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家庄实验中学 河北 无极 052460)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以“知识引领,活动穿插,任务引领、知识渗透,工具支持、资源配套,评估跟进、形式多样”为编写思路,课程安排一个大任务来贯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这个大任务具体成学生感兴趣想要研究的一个课题。而高中的综合实践科目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两门课程互相渗透、互为载体、紧密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整合
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笔者在六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升华,把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完成的大任务具体为一个研究专题,让学生在一开始根据自己爱好进行选题,围绕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这样一个信息加工的流程。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这三部分既有共同的课程目标和任务,又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其中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六年的教学实践,利用课题研究中把信息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科目里面的研究性学习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这两门课程互相渗透、互为载体、紧密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把具体的实施流程介绍如下。
1. 确立研究课题 在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后,给学生提出课题的概念。课题是和综合实践科目里面的研究性学习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沟通,既可以由学生确定研究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指导。课题选择要突出学校特色,区域特色,自身特色。教师可以展示以往的学生作品,进行启发。课题一定是学生感兴趣或者擅长的。课题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兴趣相近的同学结组完成,小组成员3-5人,便于实施和控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会投入千倍的热情,会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要进行鼓励,保证学生一直怀着极大的热忱实施下去。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项目管理的思想,要求学生先写计划后实施,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规划,运用科学的管理控制项目的实施。这些规划有助于学生沿正确的轨道实施下去。老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当出现偏差的时候及时纠正。
2. 信息获取 为了减少学生搜集信息的盲目性,要求学生课前制定出详细信息需求,课后拿信息需求和完成的信息搜集进行对比,完成了哪些,还需要哪些,对于难以搜集的信息有什么对策。
由于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所以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涉及面非常广,需要根据学校和本地的实际需要,开发各种途径提供给学生,支持学生工作。 结合信息技术课,学生可以在最大的资料库——互联网上搜集信息。
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其载体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纸质介质的、磁带的、光盘的等等,结合信息技术课上的数字化原理,把这些非数字化资料数字化到计算机中进行存储,以便于以后的信息管理和使用。
3. 信息管理 在信息搜集阶段,学生搜集到了大量的信息。科学的管理信息可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价值,为课题提供大量的、准确的、全面的和及时的信息资源支持。管理贯穿课题实施的整个过程,也贯穿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和发布的全过程。学生结合自己的课题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的管理起来。对于小组合作完成课题的,要求小组内实现资源共享,有专人进行信息管理。
在学生进行信息管理的时候,要求学生对文件名作到见名知义。文件分类方式要科学,可以按照文件类型分类,也可以按照学科分类或者主题分类。培养学生良好的管理习惯,也为在加工表达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比较多的资源,可以建立目录索引,通过索引表格确定信息存放的位置。
4. 加工表达 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是信息表达的最高境界和最佳方式。原来的课题在展现的时候,学生用A4纸打印出来,形式单调,且不容易交流共享。信息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科目整合以后,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中多媒体的特点,在展示课题的时候,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呈现形式,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全面的展示课题。使课题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共享功能,可以很轻易的实现交流与共享。
根据课题内容和学生喜好,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使用演示文稿、Flash或者网页的形式去展现自己的主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网站专门设立综合实践科目的空间,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课题作品,或者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对于比较好的课题作品我们会在校内首页上进行发布并进行点评,对学生是一种非常大的鼓励。从开始实施这个思路到现在我们搜集整理了很多学生作品,其他学生也从中收获很多。
5. 课题评价 在综合实践科目和信息技术科目整合之前,综合实践科目的评价虽然也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过程性评价等,但是这些评价都是在纸质介质上来完成,评价方法死板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整合之后,各科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了详细的课题评价量规,细化到课题流程的每一步,每一节课。包括出勤,每节课的形成作品,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评价等等。特别是最后的交流评价阶段,要求每个课题组展示作品,接受其他课题组的质疑进行答辩,其中的评价量规包括了:资料获取途径、资料完整度、资料可信度、团队精、作品表现力、演讲风采等十几个方面。由同学各自通过提交系统自主打分。这种评价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2] 河北省普通高中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3] 中国地图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信息技术基础 祝智庭主编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以“知识引领,活动穿插,任务引领、知识渗透,工具支持、资源配套,评估跟进、形式多样”为编写思路,课程安排一个大任务来贯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这个大任务具体成学生感兴趣想要研究的一个课题。而高中的综合实践科目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两门课程互相渗透、互为载体、紧密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整合
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笔者在六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升华,把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完成的大任务具体为一个研究专题,让学生在一开始根据自己爱好进行选题,围绕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这样一个信息加工的流程。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这三部分既有共同的课程目标和任务,又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其中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六年的教学实践,利用课题研究中把信息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科目里面的研究性学习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这两门课程互相渗透、互为载体、紧密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把具体的实施流程介绍如下。
1. 确立研究课题 在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后,给学生提出课题的概念。课题是和综合实践科目里面的研究性学习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沟通,既可以由学生确定研究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指导。课题选择要突出学校特色,区域特色,自身特色。教师可以展示以往的学生作品,进行启发。课题一定是学生感兴趣或者擅长的。课题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兴趣相近的同学结组完成,小组成员3-5人,便于实施和控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会投入千倍的热情,会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要进行鼓励,保证学生一直怀着极大的热忱实施下去。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项目管理的思想,要求学生先写计划后实施,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规划,运用科学的管理控制项目的实施。这些规划有助于学生沿正确的轨道实施下去。老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当出现偏差的时候及时纠正。
2. 信息获取 为了减少学生搜集信息的盲目性,要求学生课前制定出详细信息需求,课后拿信息需求和完成的信息搜集进行对比,完成了哪些,还需要哪些,对于难以搜集的信息有什么对策。
由于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所以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涉及面非常广,需要根据学校和本地的实际需要,开发各种途径提供给学生,支持学生工作。 结合信息技术课,学生可以在最大的资料库——互联网上搜集信息。
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其载体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纸质介质的、磁带的、光盘的等等,结合信息技术课上的数字化原理,把这些非数字化资料数字化到计算机中进行存储,以便于以后的信息管理和使用。
3. 信息管理 在信息搜集阶段,学生搜集到了大量的信息。科学的管理信息可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价值,为课题提供大量的、准确的、全面的和及时的信息资源支持。管理贯穿课题实施的整个过程,也贯穿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和发布的全过程。学生结合自己的课题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的管理起来。对于小组合作完成课题的,要求小组内实现资源共享,有专人进行信息管理。
在学生进行信息管理的时候,要求学生对文件名作到见名知义。文件分类方式要科学,可以按照文件类型分类,也可以按照学科分类或者主题分类。培养学生良好的管理习惯,也为在加工表达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比较多的资源,可以建立目录索引,通过索引表格确定信息存放的位置。
4. 加工表达 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是信息表达的最高境界和最佳方式。原来的课题在展现的时候,学生用A4纸打印出来,形式单调,且不容易交流共享。信息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科目整合以后,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中多媒体的特点,在展示课题的时候,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呈现形式,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全面的展示课题。使课题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共享功能,可以很轻易的实现交流与共享。
根据课题内容和学生喜好,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使用演示文稿、Flash或者网页的形式去展现自己的主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网站专门设立综合实践科目的空间,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课题作品,或者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对于比较好的课题作品我们会在校内首页上进行发布并进行点评,对学生是一种非常大的鼓励。从开始实施这个思路到现在我们搜集整理了很多学生作品,其他学生也从中收获很多。
5. 课题评价 在综合实践科目和信息技术科目整合之前,综合实践科目的评价虽然也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过程性评价等,但是这些评价都是在纸质介质上来完成,评价方法死板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整合之后,各科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了详细的课题评价量规,细化到课题流程的每一步,每一节课。包括出勤,每节课的形成作品,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小组评价等等。特别是最后的交流评价阶段,要求每个课题组展示作品,接受其他课题组的质疑进行答辩,其中的评价量规包括了:资料获取途径、资料完整度、资料可信度、团队精、作品表现力、演讲风采等十几个方面。由同学各自通过提交系统自主打分。这种评价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2] 河北省普通高中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3] 中国地图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信息技术基础 祝智庭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