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认真地做好“活”字文章,顺合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把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才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根本出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有了明显的加大,一系列对农村文化建设上的支农、惠农举措使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显令人可喜的强势。最近,党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笔者认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纲领。“多予少取”是加强农村文化建的力度,在数量和质量上给予倾斜和扶植,而“放活”则是最终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设施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活”文章;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要激活人的思想观念
搞农村文化建设要有人组织要有人参与,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给人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在文化建设上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轻文化,重其他公共事业轻文化事业。从而形成了城市农村分割,经济与文化的硬软之分,导致了城乡文化的发展失调。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延安时期说过:“中国的事情离开了3万万6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中国是一个农村地域广,农民人数众多的农业大国,要搞好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和农民。因此,打破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束缚、激活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要放活体制政策
放活体制,要从农村不同的情况出发,从满足最广大农民群众选择文化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倡导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为主,以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为副,使农村文化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合理发展,双翼推进。同时农村文化政策的制定也要依据农村实际,在框架原则的前提下放活政策的灵活性,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多条腿走路和多种体制共存的方法来建设农村文化事业。从目前农村的情况来看,不少政策性的东西并非适合农村的文化建设实际,那些适合城市情况的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制约、束缚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要使生活在广大农村的群众能在自己生活的空间中充分享受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和享受者,体制政策的放活是必不可少的。
三、搞活管理模式
搞好管理是开展、促进和繁荣农村文化最直接的有效手段。好的管理,能使农村文化工作文明发达。从农村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实际条件下,促进和繁荣了农村的文化工作。但由于管理上的模式化成份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束缚了一些地方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从笔者所在的基层来看,不同时期的农村都有一定的代表模式。五十年代业余剧团,六十年代农村俱乐部,七十年代文艺宣传队,八十年代青年民兵之家,九十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文化的模式化有了较大的开拓和创新,但就绝大多数的农村基层来说,又出现了重取经轻创造,盲目搬套,而且在管理上也出现了为达标而进行层层验收的又一模式。这种生搬硬套、达标验收的管理其实质上又陷入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就一种模式而言,它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那是在某一历史时期,或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在某种条件下,则有一定的社会功绩,但它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因此说,模式的推广和运用,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模式,更应注重因地制宜,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满园春色。
四、用活文化资源
从文化资源形态来看,可分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就农村文化的硬件资源来看,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文化活动设施也有了相应的建设和提高。镇、村、户(企业)的设施网络也正形成。但设施的建成只是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证,如何使这些设施发挥多边功能作用,善于利用这些设施为村民进行文化服务,就必须要用活、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在设施的布局上,要有利于村民的参与和享用,要打破封闭状态,使这些有限的文化资源、统筹运营、综合利用、资源共享,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让更多的村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就农村文化的软件资源来看,广阔的农村有着繁花似锦的文化资源、文化人才、文化队伍,特别是以地域文化为底蕴的特色文化,更是开展文化建设的亮点。因而,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在政府部门的主导、指导下、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寻找能够使农民真正感兴趣,能展示地域文化风采的项日和类型,就此而言,弘扬和发展具有深厚民间基础的特色文化,是用活农村文化资源,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体系的职能定位与运营模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7):124-124.
[2]吴镜晶.浅谈数字文化馆在民俗文化发展建设中的运用——以莲都区数字文化馆为例[J].大众文艺,2018(01):10.
[3]倪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智能城市,2019,5(07):83-84.
关键词:“活”文章;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要激活人的思想观念
搞农村文化建设要有人组织要有人参与,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给人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在文化建设上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轻文化,重其他公共事业轻文化事业。从而形成了城市农村分割,经济与文化的硬软之分,导致了城乡文化的发展失调。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延安时期说过:“中国的事情离开了3万万6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中国是一个农村地域广,农民人数众多的农业大国,要搞好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和农民。因此,打破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束缚、激活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要放活体制政策
放活体制,要从农村不同的情况出发,从满足最广大农民群众选择文化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倡导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为主,以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为副,使农村文化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合理发展,双翼推进。同时农村文化政策的制定也要依据农村实际,在框架原则的前提下放活政策的灵活性,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多条腿走路和多种体制共存的方法来建设农村文化事业。从目前农村的情况来看,不少政策性的东西并非适合农村的文化建设实际,那些适合城市情况的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制约、束缚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要使生活在广大农村的群众能在自己生活的空间中充分享受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和享受者,体制政策的放活是必不可少的。
三、搞活管理模式
搞好管理是开展、促进和繁荣农村文化最直接的有效手段。好的管理,能使农村文化工作文明发达。从农村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实际条件下,促进和繁荣了农村的文化工作。但由于管理上的模式化成份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束缚了一些地方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从笔者所在的基层来看,不同时期的农村都有一定的代表模式。五十年代业余剧团,六十年代农村俱乐部,七十年代文艺宣传队,八十年代青年民兵之家,九十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文化的模式化有了较大的开拓和创新,但就绝大多数的农村基层来说,又出现了重取经轻创造,盲目搬套,而且在管理上也出现了为达标而进行层层验收的又一模式。这种生搬硬套、达标验收的管理其实质上又陷入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就一种模式而言,它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那是在某一历史时期,或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在某种条件下,则有一定的社会功绩,但它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因此说,模式的推广和运用,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模式,更应注重因地制宜,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满园春色。
四、用活文化资源
从文化资源形态来看,可分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就农村文化的硬件资源来看,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文化活动设施也有了相应的建设和提高。镇、村、户(企业)的设施网络也正形成。但设施的建成只是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证,如何使这些设施发挥多边功能作用,善于利用这些设施为村民进行文化服务,就必须要用活、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在设施的布局上,要有利于村民的参与和享用,要打破封闭状态,使这些有限的文化资源、统筹运营、综合利用、资源共享,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让更多的村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就农村文化的软件资源来看,广阔的农村有着繁花似锦的文化资源、文化人才、文化队伍,特别是以地域文化为底蕴的特色文化,更是开展文化建设的亮点。因而,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在政府部门的主导、指导下、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寻找能够使农民真正感兴趣,能展示地域文化风采的项日和类型,就此而言,弘扬和发展具有深厚民间基础的特色文化,是用活农村文化资源,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体系的职能定位与运营模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7):124-124.
[2]吴镜晶.浅谈数字文化馆在民俗文化发展建设中的运用——以莲都区数字文化馆为例[J].大众文艺,2018(01):10.
[3]倪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智能城市,2019,5(0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