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难得的一段时光,整整六周可以不用赶飞机、不用到处移动,可以只待在一座城市。持续在一个城市里待一段时间,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我能够从容地计划时间、从容地进行各种行程,特别是阅读。六周里准备了三本书交叉地看,其中,看得最缓慢的应该是郑重的《画未了——林风眠传》。这位资深媒体人因为工作之便,在“文革”时期结识几位他敬慕、那时打入另册的长者,一度担心上一个时代文人老去,再也见不到像他们这样的人,因此退休后写了一批传记,其中林风眠先生传,在他近年得到更多考证材料后重新编辑再版。
关于林先生生平有许多画册可以读到,大都为了与阅读作品的交叉对照,那是一种阅读美术的乐趣,这次以时间序的方式去浏览他的人生是第一次;突然觉得,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美好,特别是在林先生从欧洲回中国之后,建学与创作在纷乱大时代里,个人所思与那个时代扰扰世事的冲突与妥协,是磨难也是淬炼。自古世事之困皆来自于人,因为人心所思不同而生,造成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但是也可能成就了后来传世的文艺创作。往往阅读林先生作品对照他走过来的人生,这样的感触最深。在那个动荡时代蔡元培先生的勤工检学号召,成就了那个时代各门新锐优秀之材,也是近世纪华人文艺巅峰。林先生回国,把西学而成的新论带回到教育界和自己的作品上,在那与今日台湾般事事都可成战场的时代,自然引起许多论战,却也造就了林先生创作在上海时期的巅峰高度,直到文革戛然而止。恰巧有机会读到木心先生回忆早年与林先生在杭州时间的交会,在他文章里可以看到第一现场的人的说法,更增加了我在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度。
华人近现代画作的整理建史起步晚,这些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只要有高价产生就有一个现象,提供拍卖货源者就成权威,排他性的言论一直是围观好事者所乐见,同时也造成客观研究与整理的阻力。于是读了郑重先生《画未了——林风眠传》一书,更觉得在艺术家作品最大继承者与最多收藏者之外,不受利益影响的第三方独立研究者是重要的。20世纪艺术家作品真伪之论,总集中在艺术家价格高涨时期;90年代我刚开始收藏,台湾前辈艺术家的价格高涨时,各个真伪之论常常是艺术媒体和收藏者之间最大的话题,各种精彩,在热潮过去后除了这些陈旧新闻外,只有少量学者与出版者安静地研究。也许这是个客观研究的时间,是非最少,许多考证可以不受利益之争而生的言论所扰;对于我这样中产经济能力的收藏者来说,不在热潮中又有很多资料可阅读考证的艺术家作品,是天堂。记得那些年因为财力不足以收藏台湾前辈艺术家作品,而把收藏转向其他区域华人艺术家作品。那时的林风眠、常玉作品很少有人说三道四的,价格又是自己能承担,也造就了我愉快收藏的开始;只是,不知道该说是我运气好,还是一种悲伤;这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台湾艺术家作品,我可以在不吃力的收藏预算里收藏到,而且也不再有真伪的是非。反倒林风眠、常玉等作品争论方兴未艾,所幸常玉的作品已有较清晰的图录整理系统。
这让我常常想着,所谓艺术之真伪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去面对,不过更多时候我还是先问自己,我收藏的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评价真伪?是在捍卫艺术家,还是捍卫自己的资产?这都是我更想问的事情。投资与艺术之爱这两者之间的比例,你是如何看待这个天平?如果是投资,自然对真伪论述有热衷的参与、讨论,可是如果是为了收藏呢?真伪就不是第一个问题,而是你對这个作品的感受度、喜爱度;如果真的喜爱,就算别人攻击是伪作、不值一提,但作品已打动你,别人评价都没有意义。这是我这些天阅读郑重《画未了——林风眠传》后的思考。
关于林先生生平有许多画册可以读到,大都为了与阅读作品的交叉对照,那是一种阅读美术的乐趣,这次以时间序的方式去浏览他的人生是第一次;突然觉得,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美好,特别是在林先生从欧洲回中国之后,建学与创作在纷乱大时代里,个人所思与那个时代扰扰世事的冲突与妥协,是磨难也是淬炼。自古世事之困皆来自于人,因为人心所思不同而生,造成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但是也可能成就了后来传世的文艺创作。往往阅读林先生作品对照他走过来的人生,这样的感触最深。在那个动荡时代蔡元培先生的勤工检学号召,成就了那个时代各门新锐优秀之材,也是近世纪华人文艺巅峰。林先生回国,把西学而成的新论带回到教育界和自己的作品上,在那与今日台湾般事事都可成战场的时代,自然引起许多论战,却也造就了林先生创作在上海时期的巅峰高度,直到文革戛然而止。恰巧有机会读到木心先生回忆早年与林先生在杭州时间的交会,在他文章里可以看到第一现场的人的说法,更增加了我在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度。
华人近现代画作的整理建史起步晚,这些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只要有高价产生就有一个现象,提供拍卖货源者就成权威,排他性的言论一直是围观好事者所乐见,同时也造成客观研究与整理的阻力。于是读了郑重先生《画未了——林风眠传》一书,更觉得在艺术家作品最大继承者与最多收藏者之外,不受利益影响的第三方独立研究者是重要的。20世纪艺术家作品真伪之论,总集中在艺术家价格高涨时期;90年代我刚开始收藏,台湾前辈艺术家的价格高涨时,各个真伪之论常常是艺术媒体和收藏者之间最大的话题,各种精彩,在热潮过去后除了这些陈旧新闻外,只有少量学者与出版者安静地研究。也许这是个客观研究的时间,是非最少,许多考证可以不受利益之争而生的言论所扰;对于我这样中产经济能力的收藏者来说,不在热潮中又有很多资料可阅读考证的艺术家作品,是天堂。记得那些年因为财力不足以收藏台湾前辈艺术家作品,而把收藏转向其他区域华人艺术家作品。那时的林风眠、常玉作品很少有人说三道四的,价格又是自己能承担,也造就了我愉快收藏的开始;只是,不知道该说是我运气好,还是一种悲伤;这十年来,那些天价的台湾艺术家作品,我可以在不吃力的收藏预算里收藏到,而且也不再有真伪的是非。反倒林风眠、常玉等作品争论方兴未艾,所幸常玉的作品已有较清晰的图录整理系统。
这让我常常想着,所谓艺术之真伪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去面对,不过更多时候我还是先问自己,我收藏的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评价真伪?是在捍卫艺术家,还是捍卫自己的资产?这都是我更想问的事情。投资与艺术之爱这两者之间的比例,你是如何看待这个天平?如果是投资,自然对真伪论述有热衷的参与、讨论,可是如果是为了收藏呢?真伪就不是第一个问题,而是你對这个作品的感受度、喜爱度;如果真的喜爱,就算别人攻击是伪作、不值一提,但作品已打动你,别人评价都没有意义。这是我这些天阅读郑重《画未了——林风眠传》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