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地球客满?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up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而涓流足以汇成江海!到1804年,人类人口终于跨过了10亿这个关口。而两个世纪后,地球人口已逼近70亿大关。人口机器超速运行,使我们不禁担忧世界末日是否即将出现。的确,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急速大量繁殖,地球是否还能为我们提供食品、水,抑或仅仅是容身之地呢?
  
  会有所有人的位置吗
  
  世界人口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仍将保持增长。然而它在2050年左右将趋于稳定。根据联合国最新的预计,世界人口届时将稳定在80亿-90亿左右。人口统计学家有理由保持乐观,他们甚至认为人口机器目前已开始减速。
  到2050年,我们真的要被挤成照片了吗?
  放心,虽然预计人口峰值可达90亿,但我们也不一定非得挤得像罐头里的沙丁鱼。如果把这90亿人都堆到美国——也就是地球陆地面积6%的陆地上,那里会成为人间地狱吗?并非如此,那里的人口密度甚至不会超过今天法国巴黎大区的966人,平方千米。
  事实上,在2050年,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地区会拥挤不堪。孟加拉国是其中之一。这个南亚小国的人口密度已经很高(约1050人,平方千米),而其人口在未来40年内还将增长40%,达2.22亿,超过现在的巴西,但其面积仅为巴西的1/60。埃及的人口也很稠密,但并不是在全境。在这个大部分国土为沙漠的国家,90%的人口聚集在尼罗河河谷。在这片不比比利时大多少的土地上,居民人数是比利时的8倍。也就是说,今天这里已经人满为患,而到2050年,这里的人口还将翻一番,密度将达到3000人,平方千米。这样一来,那里简直就无法生活了。而在其他地区,人们出于自愿挤在一起。人们放弃乡村,进入城市的趋势将愈演愈烈,尤其是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我们的数量从未如此众多,从未如此集中在这样小的区域中。1900年,只有10%的人口在城市生活。今天,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高达70%。因为在未来40年里,预计每天将有20万人进入城市。
  那么,人们为何如此执著于拥挤地聚居,这不是会引发更多传染病和贫困吗?并不尽然。因为城市化远非灾难的同义词,在更多情况下。它是进步的源泉。以卡萨布兰卡为例,一个世纪内,其居民人数从2万增至400万。阿比让的人口则在半个世纪问从6万飞跃至370万。在这两个实例中,伴随着人口飞增的是医院、学校的建设,令市民更容易享受到医疗与教育。因为通常情况下,在乡村,相距几十公里的几个村庄只能共享一个卫生中心和一所学校。水电网络也是如此,比起在一片人烟稀少的广大区域内铺设数千米的电缆、管道,在有限区域内进行开发管理并供给许多家庭要经济得多。
  最终,城市也是一个人们能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从事联络、杰出文化、享受交通服务的地方,它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工作机会,特别是对女性而言。而女性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结果之一便是城市的生育率降低。因此,城市化也会对一国的人口产生影响。所以,摩洛哥、土耳其、巴西和其他很多国家的人口增长逐渐放缓,因为虽然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亦然。
  由此可见,人口集中在城市有很多益处。只是,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的地球人能够从中受益的话,就必须进行建设。2050年的城市基础设施,一半都将在未来40年内建造。
  
  当务之急:不能浪费
  
  土地和水是地球的两只乳房。如果明天的人口更多,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得学习如何更合理地进行开发。
  又多了20亿张吃饭的嘴,这可不是小事一桩。如果我们想在2050年让每个人都吃饱,那就得在40年间使粮食产量翻一番!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地理学家对此意见一致;我们的地球并未拿出最大潜能。即使在使用了最先进科技的欧美。仍有可能提高农田的产量。对子产出仍然较低的俄罗斯、南美和非洲来说则更是如此。此外。我们还远远没有开垦完地球上全部的可耕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这些国家,尚有近700万平方公里的新开发土地可用予种植,而且不必破坏森林等保护区。南美洲和中部非洲尤其如此。这两个地区拥有丰沛雨量,但目前仅开发了20%的可耕地。
  只不过,要想解决饥饿问题。光增加产量还不够。如果我们不与另一顽疾进行斗争的话,还是于事无补。那就是浪费。据估计,在今天的世界,50%的食物在抵达人的胃以前就被丢弃或糟蹋了。在富国,浪费巨大。人们扔掉数以吨计的食品,只是因为它们的形态不尽如人意或者有轻微损坏。它们甚至不会进入商店。在巳购买的食物中,每周也有很多直接进了垃圾箱,因为买得太多。没能在保质期内消费完。
  目前,近60%的水在使用前就被浪费了,主要是由子水管漏水。在亚洲、南美洲、北非的许多大城市,民用水的流失率高达70%!
  农业用水浪费更加严重。在给一块田地浇水时,使用的水比植物最终吸收的水多得多。有一半以上蒸发或流到田里。得改善供水系统,同时还要使用更加节约的灌溉技术,例如滴灌技术。在这种系统中,沿田地铺设的管道恰到好处地将需要的水量送到植物根部,所以几乎不存在浪费。在印度、以色列、约且、西班牙和美国加刺福尼亚,这一技术使用水量减少了30%-70%,同时又显着提高了产量。这样的技术应该加快推广。在未来,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和水不断增长的需求。我们必须创新、发明。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挑战!
其他文献
傍晚上街散步,见到许多老年人在小花园的广场上跳乐作舞,让我不禁想起遥远的小山寨那间破旧的茅草屋里,老母亲在家劳碌的情景。  在城里,一听到喊妈妈的声音,我立即就会想起脸上镶满阳光与泥土的母亲。  山沟里,住着我的母亲。她像个哨兵,坚守着自己双手盖起的茅草屋,耕耘着几亩责任田。  冬天,母亲经常浸冷水做粗活,双手皴得像松树皮,指节上都裂了很大的血口,粗大的指肚肿得像芋头。她白天去收地,满是血口的手,
期刊
一只路边的青蛙悠闲地在草丛中养神,突然聽到有人叫:“老弟,老弟。“它懒洋洋地睁开眼睛,发现是田里的青蛙。   “你这里太危险,搬来跟我住吧!”田里的青蛙关切地说,“到田里来,每天都有可以吃的昆虫,不但为庄稼除害,而且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路边的青蛙不耐烦地说:“我已经习惯了,干嘛要费神地搬到田里去?我懒得搬!况且,路边一样也有昆虫吃。”   田里的青蛙无可奈何地走了。几天了,它又去探望路边的青
期刊
2月中旬,我去了一趟中东。主要以以色列为基地,走了埃及、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以及巴勒斯坦等国家地区。很遗憾,突尼斯、巴林、利比亚等,其国内形势正处于自下而上革命阶段的国家,没能进去,顶多靠近。我没能经历中东民主革命的“真乱”,只好从周边去旁观,体验。我的中东行,应该说是不成功的。  有一天傍晚下了较大的雨,我从耶路撒冷进入了阿拉伯人居住的“巴勒斯但自治 区”的希伯伦(Hebron)。这个城市是
期刊
1997年5月,在我去马来西亚演讲之前,接到当地一个女孩的来信,里面附了一沓资料,细看,是医师的诊断证明:她得了血癌。  “我很想去听您的演讲,因为要动手术,不能去。”女孩子在信里描述了病情,以及她痛苦的生活,还说到她从小就被姐姐欺负,似乎对她姐姐充满怨恨。  看看日子,正是她要动手术的前几天,我拨了越洋电话过去,是她自己接的,我问她动什么手术。  “骨髓移植。”她说。  “你能找到跟自己条件相符
期刊
孙多慈的照片很少流传,她的自画像并不漂亮,但在民国年间,被画师徐悲鸿爱慕的女孩儿,传说中是美的。  那年徐悲鸿35岁,正是婚姻出现危机的时候。他忙于绘画工作,妻子蒋碧薇则在他的疏忽中沉醉于交际应酬。两个人因缺乏共同语言,越来越形同陌路。平日,徐悲鸿除了绘画,就是忙于南京中央大学美术教授的工作。  遇见孙多慈仿佛命中注定。18岁的孙多慈报考中央大学文学院未果,于是作为旁听生来到艺术系,她成了徐悲鸿的
期刊
2010年8月23日上午,一个香港旅游团到达菲律宾旅游。菲律宾美丽风光,让旅客们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之中。  谁也不知道,一场突发的灾难,正悄然临近。在参观完马尼拉著名景点黎刹公园后,旅行团在集合上车中,一名身穿警服,手端M16自动步枪的枪手,突然冲上车,将车上23人全部扣为人质。  刚才脸上还露出幸福笑容的游客们,此時,每个人的脸上顿時变得紧张起来。没想到,他们遭到持枪歹徒劫
期刊
标题很大,它来自孟德斯鸠的名言;事件很小,这是一位农民工“扒火车”的故事:贵州打工者黄思贵,乘坐上海虹口开往武汉汉口的动车,途经安徽合肥站时,临时下车抽根烟,动车只停靠两分钟,他误点了,情急之下,抓住车门,扒上动车,跟着飞驰了5分钟,车内乘客发现后,才紧急停车,被平安救下。  这是不要命的行为,而在一些文明人眼里,这更是“不文明行为”。不过,黄思贵没有在不能抽烟的车厢里抽烟而到车外“过下瘾”,也已
期刊
雨中,在赶回家的途中,经过牡丹大桥,我忽然看到前面有一辆奇怪的车。一对奇怪的夫妻。车是改装过的,前面是轮椅,后面是电动自行车,只是电动车的车把部分被拆掉了,而轮椅后面的扶手则变成了车把。男人骑在电动车上,手握着轮椅的扶手,淋着雨,脸上却溢满笑容。轮椅的左侧固定着一把伞,伞下的女人,神态安详,笑靥如花。  职业的习惯,使我忍不住上前和这对夫妻攀谈起来。男人很健谈,和我并排骑行,慢悠悠地讲起他们的故事
期刊
好不容易,排长终于谈恋爱了。当他把照片拿出来给我们这些战友看的时候,大家的口水都快把兵营给淹了。哇噻!这么漂亮的女孩,排长可真是走桃花运了。没想到排长却无精打采地说:“亲爱的战友们,念在咱们都是阶级兄弟的份儿上,赶紧想办法让我甩了她吧。我真的是受不了了。”  原来这女孩小名叫娇娇,还真是名副其实,由于从小就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当宝贝,养成了大小姐脾气。排长心想,这要是真结婚了,还不相当于娶了个姑奶奶回
期刊
奥巴马曾经很骄傲,自己推行的医改将使美国进入一个人人都有医疗保险的新时代。这个法案全名为《病人保护与低价医法案》,但是美国人却习惯叫它“奥巴马的医改”(Obamacare)。因为这是奥巴马上台之后整个工作的重心,也被视为他执政后的最大成就。  面对不少人表示的怀疑态度,当时民主党籍的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宣称,新法案的内容一旦被人民了解,就会获得广泛的支持。  今年3月30日,这个医改法案刚刚庆祝了一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