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美好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inhard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故事,也会产生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我渴望寻求到一个使我心灵能够平静下来的地方,去思考,去发现生命里的美好。
  我常常觉得自己运气不佳,有时倒霉真是一连串地袭来,觉得自己每一件事都干不好,总是状况百出,别人可能想都想不到的事就有可能莫名其妙地发生在我身上,所以我也常常一个人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想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人活着的意义在哪?人生如此多苦难和不幸。身边大多数朋友不能理解我为何总想这些看似不够实际的问题,但我却觉得很有必要,这些问题的答案影响着我的生活态度以及追求。即使我常常思考这些,但我得到的答案总感觉不够具有长远性和有意义,我有时会不断地推翻然后又陷入沉思,某天读到了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他对这些问题的感悟使我深受触动,猶如一束光将前方照亮,引我破除困惑,继续前行。
  史铁生在地坛待了十五年,而这十五年里,还有一对老夫妻一直坚持到地坛来。他们总是在薄暮时分来园中散步,到这园子里来几乎是风雨无阻,他们逆时针绕这园子一周,然后离去。女人攀着男人的一条胳膊走,像个娇弱的孩子,轻声与丈夫谈话。十五年前,这对老人只能算是中年夫妇,而史铁生则货真价实还是个青年。十五年,中年夫妇变成了老夫妻,但他们相依相偎来地坛散步却不曾间断,这样的爱情可以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习惯冒险与喜爱新奇的人眼中,这样的一对夫妻的生活实在过于平淡,也许会疑惑他们这样活着的意义在哪,但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这样细水长流,朴实却温暖的爱情也是幸福的,对于这对老夫妻来说,相扶相持,相依相偎或许就是他们想要的,也是他们余生一种活着的美好。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确实是艰难的,但只要彼此心里牵挂着对方,再艰难也会觉得在一起的日子太少,从不曾忧虑漫长岁月到真真切切去思考如何与你携手同行,从不惧远行到归心似箭。我觉得除去现实的无奈,两个人心意相通,彼此扶持,齐心协力地操持着家庭,看着儿女慢慢长大,懂事,最后也有了属于他们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一件十分有诗意的事。人生漫漫,有人相伴,夜半归家粥可温,流年为君立黄昏。这也是人们所渴求的活着的美好吧。
  活着的美好大概就是让我们在未可知的生命长度中不断发现生命的伟大和神圣。2020年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疫,来势汹汹,扩散迅速,确诊人数急剧攀升,死亡的气息铺天盖地将我们笼罩住,像凛冽的寒冬飘飘扬扬落下的大雪把我们困住,像沉沉的巨石压住正在生长的劲松。在这危急关头,出现了许许多多“最美逆行者”,他们把家人的关怀、叮嘱妥帖收下,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带着一张张请战书,尽己之力义无反顾地奔赴寒冬,他们也是平平凡凡的人,只是选择了无畏,选择了负重前行,用他们的身躯守住我们的国,护住我们的家,只为了点亮更多生的希望,守护更多人的幸福,为了有朝一日春暖花开,拥抱阳光。如今,冬天最冷的时候就要过去,春天很好,花开之处皆是生命的绚烂多彩,人间万象更新,人们所期待的美好也将如期而至,冬天静静积蓄的力量将会是献给春天最好的礼物。但他们有些人却永远留在了那方冰天雪地中,倒在了他们日日夜夜挥洒汗水的岗位上,与相爱相念之人阴阳相隔,他们也许还来不及好好地告别,也许还不曾想过以后。经此一遭,我们才深刻地明白来日并不方长,珍惜当下多么的重要,生命不但伟大而神圣,同时也很脆弱。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这不对吗?”我在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猛然想起了现在我们常调侃自己的一句话:“活着,太累;想死,不敢。”这看似玩笑的一句话现在看来是很有道理的,这都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有欲望就会想去争取,去得到,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己没有去经历的,总还是想要去获得的,所以活着就有希望,想做的事还可以去完成,想弥补的遗憾还有机会,想见的人还可以相见,想要陪伴的人还能默默守护,即使现实过于骨感,眼前生活太累,但这大概就是活着的美好了吧。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眼下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到处充满勃勃生机。这个世界梯田原乡也迎来了全国战胜疫情全面复工后的旅游潮。人们上龙脊梯田看人间美景,进龙脊温泉泡汤,到民族村寨体验乡村游……而就在距离县城88公里的三门大罗村,也是一派绿色葱郁的世界。那是一个望得到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说起大罗,人们都会对那里的绿水青山、民风民俗赞不绝口。的确,那是一个去了还想去的地方。寨子依山而
期刊
有一年,河池市铜鼓山歌艺术节在桂西北边陲的南丹县举办。本人作为《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的特约记者亦受邀忝列其间,果然大开眼界,获益匪浅。除了在艺术节上众多的日程中欣赏了当地文艺表演家、民间民族艺人精湛的歌舞演出与精彩的地方、民族文艺风俗节目外,我们还游览了该县秀丽绝伦的自然风景,而最重要的是亲身来到了白裤瑶的聚居地,领略了他们的热情、纯朴与奇特。  瑶族是一个国际性民族,又以中国的广西最多。瑶族
期刊
我的故乡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县的江底乡大坪江。这里海拔1200多米,四周重峦叠嶂的竹林郁郁葱葱,中间小丘陵,是越城岭山麓的高山小平原,四面环山,一条平躺的小河(故称“大坪江”)从芙蓉包上发源,从中间穿梭而宛然流至浔江,直至珠江;山的东、南、北三面高:东面经芙蓉包(数芙蓉包海拔最高,达1400多米)的竹林界直下达兴安县;南面经财喜界(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留下很多难忘的故事,故也称红军界)弯弯曲曲下至灵川县
期刊
每年的“七一”建党节前后,学校党支部都要组织一次党员活动,往年多在学校附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较远的一次是去了100公里外的灌阳县“酒海井”缅怀红军烈士。经过支部讨论决定,今年党员活动前往革命圣地百色市,去瞻仰百色起义纪念碑和红七军司令部旧址,感受革命老区精神和革命先烈的艰苦岁月。  百色与云南相接,东与南宁紧连,北与贵州毗邻,南与越南接壤,是我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百色
期刊
求学期间走南走北地换了不少地方,见了哪位都可聊上几句,话头不需拐多远就能找上交集,从故里到现居、从父母到配偶,从研究领域到工作着落,彼此间家长里短、寒暄客气,倒也莫名觉得我们这代人面临的压力和处境蛮相近的,闲谈中不仅交换着信息,也自然勾连着抱团取暖的情谊。时间久了,见得人多了,自己反而愈加糊涂,分不清哪些是话上的客套、交际的形式,哪些是内里的实情、衷肠的酸楚了。如果说上辈人背井离乡、寓居他处,面对
期刊
“屹霖,这个假期回龙胜你想去哪玩呀?”  小侄女忽闪着乖巧的大眼睛,若有所思。“嗯,还是去泡温泉吧,嘻嘻。我可以到那温暧的水里游泳,到那温暖的水里去跳舞,和我的表姐一起嬉戏,哇,那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小侄女带着狡黠的表情和语调回答我。  不知道她为什么带着狡黠的表情,是怕我不答应带她去吗?还是怕自己提出了不该的要求?还是她对温泉太喜爱向往?  说起对温泉的喜爱向往,我应该比她更有发言权吧……  温
期刊
当年乔羽为电影《上甘岭》写的插曲《我的祖国》开头一句是“一条大河波浪宽”,乔老爷说灵感来自于第一次见到的长江,影片导演沙蒙问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到底是写长江还是写每个人心中的“一条大河”,经过交换意见最终以共同的情感体验达成“水是故乡甜”“河是家乡美”的共识,“一条大河”通过歌声流进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掀起澎湃波涛。一代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美丽的祖国,撼天动地,
期刊
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能重走长征路,是每个中国人的夙愿。  金秋十月,桂林的桂花开了,香飘十里。我有幸随桂林市作家协会的老师们一道,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一桂林市作家重走长征路”活动。我们深入灌阳、全州等地采访采风,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  10月19日,我起了个大早,乘公交车到达市中心广场。市作家协会主席盘文波老师、志愿者王熙兰教授等人已等候在此。市区
期刊
3个多小时的颠簸和翻山越岭,就连坐在副驾驶室的女同事,也被折磨得面色苍白,吐得一塌糊涂,让人看了都心疼。这是第一次开车去被人们称之为藤县“西伯利亚”的大黎镇扶贫,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永远烙在我的脑海中。  那是2016年深秋的一个上午,在群山环抱的大黎镇黎田村村委二楼脱贫攻坚指挥部里,我和我的16名队员与其他近百名帮扶队员一起,齐刷刷地观看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讲话,聆听习总记的工作报告。党中央向
期刊
午后,在雨声中蓦然惊醒。窗外的风雨如潮水般涌来,拍打着玻璃窗,窗上的雨水宛如哀戚的泪痕,这哗啦啦的雨声不似大珠小珠落玉盘那般清脆,却似舞台上蹩脚的音响,扰人心绪。我缓步行至桌前,望着桌上热气缭绕的玫瑰花茶,心底渐渐浮出淡淡的喜悦。  微醺的灯光下,玻璃杯中的玫瑰散发着馥郁的芳香,两三朵玲珑的玫瑰花苞在水中轻轻漂浮,层层花瓣紧紧地合拢在一起,娇艳欲滴,恰似一位娇羞妩媚的少女,别有一番韵味。一眼望去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