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寧夏农垦沙湖生态渔业有限公司 宁夏平罗 753402)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每一个生产流通环节,按照科学合理的理论来构建养殖厂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升水产养殖的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水产养殖;质量;环境;过程管理
一、养殖环境及设施要求
1.水源及水质
水是渔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水源及水质的好坏对于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除了要求养殖的水源充足、供水稳定外,水源水质还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淡水养殖用水的各项指标应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海水养殖用水的各项指标应符合NY5052-2001《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
2.养殖设施
养殖场区的进排水渠道应分开设置,进排水采取高进低出方式,防止交叉污染。养殖池塘应具有良好的清淤条件,池塘淤泥在10厘米以下。池塘的建设应在走向、排列、面积、深度、进排水设施、排污、净化能力等方面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习性,达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目的。流水养殖要保证充足、稳定的水源流量,保持进排水口的通畅。
二、苗种质量的监管与选用
1.苗种的监管
养殖苗种是渔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由于各养殖场的苗种大部分依靠外购,购进苗种质量参差不齐,可能携带有各种病菌等不安全因素。因此,强化对水产养殖苗种的管理尤为重要。
2.苗种的选用
选购用于水产养殖的苗种时,应该挑选技术力量雄厚、信誉良好、具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购买。选购的苗种应符合相应的苗种质量标准,并检疫合格。苗种运输一般要求在傍晚或凌晨进行,必须行动迅速,有助于保证苗种较高的成活率。一些生产单位采用自行繁育的苗种进行养殖,生产单位应具备与育苗生产相配套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在苗种繁育中,制定标准的苗种繁育技术规程,并严格按规程操作,生产合格的苗种。
三、养殖过程管理
1.苗种放养
1.1选择体格健壮,发育整齐,体表干净,活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的苗种进行放养。
1.2苗种下塘前要对苗种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将病原苗带入养殖池塘。消毒的药物主要有高锰酸钾、漂白粉等,一般通过数分钟的水中浸泡进行消毒。
1.3不同种类的混养,搭配要合理。混养不仅具有提高单位养殖水体效益和促进生态平衡的功能,而且具有保持养殖水体中正常菌群调节微生态平衡、预防传染病爆发流行的作用。
1.4对于一些海水养殖品种,要调节好适宜苗种放养的盐度。当池塘的盐度不适宜时,可在池塘一角用竹杆、尼龙薄膜等围成一个适宜苗种放养的小区,并在尼龙薄膜上刺一些小孔,先将苗种放入围栏的小区里,使其慢慢过渡适应池塘的盐度,以提高苗种放养的成活率。
1.5要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选择适宜的放养时间,特别是在春季,一般池塘水温偏低,放苗时间选择不当,可能造成大量苗种死亡。另外,在一些地方可能还要考虑到容易发病的季节和台风等因素。
1.6放养苗种前要对池塘水质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检测,确保达到苗种的适宜要求。
1.7苗种的放养密度要根据不同养殖品种、池塘环境及养殖技术等确定。放养密度适当,个体发育整齐,增重倍数大;放养密度过大,个体发育慢,增重倍数小。池塘增氧机械配套齐全,养殖密度可增加,一般情况下:无增氧机械,则亩产量控制在300公斤以内;亩0.3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700公斤以内;亩0.6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700~1000公斤;亩1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1000~1500公斤;亩1.5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2000~2500公斤。
2.饲养管理
2.1调节好水质
在养成期,应维持养殖池塘的环境稳定,确保水质符合无公害养殖水质条件。通常情况下养殖水质应维持在一定水平,当水质状况如水色、理化指标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可采取换水的方式或使用化学药剂,调节水体的pH值、氨氮、硫化物、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等指标,以维持养殖环境稳定。当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可适当进行加减水,调节水温。通过水色观察,可粗略判断单胞藻的种类和数量,适量的单胞藻不但能调节水环境,也是较好的开口饵料。水不够肥时,可通过在养殖池塘加入适量营养盐或肥料的方式,促进单胞藻的生长。在气压较低的天气或阴天时,可适当打开增氧机,增大水中的溶解氧,防止发生浮头现象,以免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和抗逆能力下降。
2.2科学投喂
本着促进养殖对象快速生长、节约饲料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确定投喂次数。不同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日投喂次数和每次投喂的饲料量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来确定饲料的投喂数量。
一年中各月的投饵计划,主要根据各月份的水温、鱼类生长情况和饲料供应情况来制定。而在同样的水温下,一种鱼的适宜投饵率又有随着个体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一年之中的投饵工作应掌握“早开食,晚停食,抓中间,带两头”的投喂规律,即将全年的各种饲料主要集中在6―9月鱼类摄食旺盛、生长最快的季节投喂,6月份以前9月份以后投喂饲料的比例则较小。
每次饲料的投喂量,颗粒饲料以投饵后15~20 分钟内吃完为适度;糊状饲料以每次投饵后1小时内吃完为适度;青饲料以当天吃完为适度;贝类饲料以下次投饵前吃完为适度。通常天气晴朗,水中溶氧量高,鱼群摄食旺盛,应适当多投;反之,天气闷热,水中溶氧量低,鱼群食欲不振,而且残饵腐败快,容易使水质变坏,应少投或不投。池塘水质清爽,鱼群攝食旺盛,应多投;水质不好,过肥、过浓,鱼群食欲不振,应少投;水质很坏,鱼群已浮头时,应禁止投喂。
饲料的投喂方法,投喂饲料实行“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原则。“定时”,即每天定时投喂饵料,一般要求每天上午8―9时投喂一次,下午3―4时再投喂一次;“定点”,即每天在固定的场所投喂饵料;“定量”即每天的投饵量要相对稳定,不可忽多忽少,每天投饵量为池中吃食鱼总体重的5%左右;“定质”,即要求投喂的青饲料及动物性饵料不腐败不变质,精料无霉变。投喂饵料时,应遵循“先粗后精”的原则,即先投喂青饲料,让草鱼、鳊鱼等草食性鱼类先吃饱,然后再投喂精料,投喂量以投喂后2小时内吃完为宜。
3.加强巡查,注意应对
每日观察养殖对象的摄食和饲料利用情况,有助于及时调整投喂方式和增加投喂量,使饲料利用达到最大化。根据其生产特性定期测量和观察养殖对象的生长速度、生活习性,加强养殖管理。定期估测池内养殖对象数量,有助于调节投喂的饲料量,减少饲料浪费。
4.做好管理工作
要加强对水质常规指标的日常监测,应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确定日常检测指标、方法、频率、人员、记录等,并进行日常检测。池塘的清洁卫生工作容易被忽视,而许多鱼病都是因为池塘环境卫生不好,恶化了水质而引起的。因此,在平日巡塘中应随时捞除残草、剩饵、死鱼和其他杂物,以免污染水质;每隔10~15 天就要对食场和饲料台清理消毒一次,并采用漂白粉挂篓和结合泼洒生石灰的方法预防鱼病。实践证明,在鱼病流行季节,精养塘每隔半个月按每亩水面平均水深1米,用 20公斤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对预防草鱼的出血病和烂鳃病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朱丽娅,普家勇. 水产养殖病害综述. 渔业致富指南,2010(1):49- 50.
[2] 李东君.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问题研究. 中国水产,2012(4):12-17.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每一个生产流通环节,按照科学合理的理论来构建养殖厂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升水产养殖的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水产养殖;质量;环境;过程管理
一、养殖环境及设施要求
1.水源及水质
水是渔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水源及水质的好坏对于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除了要求养殖的水源充足、供水稳定外,水源水质还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淡水养殖用水的各项指标应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海水养殖用水的各项指标应符合NY5052-2001《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
2.养殖设施
养殖场区的进排水渠道应分开设置,进排水采取高进低出方式,防止交叉污染。养殖池塘应具有良好的清淤条件,池塘淤泥在10厘米以下。池塘的建设应在走向、排列、面积、深度、进排水设施、排污、净化能力等方面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习性,达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目的。流水养殖要保证充足、稳定的水源流量,保持进排水口的通畅。
二、苗种质量的监管与选用
1.苗种的监管
养殖苗种是渔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由于各养殖场的苗种大部分依靠外购,购进苗种质量参差不齐,可能携带有各种病菌等不安全因素。因此,强化对水产养殖苗种的管理尤为重要。
2.苗种的选用
选购用于水产养殖的苗种时,应该挑选技术力量雄厚、信誉良好、具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购买。选购的苗种应符合相应的苗种质量标准,并检疫合格。苗种运输一般要求在傍晚或凌晨进行,必须行动迅速,有助于保证苗种较高的成活率。一些生产单位采用自行繁育的苗种进行养殖,生产单位应具备与育苗生产相配套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在苗种繁育中,制定标准的苗种繁育技术规程,并严格按规程操作,生产合格的苗种。
三、养殖过程管理
1.苗种放养
1.1选择体格健壮,发育整齐,体表干净,活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的苗种进行放养。
1.2苗种下塘前要对苗种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将病原苗带入养殖池塘。消毒的药物主要有高锰酸钾、漂白粉等,一般通过数分钟的水中浸泡进行消毒。
1.3不同种类的混养,搭配要合理。混养不仅具有提高单位养殖水体效益和促进生态平衡的功能,而且具有保持养殖水体中正常菌群调节微生态平衡、预防传染病爆发流行的作用。
1.4对于一些海水养殖品种,要调节好适宜苗种放养的盐度。当池塘的盐度不适宜时,可在池塘一角用竹杆、尼龙薄膜等围成一个适宜苗种放养的小区,并在尼龙薄膜上刺一些小孔,先将苗种放入围栏的小区里,使其慢慢过渡适应池塘的盐度,以提高苗种放养的成活率。
1.5要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选择适宜的放养时间,特别是在春季,一般池塘水温偏低,放苗时间选择不当,可能造成大量苗种死亡。另外,在一些地方可能还要考虑到容易发病的季节和台风等因素。
1.6放养苗种前要对池塘水质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检测,确保达到苗种的适宜要求。
1.7苗种的放养密度要根据不同养殖品种、池塘环境及养殖技术等确定。放养密度适当,个体发育整齐,增重倍数大;放养密度过大,个体发育慢,增重倍数小。池塘增氧机械配套齐全,养殖密度可增加,一般情况下:无增氧机械,则亩产量控制在300公斤以内;亩0.3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700公斤以内;亩0.6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700~1000公斤;亩1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1000~1500公斤;亩1.5千瓦增氧机械,产量控制在2000~2500公斤。
2.饲养管理
2.1调节好水质
在养成期,应维持养殖池塘的环境稳定,确保水质符合无公害养殖水质条件。通常情况下养殖水质应维持在一定水平,当水质状况如水色、理化指标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可采取换水的方式或使用化学药剂,调节水体的pH值、氨氮、硫化物、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等指标,以维持养殖环境稳定。当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可适当进行加减水,调节水温。通过水色观察,可粗略判断单胞藻的种类和数量,适量的单胞藻不但能调节水环境,也是较好的开口饵料。水不够肥时,可通过在养殖池塘加入适量营养盐或肥料的方式,促进单胞藻的生长。在气压较低的天气或阴天时,可适当打开增氧机,增大水中的溶解氧,防止发生浮头现象,以免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和抗逆能力下降。
2.2科学投喂
本着促进养殖对象快速生长、节约饲料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确定投喂次数。不同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日投喂次数和每次投喂的饲料量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来确定饲料的投喂数量。
一年中各月的投饵计划,主要根据各月份的水温、鱼类生长情况和饲料供应情况来制定。而在同样的水温下,一种鱼的适宜投饵率又有随着个体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一年之中的投饵工作应掌握“早开食,晚停食,抓中间,带两头”的投喂规律,即将全年的各种饲料主要集中在6―9月鱼类摄食旺盛、生长最快的季节投喂,6月份以前9月份以后投喂饲料的比例则较小。
每次饲料的投喂量,颗粒饲料以投饵后15~20 分钟内吃完为适度;糊状饲料以每次投饵后1小时内吃完为适度;青饲料以当天吃完为适度;贝类饲料以下次投饵前吃完为适度。通常天气晴朗,水中溶氧量高,鱼群摄食旺盛,应适当多投;反之,天气闷热,水中溶氧量低,鱼群食欲不振,而且残饵腐败快,容易使水质变坏,应少投或不投。池塘水质清爽,鱼群攝食旺盛,应多投;水质不好,过肥、过浓,鱼群食欲不振,应少投;水质很坏,鱼群已浮头时,应禁止投喂。
饲料的投喂方法,投喂饲料实行“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原则。“定时”,即每天定时投喂饵料,一般要求每天上午8―9时投喂一次,下午3―4时再投喂一次;“定点”,即每天在固定的场所投喂饵料;“定量”即每天的投饵量要相对稳定,不可忽多忽少,每天投饵量为池中吃食鱼总体重的5%左右;“定质”,即要求投喂的青饲料及动物性饵料不腐败不变质,精料无霉变。投喂饵料时,应遵循“先粗后精”的原则,即先投喂青饲料,让草鱼、鳊鱼等草食性鱼类先吃饱,然后再投喂精料,投喂量以投喂后2小时内吃完为宜。
3.加强巡查,注意应对
每日观察养殖对象的摄食和饲料利用情况,有助于及时调整投喂方式和增加投喂量,使饲料利用达到最大化。根据其生产特性定期测量和观察养殖对象的生长速度、生活习性,加强养殖管理。定期估测池内养殖对象数量,有助于调节投喂的饲料量,减少饲料浪费。
4.做好管理工作
要加强对水质常规指标的日常监测,应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确定日常检测指标、方法、频率、人员、记录等,并进行日常检测。池塘的清洁卫生工作容易被忽视,而许多鱼病都是因为池塘环境卫生不好,恶化了水质而引起的。因此,在平日巡塘中应随时捞除残草、剩饵、死鱼和其他杂物,以免污染水质;每隔10~15 天就要对食场和饲料台清理消毒一次,并采用漂白粉挂篓和结合泼洒生石灰的方法预防鱼病。实践证明,在鱼病流行季节,精养塘每隔半个月按每亩水面平均水深1米,用 20公斤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对预防草鱼的出血病和烂鳃病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朱丽娅,普家勇. 水产养殖病害综述. 渔业致富指南,2010(1):49- 50.
[2] 李东君.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问题研究. 中国水产,201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