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央视播放了一则公益广告《公共空间,有你也有他》。三个场景,五句旁白:候车大厅内,有人脱鞋横卧打呼噜,(旁白)你觉得很舒服,别人呢?公共汽车上,有人狼吞虎咽气味四散,(旁白)你觉得很美味,别人呢?图书馆里,有人接听电话旁若无人,(旁白)你觉得随意畅快,别人呢?(旁白)别只顾着自己,却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尾声)公共空间,有你也有他。
案例中老师的做法,在我看来,有上述公益广告的影子。学生在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受到年龄、环境、阅历、经验等制约,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清,或者有失偏颇,但对别人的错误却能格外感同身受。手机进课堂令老师头痛,上课不关机影响教学秩序,更让老师恼火,但屡收不绝,屡禁不止。显然,学生对手机给课堂的影响认识不足,领会不透,导致缺乏自我约束的动力。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空洞的说教对部分“百毒不侵”的学生来说,等同自说自话,相当于做无用功。别无他法,剑走偏锋,反其道而行之不失为一种教育形式上的尝试。案例中,这位老师针对上课期间由手机引发的问题,不惜自损威严,自贬形象,以反向行为把学生的错误放大,经由自己展示学生的不良习惯。
无论从理念还是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反向展示错误的教育方式有其合理性,但从案例中也隐约察觉到一丝隐忧。暂不说老师这样做是否有师德失范之嫌疑,单论教育方式,我认为不能成为教育学生的常用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没有预案的消极应对,稍显生硬、强势、情绪化。老师不等同于公益广告中虚拟存在的主人公,这样的教育方式在短时间内偶尔运用会收到一定成效,倘若成为老师的惯性思维,则会让学生陷入一种麻木状态,它所传递的信息会被异化——老师懒得管我们了、老师是在讽刺挖苦我们、老师没招了等继而蔑视、小觑老师甚至敌视老师。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如若不去反思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学生的原因,也包括自身的原因,而一味示“犯”,势必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恶化,结果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其实,我们可以处理得更富策略,让信息于无声中传递,让认识于无形中深化,让行为于自觉中克制。首次学生的手机铃声响起时,老师可拿出电话:“不好意思,来电话了……和我的铃声一样?有撞衫、撞脸,还有撞铃声的?”学生哄堂大笑之后,任由学生去寻找“撞铃”之人,让“撞铃”之人面红耳赤。同时,与公益广告一样,老师不仅要展示错误的、不文明的行为,也要给出明确、正确的导向。老师可以对学生说:“今天上课老师的电话没关机,影响了课堂节奏,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对不起。我决定从今天起,和你们一样,上课时不带手机,或关机,请大家监督!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做到,从现在开始,关机。”如此这般,相信效果会更好。
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难免犯错,屡犯也是一种历练,作为教师要有足够的包容心与耐心,以理性的方式反复抓,抓反复,不能想着怀抱“偏方”,包治“百病”,其实,“偏方”可偶用而不能常用。
案例中老师的做法,在我看来,有上述公益广告的影子。学生在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受到年龄、环境、阅历、经验等制约,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清,或者有失偏颇,但对别人的错误却能格外感同身受。手机进课堂令老师头痛,上课不关机影响教学秩序,更让老师恼火,但屡收不绝,屡禁不止。显然,学生对手机给课堂的影响认识不足,领会不透,导致缺乏自我约束的动力。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空洞的说教对部分“百毒不侵”的学生来说,等同自说自话,相当于做无用功。别无他法,剑走偏锋,反其道而行之不失为一种教育形式上的尝试。案例中,这位老师针对上课期间由手机引发的问题,不惜自损威严,自贬形象,以反向行为把学生的错误放大,经由自己展示学生的不良习惯。
无论从理念还是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反向展示错误的教育方式有其合理性,但从案例中也隐约察觉到一丝隐忧。暂不说老师这样做是否有师德失范之嫌疑,单论教育方式,我认为不能成为教育学生的常用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没有预案的消极应对,稍显生硬、强势、情绪化。老师不等同于公益广告中虚拟存在的主人公,这样的教育方式在短时间内偶尔运用会收到一定成效,倘若成为老师的惯性思维,则会让学生陷入一种麻木状态,它所传递的信息会被异化——老师懒得管我们了、老师是在讽刺挖苦我们、老师没招了等继而蔑视、小觑老师甚至敌视老师。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如若不去反思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学生的原因,也包括自身的原因,而一味示“犯”,势必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恶化,结果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其实,我们可以处理得更富策略,让信息于无声中传递,让认识于无形中深化,让行为于自觉中克制。首次学生的手机铃声响起时,老师可拿出电话:“不好意思,来电话了……和我的铃声一样?有撞衫、撞脸,还有撞铃声的?”学生哄堂大笑之后,任由学生去寻找“撞铃”之人,让“撞铃”之人面红耳赤。同时,与公益广告一样,老师不仅要展示错误的、不文明的行为,也要给出明确、正确的导向。老师可以对学生说:“今天上课老师的电话没关机,影响了课堂节奏,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对不起。我决定从今天起,和你们一样,上课时不带手机,或关机,请大家监督!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做到,从现在开始,关机。”如此这般,相信效果会更好。
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难免犯错,屡犯也是一种历练,作为教师要有足够的包容心与耐心,以理性的方式反复抓,抓反复,不能想着怀抱“偏方”,包治“百病”,其实,“偏方”可偶用而不能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