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萦绕在我们每位教科室主任脑海中、耳朵旁的一个话题就是“校本培训”。我们认为,不管是从提升学校的发展内涵,还是从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考量,校本培训都是相当必要的。校本培训应贯穿教师的日常工作。作为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的管理者,在多年的校本培训的实施过程中感悟到,只有坚持“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教师提高与学生发展”“自学自练与集中培训”三个合一,逐步形成“培训与科研、教研”统筹统导、三位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才能使教科研工作搭载校本培训这班“城际高铁”,真正实现教师理论层面与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对接”,有效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训,教,研”一体,在有效的教科研活动中获得双赢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感受到组织和指导教师开展“以研为培,以研促训”的教科研活动是最有实效性的培训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努力实现以下“四个化”,即:
1.教科研行为自主化。学校把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三组合一,充分发挥教师自主研修的能动性。规定每周二下午为语文青年教师学科教研日,每双周三的下午是各教研组的统一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各教研组每周另抽出一个小时为本组的自主教研活动时间。要求每位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剖析与深入研究,进一步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这些制度上的保证和行为上的跟进,实现了教研与培训的结合,形成了“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格局。
2.教科研内容系列化。每学期针对学校、学科实情,学校都要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科研活动,围绕某一问题,用一学期至两学期的时间进行集中攻关,所有的学习、上课、研讨、反思全部围绕同一个主题。例如,有几个学期从有效教学切入,语文组围绕“有效提问”开展研讨,数学组集中研究“有效练习”;再如,有几个学期,语文组从探讨第一课时的教学模式,到研讨低中高三个年段的阅读教学,再到研究作文教学、说话写话训练。这样的主题教科研可以改变以往教科研活动的随意性,促使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专业成长。
3.教科研形式多样化。为了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研修一体的教学活动,学校各科室整体联动,层层推进,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例如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一课多上)、自我申报的沙龙式研讨(精品展示课)、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课题研究课)、诸多学科的交叉式研讨(课程整合课)、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具体组织形式有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实话实说)、主题沙龙、自由论坛、读书交流等。这些不仅增添了学校教师群体的活力,同时也为教科研造就了血肉,体现了教科研的价值。
4.教科研专题化。在学期初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时,围绕学校的主课题,落实研究教研组的子课题方向。在公开课活动、日常教研等活动中,把课题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与课堂观察、课后反馈、教学反思相结合,分析课题是否落实,实施的效果、经验与教训、存在问题等内容。各教研组要根据自己的子课题上好课题实践课。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人人建立“六个一教科研档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小课题研究,使教科研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二、“训、教、研”一体,在学习反思中积淀内涵
“训、教、研”一体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我们应当以终身学习的理论来审视我们当今的“校本培训”,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种自觉学习活动。我们的行动有:
1.加强自主阅读、理论学习。校本培训一直是我校的常规工作,与平时的教科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专门制订了校本学习制度,如规定每单周三的下午为全体教师的业务学习时间,每学期初要求每位教师制定学期专业阅读计划,采用“主题学习”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主题及学习材料。每学期采购一批新的教育专著,供教师仔细研读。同时引导全体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自己和其他教师自订的教育教学杂志资源,积极阅读、内化认识。要求教师一学期认真完成一万字的学习笔记,并结合个人研究小课题分别从“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研读名师…自主阅读”4个方面选择精彩内容进行摘记,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
2.拓展教师学习空间(丰富学习内容)。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各种针对性的集中讲座和培训来实现。包括一些学科方面的培训,如课程标准的学习、教学要求培训、备课要求培训、作业格式培训、高年级解题方法培训、不同年龄段的作文备课培训、短文阅读的培训、指导教师提高论文写作水平讲座。从教育到教学,从宏观到细节,形式多样,内容宽泛。
3.督促教师自我反思。结合教师平常的教学实践工作,学校下发了《教学反思录》,要求每位教师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教学成败,每位教师一学期要求完成至少两篇1500字以上的具有一定质量的教学反思文章。期末,每位教师精选出5篇较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文章上传至学校近民博客,进行网上交流。组织教科研沙龙,引导教师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反思与改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训、教、研”一体,为教师专业发展谋求制高点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为此,我们给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菜单”,提升他们在专业发展上不同的制高点。
1.校内:开展“青蓝工程——新老挂钩师徒结对”活动,要求教龄未满3年的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二是成立学校骨干教师指导组,由市学术、学科带头人和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及其他一些骨干教师组成,进行日常的听课、评课交流活动,促进教育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建立中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制定3年、5年等不同年龄段的专业发展计划,日常教学中结合自己个人的研究课题作好研究方案,收集过程性资料,形成教师的研究档案。在专题研讨课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诊课、反思等全部纳入研究档案,期末的论文、学生的作品也整理入档。每个学期末,教师们都要翻阅成长档案,进行自我评估,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校外: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充分给予其外出学习的机会。每次市教研室组织开展的名师展示课、教学观摩课,我们都认真组织有关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通过这些机会与名家、名师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使学校教师受益匪浅。假期里组织教师奔赴南京、上海等地,接受更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鼓励他们参加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评优课活动,并多次承办国家级的教学比武大赛。一批教师脱颖而出,获得了教育教学上的丰硕成果。
校本培训与开展教科研活动的目的相比较,虽属异曲,但实为同工,两者殊途同归。教研、科研与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使教师的专业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在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在领悟中学会了调整,在合作中学会了齐头并进。这样的一种机制,相信一定能够铺就一条校本培训的绿色之路。
一、“训,教,研”一体,在有效的教科研活动中获得双赢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感受到组织和指导教师开展“以研为培,以研促训”的教科研活动是最有实效性的培训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努力实现以下“四个化”,即:
1.教科研行为自主化。学校把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三组合一,充分发挥教师自主研修的能动性。规定每周二下午为语文青年教师学科教研日,每双周三的下午是各教研组的统一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各教研组每周另抽出一个小时为本组的自主教研活动时间。要求每位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剖析与深入研究,进一步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这些制度上的保证和行为上的跟进,实现了教研与培训的结合,形成了“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格局。
2.教科研内容系列化。每学期针对学校、学科实情,学校都要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科研活动,围绕某一问题,用一学期至两学期的时间进行集中攻关,所有的学习、上课、研讨、反思全部围绕同一个主题。例如,有几个学期从有效教学切入,语文组围绕“有效提问”开展研讨,数学组集中研究“有效练习”;再如,有几个学期,语文组从探讨第一课时的教学模式,到研讨低中高三个年段的阅读教学,再到研究作文教学、说话写话训练。这样的主题教科研可以改变以往教科研活动的随意性,促使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专业成长。
3.教科研形式多样化。为了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研修一体的教学活动,学校各科室整体联动,层层推进,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例如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一课多上)、自我申报的沙龙式研讨(精品展示课)、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课题研究课)、诸多学科的交叉式研讨(课程整合课)、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具体组织形式有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实话实说)、主题沙龙、自由论坛、读书交流等。这些不仅增添了学校教师群体的活力,同时也为教科研造就了血肉,体现了教科研的价值。
4.教科研专题化。在学期初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时,围绕学校的主课题,落实研究教研组的子课题方向。在公开课活动、日常教研等活动中,把课题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与课堂观察、课后反馈、教学反思相结合,分析课题是否落实,实施的效果、经验与教训、存在问题等内容。各教研组要根据自己的子课题上好课题实践课。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人人建立“六个一教科研档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小课题研究,使教科研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二、“训、教、研”一体,在学习反思中积淀内涵
“训、教、研”一体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我们应当以终身学习的理论来审视我们当今的“校本培训”,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种自觉学习活动。我们的行动有:
1.加强自主阅读、理论学习。校本培训一直是我校的常规工作,与平时的教科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专门制订了校本学习制度,如规定每单周三的下午为全体教师的业务学习时间,每学期初要求每位教师制定学期专业阅读计划,采用“主题学习”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主题及学习材料。每学期采购一批新的教育专著,供教师仔细研读。同时引导全体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自己和其他教师自订的教育教学杂志资源,积极阅读、内化认识。要求教师一学期认真完成一万字的学习笔记,并结合个人研究小课题分别从“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研读名师…自主阅读”4个方面选择精彩内容进行摘记,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
2.拓展教师学习空间(丰富学习内容)。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各种针对性的集中讲座和培训来实现。包括一些学科方面的培训,如课程标准的学习、教学要求培训、备课要求培训、作业格式培训、高年级解题方法培训、不同年龄段的作文备课培训、短文阅读的培训、指导教师提高论文写作水平讲座。从教育到教学,从宏观到细节,形式多样,内容宽泛。
3.督促教师自我反思。结合教师平常的教学实践工作,学校下发了《教学反思录》,要求每位教师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教学成败,每位教师一学期要求完成至少两篇1500字以上的具有一定质量的教学反思文章。期末,每位教师精选出5篇较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文章上传至学校近民博客,进行网上交流。组织教科研沙龙,引导教师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反思与改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训、教、研”一体,为教师专业发展谋求制高点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为此,我们给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菜单”,提升他们在专业发展上不同的制高点。
1.校内:开展“青蓝工程——新老挂钩师徒结对”活动,要求教龄未满3年的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二是成立学校骨干教师指导组,由市学术、学科带头人和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及其他一些骨干教师组成,进行日常的听课、评课交流活动,促进教育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建立中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制定3年、5年等不同年龄段的专业发展计划,日常教学中结合自己个人的研究课题作好研究方案,收集过程性资料,形成教师的研究档案。在专题研讨课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诊课、反思等全部纳入研究档案,期末的论文、学生的作品也整理入档。每个学期末,教师们都要翻阅成长档案,进行自我评估,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校外: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充分给予其外出学习的机会。每次市教研室组织开展的名师展示课、教学观摩课,我们都认真组织有关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通过这些机会与名家、名师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使学校教师受益匪浅。假期里组织教师奔赴南京、上海等地,接受更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鼓励他们参加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评优课活动,并多次承办国家级的教学比武大赛。一批教师脱颖而出,获得了教育教学上的丰硕成果。
校本培训与开展教科研活动的目的相比较,虽属异曲,但实为同工,两者殊途同归。教研、科研与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使教师的专业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在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在领悟中学会了调整,在合作中学会了齐头并进。这样的一种机制,相信一定能够铺就一条校本培训的绿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