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德育体系,探索育人途径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古至今,德才兼备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新形势下更有人提出德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根是生命的源泉,根不正,何以成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德育则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整体性,构建德育体系,积极探索育人途径,培养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人才。
  【关键词】德育体系;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常态化
  一、以教材为蓝本,力求德育生活化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的学习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必须在生活中学习和践行,从而不断内化,逐渐形成个人的道德观。向生活学习,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也是《道德与法治》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新教材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教师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德育回归生活。
  1.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课程
  生活情境包括两个维度:学生经历过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因为年龄的关系,对小学生而言,道德理念的渗透离开了具体的生活情境会变得空洞、乏力,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经历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向过去的生活“回望”,提取有道德价值的东西;或根据教学所需创设学生未经历过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构建于生活情境中的课程学习没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关注学生的判断,注重学生的体悟,入心、动情,使德育的功效最大化。
  2.注重课后的体验、评价
  一个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看着上得很成功,学生也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知,但有些孩子的遗忘率很高,甚至容易受生活中不良现象的诱导,所以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定期进行反馈、评价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课余进行观察、体验、判断、反思,并及时进行反馈、引导,让道德教育回归孩子的真实生活,使道德教育的意义在孩子的生活中完全绽放。
  二、以主题教育为载体,实现德育活动化
  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于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所设计的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多样的主题活动向学生再现道德存在状态,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德育空间,以最直接、最贴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建构起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意义场域。学生作为主体在参与、现场体验时,自主感受主题活动带来的真知灼见,并通过自己观察、聆听、思考去发现道理,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和辨识力。
  1.主题内容的确立
  教师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从孩子成长的需要来设计教育活动的主题,既契合时代的要求,与社会生活相关联,又尊重人这一独特生命体的道德潜在需求。充分思考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为以后适应社会生活提供道德知识储备。如,主题活动“走近非遗,了解潮绣”“少年心,中国梦”培养了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拒绝毒品,阳光前行”“学会自护自救,幸福快乐成长”教育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学会自我保护;“我是文明好少年”让孩子明是非,明白要养成良好的品性。
  2.活动形式的选择
  主题活动的形式不能华而不实,而是要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度,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更多地关注学生置身于主题活动中的“在场感”。活动的设计不是为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体验中促使学生情感的置入,使他们的想法自主和教师想要传达的教育思想相契合,使教育效果最优化。如主题活动“走近非遗,了解潮绣”,当中设计了让每个孩子都进行刺绣的动手环节,看到自己歪歪扭扭的针脚,再欣赏潮绣大师的作品,孩子们惊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家乡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比热爱,从而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
  三、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注重德育人文化
  德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教育,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使德育人文化,必须依托于校园文化的打造。校园文化创造了良好的德育环境,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渗透着社会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維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对德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
  1.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让静态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足见环境对人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开辟了德育墙、宣传栏、走廊国学文化、楼梯古诗词文化、墙壁中华传统“八德”等文化阵地。学生从踏进校园起,每天徜徉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陶冶了情感,启迪了心智,影响了品行。这些无声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
  2.开设国学课程,让经典浸润孩子心灵
  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系列读本——“朝读晚诵”引进课堂,这套读本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分为六个年级,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论语,五年级:唐诗宋词,六年级:孟子。老师引领孩子们学习这套读本,通过诵读和积累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增长人文智慧,提升人文精神,打好做人的底子,朝有所读,暮有所获,日积月累,学必有成。
  四、以行为规范为准则,促使德育常态化
  德育工作不是仅靠几句口号,几次活动就能立竿见影,需要的是细水长流的教育方式。影响甚至改变人一生的教育,是一项伟大且艰巨的任务,这样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在学生“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打下坚实的德育基础,必须强化德育工作机制,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落实常规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
  1.制定行为规范准则,使学生有“法”可依
  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标准,归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从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四方面着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德育目标更加明确。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规范的要求根据年级段进行修改、调整,不同年级段的行为规范准则既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点,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如为了使低年级的孩子能朗朗上口,熟记于心,老师们把行为规范准则编成儿歌:上下楼梯靠右走,排队做到快静齐,铃声响时要立正,课前静趴不出声。
  2.加强管理监督工作,以评优创先促养成教育
  为了使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师生监督小分队,制定了评比方案,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指导、监督和评优。每周学校在评比栏公布检查结果,每月一次小结,评出“流动红旗班”。在评比中落后的班级,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及时整改,学校进行跟踪反馈。通过监督管理、评优创先,使学生学会规范行为,自觉遵守行为准则,并在长期的规范化的校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张翠苹.实用校本德育指南[M].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12).
  [2]唐汉卫.道德教育应如何回归生活——从教师在实施品德新课程中的困惑谈起[J].江西教育科研,2005(7).
  [3]赵家祥.试论“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的统一[J].青海社会科学,1990(01).
其他文献
【摘要】美術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培养鉴赏力、贴近学生生活、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合作学习、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联系五个方面,探讨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鉴赏美;创造美;审美观念  法国大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活力, 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
【摘要】我国教学体系也包括特殊教育教学,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一般学生存在一些差异,他们有生理上的缺陷,但是他们同样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也有所改变,新的教育模式,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资源,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解决特殊教育教学的教学难点以及重点,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探索和研究特殊教育学校数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特殊教
本报综合消息 7月6日,阳江市中学生发展指导与生涯教育规划研讨会暨第三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会议在阳江市第一中学召开。阳江市教育局保健所(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各縣(市、区)教育局分管领导及职能股室负责人、市直有关中小学校分管职能处室负责人以及全市中小学校(含中职学校)在职在岗专兼职心理教师70多人参会。会议由市教育局保健所所长陈青主持。  研讨会上,陈青所长作了《阳江
【摘 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豪山庄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时,开设“课前分享五分钟”的心育课堂活动,以营造乐分享、乐沟通、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文章从“优化课堂管理”“强化心育课堂‘分享’元素”“提供真实和新鲜的素材”三个方面出发,探讨“课前分享五分钟”活动对心育课堂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育课堂;课前分享活动  根据《中小学心理
摘 要:读写有机融合、读写相长,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设计“随文练笔”,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落实语用训练,提高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阅读;写作;随文练笔;语用训练;语文素养  读写有机融合、读写相长,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读写结合的有效训练应扎根于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随文练笔作为阅读教学中区别于纯语言训练的“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自己的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从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看,大多数教师心中仍然只有教案,只有教材内容,依然做不到“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学生”。  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生方面来。关注学生什么?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好好思考,上课时好好落实。  一、备课时,关注
导语:  光阴荏苒,每逢毕业季,汉源国学的合作园都会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这些经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们,会去到更广阔的天地,学习更多元的知识和本领!他们目前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如何?能迅速适应小学生活吗?在幼儿园阶段学习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小学生活有帮助吗?本期《广东教学·幼儿教育》编辑部的记者特别回访了几位家长,邀请他们与大家分享孩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后的转变以及在升上小学后的表现。  孩子现在上小
【摘要】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用欣赏的眼光关注你的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覺、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收获。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才会取得共同的进步。  【关键词】真诚的鼓励;闪光点;学生赏识  德育工作在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老就是以他这颗伟大的爱
【编者按】刘彦老师恪守“责尽心安”的人生信条,把精通业务、抓好教学作为自己为师的立身之本,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努力追求“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育境界,坚守讲台三十五载,用爱与责任书写人生的幸福篇章。  劉彦,现任教于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中学政治正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学政治/品德特级教师,广东省优秀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从教35年。被聘为大学兼职教授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方向合作导师。  历经
【摘要】数学称为“思维的体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诸多能力的核心。一是一题多解,力求精新,增强兴趣,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变通、引申和推广题目,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四是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关键词】解题;思维能力;一题多解;变通;引申;兴趣  数学是现代科学的工具,通常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可见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