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刍议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2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1日与22日,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与“吴涛名师工作室”在舟山中学联合举办“专题课例研究: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究活动。作为其中一员,我有幸聆听了余剑锋与张颖老师精心准备的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课题的课例,感触颇多。下面我着重就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情况来谈谈余剑锋与张颖老师的这两节课。
   余老师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三点。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过去的生活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二、品评作者个性化的言说方式。三、体会抒情方式:没有过多地去抒情,情感深藏不露,显得克制、理智。
   围绕教学目标,余老师设计了三大版块内容:引入、探究、小结。引入是先从学生讲述对作者刘亮程的了解开始,接着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有没有写大西北的奇独雄浑、神秘独特?他写了哪些事物?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作者笔下的景物与老舍的《想北平》作了比较,这个环节用了7分钟。
   探究部分,教师设计了五个问题:
   1.“作者追寻的那些证据想证明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很快找到相关语句,这环节属于过渡性质,主要指向教学目标一,共用了2分钟。
   2.“文中出现的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物或场景是什么?请说明理由。(可选择一段、一句或一词、一字,任意情感、思想、修辞、句式、标点等角度展开)”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多重交流,共用了25分钟,主要指向教学目标二。
   3.“这些作者想要用来‘证明自己过去’的证据,最后都会消失吗?为什么?”这环节时间显得仓促,共用了1分钟,指向教学目标一。
   4.“我们过去的存在需要靠证据来证明,而证据的消失又是必然的,那我们的过去是不是也必然变得虚无?第八段中的‘大红公鸡’‘黑狗’‘那一缕夕阳’这些事物和‘一粒土’有没有不同?”这环节也只用了2分钟,也指向教学目标一。
   5.“最后一段中的‘家园’指什么?物质家园的废失不可避免,但我们如何才能使精神家园不废失?”这阶段用了6分钟,也指向教学目标一。
   小结部分,余老师用精当的语言对刘亮程的风格作了小结,用了1分钟。
   再来看张颖老师的课。
   张老师定的教学目标也有三点:一、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朗读,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感知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二、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三、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进而仿写语段,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法和细腻感人、独具个人体悟的场景描写的艺术特点。
   具体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以自己的童年往事和学生初读感知引出第一个问题:当那些证明我们过往的一切证据都消失了,会怎样?引导学生研习课文4、5、6三节。这是导入环节,这个环节用了2分钟。
   在研习4、5、6三节的第二环节中,张老师引导学生深情朗读,品悟文句,交流课前的仿写与阅读的心得。这个环节指向教学目标二、三,用了18分钟。
   第三环节,张老师以“过去的点滴都是如此珍贵,如果我们在拥有的时候不懂怜惜它,它将可能带来遗憾和后悔”为过渡,引导学生学习1、2、3三节,体悟作者文中流露的后悔、遗憾、珍惜的情感。这一环节,张老师运用阅读指导、范读、配乐带读等方式,让学生进入到文句,再进行交流。这个环节指向教学目标二,用了13分钟。
   第四环节,张老师以“假如从现在开始我们懂得珍惜,今天的证据都能永远留存下去吗?”过渡,引导学生品读第7节,体会作者于字里行间隐含的“一切物质的明证必定随时间流逝而消亡,这是宇宙间亘古不变的道理”和流露出的一种无奈的情感,并让学生在自主品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这个环节指向教学目标一,用了3分钟。
   第五环节,张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疑难问题,师生形成了共识:外在的证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的内心,它们是否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情感、思想与性格,是否成为我们生活与生命的意义。而后,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由实到虚,由具象到抽象的总体结构。这环节指向教学目标一、二,用了6分钟。
   课堂小结部分,老师对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风格作了小结,师生在齐读刘亮程的《对一个村庄的认识》的一段话中走向结束,这个环节指向教学目标一,用了1分钟。
   探讨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有三方面首先要明确。
   第一方面,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以为,至少要考虑三个层面的因素:
   教材层面。一要明白编者的意图,即这篇文章是哪个版块的哪个专题,在这一专题中这篇文章承担的重点是什么;二要弄清文体,不同文体教学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三是懂得作者的写作风格,从风格出发,确定教给学生什么,学生需要学习什么。
   学生层面。我们需要考虑学生能否读懂这一文本,从中学生该学习哪些语文素养,文章所写的内容与学生有没有时代、年龄、经历等方面的隔阂,等等。
   教师层面。我们在教材与学生方面能起到哪些铺垫与引导作用,依照自己的阅读情况与人生体验,我们能帮助学生什么,能教给并教会学生什么,我们在这一篇文章方面能发挥怎样的长处,等等。
   第二方面,我们该确定哪些方面的目标?从逻辑角度而言,我们至少要考虑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第三方面,确定目标还要注意些什么?抛开当前各种所谓思潮、理论不谈,我认为,最本质的是要抓住几个根本:目标必须是具有语文特点的,而不是“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目标必须是实在的,不是虚的,让人犯迷糊的,或找不着北的;目标必须能通过课堂带来学习成效的,而不是热闹了半天,学生却一无所得的。
   在制定目标与达成目标之间,制定是前提,是基础,犹如航船的方向,大的方向偏了,不管航员如何掌控也是徒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看这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与实施情况。    根据余老师的说课,她的教学目标,着重考虑了两点:一是文体方面的,主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与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二是作家特色方面的,主要关注作家作品的内涵与独特的表达方式。
   显然,余老师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教材上,对自身与学生的情况相对关注不够,而且在她确定的教学目标中,目标二与目标三同属写作的形式范畴,两者属于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这种不当的分类也影响了整个教学。应该说,余老师的素质是很好的,这从她达成教学目标的实施可以看出来。从教学流程来看,余老师从侧重物的证据逐步推进到侧重内心情感的证据,由实而虚,环节清晰。整个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注意适时围绕教学目标追问,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化,课堂注重温故知新,关注细节,能顾及学生思维的培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得当,教态自然,老师有很强的亲和力。但就整体效果而言,尤其是课堂的后半程,余老师努力想让学生进入文本,不断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追问,试图逐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无奈大部分学生是“启而不发”,课堂的气氛显得沉闷,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有点虎头蛇尾。
   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横跨的沟堑没有引起余老师的充分重视,教学中师生花在品读上的时间远远不够,对字词句的品读、咀嚼犹显不足,造成学生对文本体验不深,因此,最终结论的得出也显得较为生硬。
   张颖老师显然对教材、学生、教师等各方因素考虑得很充分,她制定的教学目标既有文章本身因素的把握,又有作者独特个性的考量,更有作品风格的精到体悟;教学目标涵盖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联系。她在教学目标表述中的一些字眼就体现了她的苦心:研习、朗读、经历、感知、对话、体悟……不仅如此,张老师还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以达成目标:有自己的深情回忆,有学生的真情讲述,有课堂的配乐朗诵……在充分营造课堂氛围之外,张老师还充分调动听说读写诸多功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打通学生与作家以理性与克制营造的深藏不露的文本的疏离感、陌生感。而在教学实施中,张老师还运用刘亮程本人或其他作家阐述生命存在感的名言穿针引线,既是对某一环节内容的巧妙小结,又有理性的升华,同时还是巧妙的过渡,将学生引入到对文本的细细品读中,很好地演绎了刘亮程细腻感人、独具个人体悟的写作艺术,将课文上出了散文味,上出了语文味,课堂给人的感觉是精致的,晶莹的,灵动的,那些精彩互动让与会者领略了深受海天佛国浸润的青年才俊的独特风采。可以说,这是教学形式与教学目标完美结合的典范。
   当然,从追求卓越的高度来看,张老师的课也有些小瑕疵:一是配乐朗读只对个体朗读有效,而张老师在学生自由读中配上音乐,所有的音乐全为学生朗读声所掩盖,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二是整个课堂预设成分较深,课堂中的激疑、追问、归纳稍略不够,教学生成显得不足;三是过渡语的大段使用,削弱了问题的主干地位,有主次倒置之嫌。但就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角度而言,张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我们学习的示范课。
  [作者通联:浙江临海双林南路台州中学]
其他文献
一、自然如歌辅写作  美丽而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和万物。千百万年来人类在大自然中攫取无尽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汲取着不能穷尽的精神食粮。如“一轮明月”可以畅离合悲欢,“一树落叶”可以诉苦辣酸甜。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则通过观察自然,讴歌自然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虫鱼带给我们人类无穷的歌唱主题。这抒发一是直接用歌曲唱出,二是用文章写出,用文字来抒情。如何抒发?要求讴歌者要
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学习重点当然是了解典故含义,弄清作者词中深意。学生们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这五个典故“各个击破”后,通过联系背景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词人借古讽今地表达了对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的赞扬,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继而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了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乡关何处”的最后一篇。显而易见,这是一篇散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取向却似乎是多元的,尽管都没有脱离散文这一基础,但从中发掘人生意义甚至是哲学思考的情形亦不少见。况且本文并不是那么容易读懂的,就算是教师,在初读时也未必能够一下子理解作者的意思。而对于这样的文本,笔者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往往都会经由不同的角色变换,来尝试
语文自单独设科以来,语文课程科学化一直是语文界同仁孜孜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语文教育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让人引以为豪的成就。然而让人困惑的是,这些成就在落实到“人”上时,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变化,甚至招致更多的批评,引来更多的问题。顷刻之间成果就变成了问题,于是再创造出新的成果,又出现新的问题,语文教育便在问题与成果之间的“振摆”中回荡,这让人不得不追问这
【评议论文】李卫东《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  【原文提要】看到文言和白话的区别和联系是探讨“为什么教文言文”“文言文教什么”的重要前提。教学文言文所面临的首要矛盾是语句的认知理解。其教学内容大抵有这么两条:一、教文言文的“言”和“文”,积累基本的文言词汇,运用有生命力的语词和句式,感受文气,理解内容,承继文化;二、教“言文统一”中的“言”和“文”,不是
【教学缘起】   2007年起,福建高考语文增加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因历年《考试说明》把它归入对主要情节、经典对话、精彩细节的“识记”层级上,致使高中生背梗概、记对话、抠细节之风盛行。在目前名著教学“以考促读”的强烈的功利心的逼迫下,文学名著“教什么”问题比起“怎么教”更显得突出抢眼。该如何立足于文本样式,把握文学名著教学内容确定的规定性?该如何反思厦门双十中学陆敏老师所说的:“以审美为特征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时,首先得明确的便是试题中“开放”与“封闭”的指令,它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旨的关键一着。宋代苏东坡曾经在《东轩记》中说过,“循理以求道”。这里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循”,遵循,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才能探究出事物的本原和实质来。是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即使是相同的道理,然而,其出现的方式,以及变化运动的过程又各自不同。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设计理念】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属于“古诗词鉴赏”专题阅读板块。“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在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例子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宋代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很多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学重点基本就定在“陈什么情”和“怎样陈情”上,却忽略了“情”是建立在事实和道理的基础上的。《陈情表》不单陈“情”,还有陈“事”,述“理”。   李密初仕蜀,官任尚书郎。蜀亡后,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李密“辞不赴命”。“辞不赴命”有他的苦衷,就是“终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    文本解读究竟“解读什么”“如何解读”,历来都是难点。尽管与之相近的文艺学、文学批评和阅读学等学科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突飞猛进,可由于学术界和基础教育界的“隔膜”,缺少相应的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转换、创造和教学实验”(钱理群语),语文学科课程和教学知识建设相对滞后,文本解读与分析的有效策略知识一直十分匮乏。  好在近年来情况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