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理以求道 理同势不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时,首先得明确的便是试题中“开放”与“封闭”的指令,它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旨的关键一着。宋代苏东坡曾经在《东轩记》中说过,“循理以求道”。这里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循”,遵循,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才能探究出事物的本原和实质来。是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即使是相同的道理,然而,其出现的方式,以及变化运动的过程又各自不同。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哲理思辨和多元的思维模式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针对高考作文中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中材料的暗示与指令作些审题、立意的多元化解读。
  话题作文,一题多“元”的审题立意。从2005年起,虽然结束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方式丰富多彩,除了话题作文之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辅以材料的作文等几种形式和谐交融,但是,话题作文仍然有着“开放”的生命力,它绝不会在2007年高考中就完全消失,估计仍有高考卷会继续采用话题作文的写作题型。不过,命题的话题材料一般不会是一元化的,很可能变成多元的立体化的义项。这将适当增加了一些审题难度。例如:
  阅读下面的作文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作曲家柏林,他刚进入音乐界时,并没有什么名气。所以尽管他创作了一首首动人的曲子,却很少有人欣赏。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奥特雷对他说:“如果你做我的助手,我会让你成为第二个奥特雷。”然而柏林没有这样做,“尽管我非常欣赏您,但我不想做第二个奥特雷,我只想做唯一的柏林”。
  于是我们没有见到第二个奥特雷,却记住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柏林。
  要求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以“和谐”为话题,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从材料来看,作曲家柏林当初并没有瞧不起和否定作曲家奥特雷,只是想“做唯一的柏林”,因此,我们可以从“和谐是一种美,一种彼此相通的默契”;“和而不同,才是完美的缔造者”;“善和,而贵不同;和而不同,当是君子处世的原则”;“君子应善和,而贵在不同”;“把‘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能使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与世界融合”;“把‘不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能使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善和,成就和谐之美;贵在不同,成就美丽的精彩”;“善和,成就和平共荣;贵在不同,成就自主的独立”;“善和,成就处世圆润;贵在不同,成就锋芒的荣耀”;“善和,成就安邦立于世界;贵在不同,成就傲立苍穹笑看宇宙”;“万事万物皆如此——善和,而贵在不同”等方面立意,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张扬个性”“学会创造”等立意上思考。
  材料作文,一题多“元”的审题立意。给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不同点在于:给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不仅是立意构思的写作依据,而且,必须使用所给的材料,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如从中提炼观点、由此及彼联想、或者生发开去,所以这类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违背命题要求了;而话题中的材料,仅仅作为我们理解话题的一个引子罢了,写作中可以完全不用此材料。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的多个侧面题意时,一定要注意其写作的限制性提示。一般是在全面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义项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写作题材。还得注意的是,如果写作要求中没有限制哪种写作体裁,我们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擅长文体来写。不要误以为只能写成议论文。要知道而假如限制了文体,我们绝不能造成以为自从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以来,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的思维定势。再说即便是“文体不限”,也并不是说能够写成没有文体特征的“四不像”的文章,只是在文体的选择上相对而言有了“开放”的自由,有了宽松的选择空间罢了。
  阅读下面的作文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女儿向父亲抱怨人生艰难。她说,都想放弃努力了,她厌倦了奋斗与挣扎。
  父亲把女儿领进了厨房。他往三只锅里注满了水,然后将锅挨个放置在旺火上。很快,三只锅都沸起来。父亲往第一只锅里放入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他放入了研磨的咖啡豆。他让它们在火上慢慢地煮,一句话也没说。
  大约20分钟后,父亲关熄了炉火。他将胡萝卜、鸡蛋取出后分别放在两只碗里,将咖啡倒进一只杯子,然后问女儿看到什么了?
  “胡萝卜、鸡蛋,还有咖啡。”女儿回答。
  父亲要女儿用手去触摸那些胡萝卜,是软的。然后,他叫女儿剥开鸡蛋壳,鸡蛋煮硬了。最后,父亲让女儿喝一口咖啡。
  父亲解释道,三样东西刚才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沸腾的水。但是它们的反应是各自不同的。一开始,胡萝卜是坚硬的,可谓心如铁石;但当被沸水煮过之后,它变得软弱。鸡蛋曾经是易碎的,但经过沸水的洗礼后,它的心变得坚硬。惟有咖啡豆与众不同,进入沸水,就把水整个改变了。“你是哪一个?”父亲问女儿。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当艰难困苦敲你的门时,你将做何反应?你会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其实,材料中的“胡萝卜”、“鸡蛋”、“咖啡”三个不同的符号代表了三种人生哲学,主要要从“父亲”对“女儿”解释的那段文里挖掘其内涵。例如从“胡萝卜”的角度,“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矛盾是会转化的”;从“鸡蛋”的角度,“软与硬”“外表与内心”“烈火之中见真心”;从“咖啡”的角度,“改变自己与改变别人”“不变的是一颗心”等。
  总之,所谓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材料作文的出题形式根据材料内容和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材料作文与综合材料作文两大类。单一材料作文,抓住其中一点即可命题写作;综合材料作文,一般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图资料。考生一定要根据所给的各个材料之间关系(并列关系、对比关系、因果关系等),然后进行命题写作。和命题作文不同,材料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首要的环节便是对所给出的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我们不妨把这一环节称作“析材”;其次就是“命题”,即应试者根据对所给材料的具体分析拟定一个写作的标题。在此基础上认真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行文,以及修改润饰等。以上这些过程,最好先用草稿纸列出写作提纲和初稿,然后再修改誊写到考试卷上。
  命题作文,一题多“元”的审题立意。比起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来说,命题作文有相对的封闭性。从2006年各省市命题作文来看,命题作文的个性增强了,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了。2007年命题作文可能会有新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采用命题作文题型的高考卷的数量可能有所增加。当然,增加的数量应不会太多,因为今年就几乎占去半壁江山了。二是指命题作文的结构形式会有所改变,可能会吸收一些话题作文的优点,给考生以较多的写作自由。今年,北京卷就已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许将有更多的命题组会沿着这个方向迈出更大的步伐。
  阅读下面的作文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犹如一篇长文,那就应该给它加上标点。这样,才能段落分明,表意清楚,写出人生的灿烂篇章。
  “问号”是我们探询知识、追求真理的金钥匙;“惊叹号”是对生命雄风的高扬;“省略号”是复杂走向单纯,是由肤浅走向深化,是洒脱是豁达,是人性的坚强;当然,在人生的“长文”之中,也应该特别注意划一个圆满的“句号”。
  请你以“人生”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这个材料用三种不同的标点,形象化地诠释了人生不同阶段和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如果从人生的几个阶段去思考,那么,怎样走好人生的每个阶段的路程,当然,先立好人生的目标。那就要问立什么志,怎样立志?因此,是问号。立意“有志者立长志”这是思考的要义;当我们为之奋斗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果时,那就像人生的“惊叹号”,立意“有志者事竟成”;而当我们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或者沿途风光无限时,我们又要有所取舍,那便是人生的“省略号”,立意“人生要有所选择”;而生命总是有极限的,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圆满结束其历程,那就是人生的“句号”,立意“无悔的人生”,等等。
  最后值得强调,2007年高考《考纲》“作文”部分的“发展等级”的内容又发生了变化,在“丰富”这一要点中增添了一项内容就是“论据充实”,它弥补了在此要点中只强调形象而弱化思维的不足,变“残缺”为“完美”。增加了“论据充实”,意在引导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积累论据,在考场上要善于应用论据,且能做到精要熨帖。从这一点来说,作文题目中的材料更应该作为我们在临场作文中打开思维通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基础文本。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明达中学]
其他文献
【教材简况】  《兰亭集序》全文仅324字,却成为千古绝唱,奥秘何在?本堂课的教学完成之后,必须要使一般学生能感觉得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那么教师自己就必须首先对此有一番研究体会,在此基础上方能找准教学的目标落点,确立文本教学的价值核心。  此文是书文俱佳的典范。首先,从书法上说,是“书圣”的平生绝唱,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书风及其确立的书法美学范式几乎笼罩往后的整个中国书法史。让学生由此略
坚守在一线教学并心怀理想的老师是令我欣赏的老师,甘愿在基层耕耘且乐此不疲的老师是让我尊重的老师。唐余富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具有坚守品质和执著情怀的老师。  从认识他的第一天起,我就由他走下课堂匆匆赶来的脚步看出他是一个为教学而奔忙的人,他那为工作而奔走的朴素干练的姿态,为活动而奔跑的朴实厚道的品性,都体现了他一贯的行者的风范。让我欣赏的是:可能正是他的行者的意念和追求,使他从农村走向了城区,也使他从
作文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为一线教师,我发现每到作文课有不少学生“疾首蹙额”,写作成了学生心里难以越过的鸿沟。大多数学生不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久而久之,在写作时心理上备受压抑,导致害怕作文,面对题目迟迟不能
著名作家、中学语文课文《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于7月27日15点45分,因病在家中去世。  著名作家、中学语文课文《散步》作者莫怀戚先生于2014年7月27日15点45分,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63岁。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一、自然如歌辅写作  美丽而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和万物。千百万年来人类在大自然中攫取无尽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汲取着不能穷尽的精神食粮。如“一轮明月”可以畅离合悲欢,“一树落叶”可以诉苦辣酸甜。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则通过观察自然,讴歌自然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虫鱼带给我们人类无穷的歌唱主题。这抒发一是直接用歌曲唱出,二是用文章写出,用文字来抒情。如何抒发?要求讴歌者要
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学习重点当然是了解典故含义,弄清作者词中深意。学生们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这五个典故“各个击破”后,通过联系背景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词人借古讽今地表达了对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的赞扬,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继而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了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乡关何处”的最后一篇。显而易见,这是一篇散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取向却似乎是多元的,尽管都没有脱离散文这一基础,但从中发掘人生意义甚至是哲学思考的情形亦不少见。况且本文并不是那么容易读懂的,就算是教师,在初读时也未必能够一下子理解作者的意思。而对于这样的文本,笔者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往往都会经由不同的角色变换,来尝试
语文自单独设科以来,语文课程科学化一直是语文界同仁孜孜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语文教育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让人引以为豪的成就。然而让人困惑的是,这些成就在落实到“人”上时,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变化,甚至招致更多的批评,引来更多的问题。顷刻之间成果就变成了问题,于是再创造出新的成果,又出现新的问题,语文教育便在问题与成果之间的“振摆”中回荡,这让人不得不追问这
【评议论文】李卫东《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  【原文提要】看到文言和白话的区别和联系是探讨“为什么教文言文”“文言文教什么”的重要前提。教学文言文所面临的首要矛盾是语句的认知理解。其教学内容大抵有这么两条:一、教文言文的“言”和“文”,积累基本的文言词汇,运用有生命力的语词和句式,感受文气,理解内容,承继文化;二、教“言文统一”中的“言”和“文”,不是
【教学缘起】   2007年起,福建高考语文增加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因历年《考试说明》把它归入对主要情节、经典对话、精彩细节的“识记”层级上,致使高中生背梗概、记对话、抠细节之风盛行。在目前名著教学“以考促读”的强烈的功利心的逼迫下,文学名著“教什么”问题比起“怎么教”更显得突出抢眼。该如何立足于文本样式,把握文学名著教学内容确定的规定性?该如何反思厦门双十中学陆敏老师所说的:“以审美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