。
比赛场地有多大?周围的环境如何?手球和篮球、排球相比有什么不同?每队有几名队员?他们的精神状态和表情动作是什么样的?
比赛开始后,哪些队员奔跑、拼抢比较积极?场上、场下气氛如何?你对哪一名队员印象最深刻?描写一下他的外貌和在场上传球、奔跑的姿势。有没有队员想耍赖?有没有队员犯规?有没有队员配合失误?
拉拉队员们守纪律吗?在比赛前和比赛时他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进球时你听到了怎样的掌声和欢呼声?有没有其他班的老师和同学过来观看?如果有,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对于比赛的结果,大家在意吗?你是怎么看的?在学生写作时,教师“巡视”,及时评改,根据个性或共性问题,或耳语,或大声,随时提醒学生。
以上教学中,学生的比赛是支架,比赛中的叫停是支架,写作时出示的问题是支架。暂停比赛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观察。在收集关键素材后再继续比赛,让各种情境尽收眼底。如此动静结合,一张一弛,为学生将生活场景转换为文字信息打下基础。写作时,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主要用来帮助学生回忆比赛过程,提示他们应该观察到的要素,如环境、重点人物、拉拉队员的表现等等,从而展开有层次的描写。
三、在写后讲评处设计写作支架
很多老师在写作教学中特别注重作前指导,写后点评只是一带而过。其实这是违背学生写作指导规律的。因为写后点评更能发现问题,更具诊断功能,我们可以根据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和写作行为,了解到学生的写作困难和迷思概念,进而确立近期作文教学的写作目标。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6的作文课:写一个你喜欢或崇拜的人,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人物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执教者在作前指导时出示了一篇赞美身边劳动者的下水文。在和学生一起品析后,学生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结果好多学生都写身边同学爱劳动,造成写作内容的单一。其实要想改变这一点并不难,只需将下水文换个位置,放到作后点评环节即可。
作前指导如果“教”的痕迹过重,很容易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一味模仿例文,就会将真实的写作困难掩盖起来。而如果从学生实际水平开始,基于学生的写作起点写作,则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再相机出示下水文,作为写作支架,引导学生对比、品析:自己到底在哪方面的描写需要改进,怎么改进,效果会更好。这样,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迷思概念得到了有效变构,写作水平自然得到提升。
设计写作支架,就是给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写作前、写作时、写作后适时、适度地搭设不同的写作支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写作实现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目的。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设计;写作支架;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在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写作支架,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策略。
一、在课前热身时设计写作支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2《我的自画像》是一篇写人物外貌的习作。结合习作内容,根据小孩子爱做游戏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次课前热身活动。课前热身游戏:猜人名。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人物的游戏:圆圆的脸蛋儿两只眼,一个鼻子一张嘴。
师生交流:为什么猜不出来呢?(因为谜面文字太过笼统)继续猜人物:(猜完后相机出示人物卡通画)
(1)灰色外衣很潇洒,脸上长着一道疤,帽子上面有补丁,贼眉鼠眼捉羊娃。老婆凶悍嗓门大,平底大锅砸向他,精心安排巧算计,次次却被小羊耍。(灰太狼)
(2)個子高高如铁塔,篮球场上好潇洒,NBA大明星,全国人都知道他。(姚明)
(3)游泳健将特爱笑,特别擅长表情包,洪荒之力都用尽,得了铜牌乐淘淘。(傅园慧)
讨论,小结:写人物也要像谜面文字和卡通画那样,突出、放大人物的特点。
老师和学生做夸张的表情,让学生说一说五官最突出的是哪一点。以上学习支架旨在让学生通过关注谜面文字来领悟写作重点:即“抓住人物最具个性化的外貌特点”来展开描写。因为学生对人物外貌观察力不够强,在这个学习支架的最后环节,通过老师、学生做夸张的表情,凸显五官某方面的特点,起到强化的作用,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放大生活原型,抓住人物外貌最具特色的特征加以记叙,从而降低了学生写作时“千人一面”“面面俱到”的风险。
二、在活动情境中设计写作支架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写作是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学生因为不会转换,所以即便有了生活素材也写不好。帮助学生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就是帮助学生加工、再造写作活动,逐渐生成属于自己的智慧技能。
如组织班级学生在操场开展一次手球比赛。要求学生点面结合,记录比赛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比赛时,无须严格按照规则来进行,但有一个规则必须遵守,就是老师叫停时,所有人都保持动作不动。老师要求学生观察现场情景,及时记录各自认为的最有趣的、最特殊的、最感动的、最振奋人心的、最失望的、最温暖的人物动作或画面。回班后,出示问题,学生边思考问题边开始写作。
比赛场地有多大?周围的环境如何?手球和篮球、排球相比有什么不同?每队有几名队员?他们的精神状态和表情动作是什么样的?
比赛开始后,哪些队员奔跑、拼抢比较积极?场上、场下气氛如何?你对哪一名队员印象最深刻?描写一下他的外貌和在场上传球、奔跑的姿势。有没有队员想耍赖?有没有队员犯规?有没有队员配合失误?
拉拉队员们守纪律吗?在比赛前和比赛时他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进球时你听到了怎样的掌声和欢呼声?有没有其他班的老师和同学过来观看?如果有,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对于比赛的结果,大家在意吗?你是怎么看的?在学生写作时,教师“巡视”,及时评改,根据个性或共性问题,或耳语,或大声,随时提醒学生。
以上教学中,学生的比赛是支架,比赛中的叫停是支架,写作时出示的问题是支架。暂停比赛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观察。在收集关键素材后再继续比赛,让各种情境尽收眼底。如此动静结合,一张一弛,为学生将生活场景转换为文字信息打下基础。写作时,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主要用来帮助学生回忆比赛过程,提示他们应该观察到的要素,如环境、重点人物、拉拉队员的表现等等,从而展开有层次的描写。
三、在写后讲评处设计写作支架
很多老师在写作教学中特别注重作前指导,写后点评只是一带而过。其实这是违背学生写作指导规律的。因为写后点评更能发现问题,更具诊断功能,我们可以根据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和写作行为,了解到学生的写作困难和迷思概念,进而确立近期作文教学的写作目标。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6的作文课:写一个你喜欢或崇拜的人,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人物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执教者在作前指导时出示了一篇赞美身边劳动者的下水文。在和学生一起品析后,学生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结果好多学生都写身边同学爱劳动,造成写作内容的单一。其实要想改变这一点并不难,只需将下水文换个位置,放到作后点评环节即可。
作前指导如果“教”的痕迹过重,很容易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一味模仿例文,就会将真实的写作困难掩盖起来。而如果从学生实际水平开始,基于学生的写作起点写作,则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再相机出示下水文,作为写作支架,引导学生对比、品析:自己到底在哪方面的描写需要改进,怎么改进,效果会更好。这样,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迷思概念得到了有效变构,写作水平自然得到提升。
设计写作支架,就是给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写作前、写作时、写作后适时、适度地搭设不同的写作支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写作实现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目的。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