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主义是在20世纪末掀起的一场最为壮观、最为激进的文化批判和反思运动,为新课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课改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后现代主义为当代中国数学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为教育理论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后现代主义认同的是差异性、相对性、不确定性,以复杂、混沌等为特征,后现代主义下的数学教学无模式化是对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不是作为一种理论上形而上学的分析,不是对模式的否定,更不是取消模式。
一、追问:当代中国教学模式化行不行
近年来,有一处名校的成功很值得我们反思——闻名全国的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该校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差,曾濒于崩溃的边缘,该校能够立足课堂这一中心,着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模式——“三三六”教学模式,推行这种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这一农村学校一跃成为全国素质教育名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像一阵风刮遍了我国各所中学的校园,当每天数以百计的参观车辆停在杜郎口中学门前的时候,有没有人想过这里的经验是不是完完全全的适合我国的所有中学呢?
笔者去年到一所学校观摩了几节数学新课改公开课,总的感觉不错:课上讨论答疑替代了背诵默写,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了……但让笔者“惊叹”的是:在课后分别与几位授课者单独交流并肯定他们授课艺术时,他们表现欣喜之余,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是学校“愉快——合作学习”统一的课改授课模式规定,并且滔滔不绝介绍这种授课模式的理论依据与课堂“实用”好处,还说学校号召所有教师严格实施这样“谍改模式工程”:要求备课、上课、教法、思路等环节全都“学”来,并且科科“学”、堂堂“学”、班班“学”,但冷静想一想:这种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教学模式能否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而在学校强行推广?
纵观我国数学教学模式研究和发展过程,最大的问题是单一化,总是有人试图建构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屡见不鲜,这种“拿来主义”思想,“生搬硬套”也只能是形式上的模仿,很少能领会其思想精髓,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将其内化于自己的行为观念中,任何时代都有一定的教学思想,一定的教学思想下必定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苛求一种模式“一统天下”,那么如何让每节课都能张扬个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追论:当代中国数学教学模式问题
回顾教学模式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模式研究中有许多问题使人感到模糊和困惑,严重影响了教学模式作用的真正发挥。
不少数学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1 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模仿,未能从思想上深层次领会模式的精髓,比如,有位教师上“直线与圆”一课,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又让学生画出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充分体现了让数学贴近生活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新课程理念,课堂上学生活动得很充分,气氛活跃,但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光是从技术层面模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而对加强学生对直线与圆的本质的认识缺乏有意识引导,学生无法超越具体事实,无法开展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就难以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
2 对示范的教学模式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甚至将其视为教学中包治百病的良方,而过高的期望难免带来事后的失落感,在一次改革交流会上,一位校长很无奈地说:“我们曾经到好几个地方去学习,每次学习回来,都会认真讨论并应用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但教学质量总是提高不快,”显然,这位校长高估了学习模式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元质量要素相互协调、共同促进。
3 只关注从教学模式中获取新知识,而缺乏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不能将学习成果内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例如,某学校在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后,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能少于30分钟,”有的教师撒手让学生自学,南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不知所措,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这种缺乏本土性和适应性研究的生搬硬套,遠离学习者的经验基础,致使活生生的模式变成了教条。
一些数学教师在备课时不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以及自身的素质,而一味想着运用某一数学教学模式——可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也可能是别人推荐的,或学校上级部门规定的,当重在模仿教学模式的原型或抓住教学程序不放,而忽视教学模式中蕴涵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氛围等使模仿失败时,则会质疑教学模式的存在价值,这样一种氛围又会让那些尚未涉足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教师心生疑虑,无所适从。
三、追求:当代中国数学教学无模式化
下面举一个例子,并从后现代主义加以分析。从而提出追求教学无模式化的注意点。
本学期在给高一一个强化班的学生上一节“解i角形应用题”时,所选的问题都比较有趣而又有一定的难度,当我把原先准备讲解的问题展示给学生时,正要做一些说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自觉地投入积极的思考时,有几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会,让我来说说吧!”第二节课到另外一个强化班讲同样的内容,当呈现问题以后,很少看到几名同学在动手,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期盼的目光,这时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场景生成,得实施另一套方案,切不可简单地搬用原有模式。
后现代主义认为:开放、互动、探究是后现代课程观的关键,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由一系列材料组成的静态文本,文化传承的工具,而且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建构与创造文化的过程。
综观以上分析,我们在教学当中要注重以下四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在实际情境中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即运用抛锚式教学设计;注重协作学习;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我坚信:追求当代中国数学教学无模式化这个过程虽然艰辛而又漫长,但我们必然会走向理想的数学教学无模式境界。
一、追问:当代中国教学模式化行不行
近年来,有一处名校的成功很值得我们反思——闻名全国的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该校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差,曾濒于崩溃的边缘,该校能够立足课堂这一中心,着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模式——“三三六”教学模式,推行这种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这一农村学校一跃成为全国素质教育名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像一阵风刮遍了我国各所中学的校园,当每天数以百计的参观车辆停在杜郎口中学门前的时候,有没有人想过这里的经验是不是完完全全的适合我国的所有中学呢?
笔者去年到一所学校观摩了几节数学新课改公开课,总的感觉不错:课上讨论答疑替代了背诵默写,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了……但让笔者“惊叹”的是:在课后分别与几位授课者单独交流并肯定他们授课艺术时,他们表现欣喜之余,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是学校“愉快——合作学习”统一的课改授课模式规定,并且滔滔不绝介绍这种授课模式的理论依据与课堂“实用”好处,还说学校号召所有教师严格实施这样“谍改模式工程”:要求备课、上课、教法、思路等环节全都“学”来,并且科科“学”、堂堂“学”、班班“学”,但冷静想一想:这种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教学模式能否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而在学校强行推广?
纵观我国数学教学模式研究和发展过程,最大的问题是单一化,总是有人试图建构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屡见不鲜,这种“拿来主义”思想,“生搬硬套”也只能是形式上的模仿,很少能领会其思想精髓,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将其内化于自己的行为观念中,任何时代都有一定的教学思想,一定的教学思想下必定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苛求一种模式“一统天下”,那么如何让每节课都能张扬个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追论:当代中国数学教学模式问题
回顾教学模式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模式研究中有许多问题使人感到模糊和困惑,严重影响了教学模式作用的真正发挥。
不少数学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1 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模仿,未能从思想上深层次领会模式的精髓,比如,有位教师上“直线与圆”一课,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又让学生画出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充分体现了让数学贴近生活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新课程理念,课堂上学生活动得很充分,气氛活跃,但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光是从技术层面模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而对加强学生对直线与圆的本质的认识缺乏有意识引导,学生无法超越具体事实,无法开展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就难以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
2 对示范的教学模式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甚至将其视为教学中包治百病的良方,而过高的期望难免带来事后的失落感,在一次改革交流会上,一位校长很无奈地说:“我们曾经到好几个地方去学习,每次学习回来,都会认真讨论并应用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但教学质量总是提高不快,”显然,这位校长高估了学习模式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元质量要素相互协调、共同促进。
3 只关注从教学模式中获取新知识,而缺乏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不能将学习成果内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例如,某学校在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后,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能少于30分钟,”有的教师撒手让学生自学,南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不知所措,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这种缺乏本土性和适应性研究的生搬硬套,遠离学习者的经验基础,致使活生生的模式变成了教条。
一些数学教师在备课时不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以及自身的素质,而一味想着运用某一数学教学模式——可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也可能是别人推荐的,或学校上级部门规定的,当重在模仿教学模式的原型或抓住教学程序不放,而忽视教学模式中蕴涵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氛围等使模仿失败时,则会质疑教学模式的存在价值,这样一种氛围又会让那些尚未涉足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教师心生疑虑,无所适从。
三、追求:当代中国数学教学无模式化
下面举一个例子,并从后现代主义加以分析。从而提出追求教学无模式化的注意点。
本学期在给高一一个强化班的学生上一节“解i角形应用题”时,所选的问题都比较有趣而又有一定的难度,当我把原先准备讲解的问题展示给学生时,正要做一些说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自觉地投入积极的思考时,有几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会,让我来说说吧!”第二节课到另外一个强化班讲同样的内容,当呈现问题以后,很少看到几名同学在动手,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期盼的目光,这时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场景生成,得实施另一套方案,切不可简单地搬用原有模式。
后现代主义认为:开放、互动、探究是后现代课程观的关键,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由一系列材料组成的静态文本,文化传承的工具,而且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建构与创造文化的过程。
综观以上分析,我们在教学当中要注重以下四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在实际情境中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即运用抛锚式教学设计;注重协作学习;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我坚信:追求当代中国数学教学无模式化这个过程虽然艰辛而又漫长,但我们必然会走向理想的数学教学无模式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