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医疗卫生战线的后备军,医学生将承担起未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医学生转化为医务工作者的过程也就是医学职业责任从培养强化到应用践履的过程。因此,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不仅关系到其今后在职业领域中的职业责任担当,更关系到未来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了解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现状,在实证调查分析中发现存在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是制定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策略的有效依据。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责任感影响因素
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研究》(编号:13B21)的阶段性成果。
医学生职业责任感是指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对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作为医疗卫生战线的后备军,医学生将承担起未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医学生转化为医务工作者的过程也就是医学职业责任从培养强化到应用践履的过程。因此,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不仅关系到其今后在职业领域中的职业责任担当,更关系到未来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了解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现状,在实证调查分析中发现存在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是制定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策略的有效依据。
通过对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护理、助产、药学、口腔、临床医学、眼视光技术等专业400名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实证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职医学生健康、积极、上进,希望学好专业投身医疗事业,服务病人,实现自我价值。但调查问卷中折射出部分医学生职业责任认知模糊,职业责任情感淡漠、职业责任意志薄弱、职业责任行为涣散等现状也令人堪忧。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受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培养、个人认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弊端、西方文化的涤荡、社会风气的导向对医学生职业价值取向造成强烈的价值冲击,潜在影响着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形成。
1.1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不单是经济模式的转变,也引起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乐衷于追求经济效益,强调利益的最大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抛诸脑后。受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部分医学生在作出专业选择时,不是从个人兴趣和职业理想出发,考虑更多的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带给自身哪些利益,能满足自身哪些实际需要,重个人前途,轻社会奉献,职业动机不纯。
1.2西方思潮的价值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迅速渗透,社会意识形态日趋多元多样多变,部分医学生面对多重价值观冲突及学业就业压力,思想和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判断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较重。在临床实习工作中表现出拈轻怕重,害怕吃苦,不愿奉献,利己主义思想凸显。
1.3社会风气的负面效应
当前国内医疗环境恶化、伤医事件频发、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医学生权利意识逐渐增强,重利益追求,轻利他为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过分强调个人发展前途和现实利益,忽视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责任意识范围狭隘。部分医学生认为收受病人或家属的红包并非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认为医务工作者收受药品回扣也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职业良心被物质利益蒙蔽,功利心较强,缺乏医学职业所倡导的利他信念。
2家庭教育的价值偏颇对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在医学生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和责任担当。
2.1家庭教育理念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对子女具有很强的导向性。90后医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中备受关注、宠爱和呵护,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迫切,对子女教育的关心片面地体现在对考试成绩的关注上,往往忽略子女良好品行的形成和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务的承担极少,对生活的艰辛体会不深,个人独立自主能力较差,处事容易以个人为中心,缺乏换位思想,责任担当意识薄弱。
2.2家庭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人格、个性及受教育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方式也截然不同。一般来说,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父母相对积极、阳光,在子女成长道路上给予的关爱更多,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健康向上、乐观进取,责任感较强。相反,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父母相对消极,子女往往受到压制,害怕困难、被动胆怯,不关心集体和他人,对个人发展也缺乏长远规划,责任感偏低。
2.3家庭教育目标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价值导向日趋现实,调查显示,32.4%的医学生报考所学专业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大部分医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到一份社会地位高、收入稳定的好工作,缺乏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理想。高职医学院校目前招收的医学生往往文化基础差,底子薄,部分医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普遍希望能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尽早求职就业是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期待,医学职业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报酬自然成为父母引导子女就读的原因所在。
3学校教育的虚化对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影响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教育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开放,社会物质过度繁荣的同时道德相对滞后。当前我国的高职医学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功利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忽略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培养与强化。
3.1教师师德水平的滑坡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育主体的道德情操水平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育主体自身的职业责任意识对受教育者有着重要影响。而现实中高职院校教师日常工作任务繁重,除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题申报、论文写作、职称晋升等也背负着较大压力,有时教学工作疲于应付,加之与学生课余交流时间有限,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了解,教师不能及时倾听医学生内心心声,对医学生成长关心不够。
3.2思想政治课程的低效
职业责任教育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往往以一种显性的方式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常把医学职业责任的要求以理论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责任说教和责任训诫较多,教医学生判断、推理、选择较少,医学生对其责任认知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忽视医学生对责任的独立思考与自主选择。职业责任教育的针对性、阶段性和时代性不强,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痕迹明显,教育效果一般。尽管大部分医学生对职业责任有一定的认同,但因医学职业情感的培养匮乏,在临床实习中践行动力不足,常出现知行分离的局面。
3.3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
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高职医学教育学制短,课程多,在以就业率为指挥棒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过于重视职业操作技能,忽略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教育视为“饭碗教育”、“技能教育”,“制器”思维明显,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人才培养急功近利,人才质量无法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要求。医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对人的生命和生命权利的尊重与敬畏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医学生职业责任淡漠的根本症结。
4医学生生命责任认知欠缺对其职业责任感的影响
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人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4.1医学生对生命价值认识不够
生命是一种责任,热爱自己生命,善待他人生命是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体现。在进入医学院校学习之前,医学生所接受的生命教育较少,对医学所倡导的热爱生命、关心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没有深刻感悟,对医学所承载的职业责任缺乏正确的理性认识。医学生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和负责是其履行医学责任的前提和基础。调查发现部分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缺失,常有自卑、自贬情绪,3.1%的医学生承认有过自杀念头或经历。
4.2医学生对生命责任体验有限
医学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处于18-21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高职院校医学生,心理不断走向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生活中对生命责任的实践体验较少,对自己将来要扮演的职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与履行义务认识模糊,从情感上对职业责任仅有表面的认同,还没有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医学生对医学责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落实到的知行统一的过程,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在体验中领悟医学职业责任,在参与中培养职业责任感才是可行之道。
4.3医学生医学仁爱精神的丧失
医学的发展源于人类对生命的热爱,是人类情感的延伸。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疗手段和药物治疗的作用有时不及医务工作者在情感上的关怀和言语上的鼓励,富有医学仁爱精神的医务工作者能给予病人良好的心理支持,是临床医学治疗手段的有益补充。近年来,高校相继发生多起残害同窗生命的事件,如李启铭撞人案、药家鑫开车撞人杀人案、林森浩投毒案等,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的极度漠视,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因此,从职业责任情感的角度出发,呼唤医学仁爱精神的回归,是培养医学生职业责任担当的情感支撑,是促使医学生树立良好职业态度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吴蓓,樊文娥. 医学生责任教育的多维透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11)
[2] 程现昆.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2(4)
[3] 任玲艳.医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及培养途径探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J].2011(8)
[4] 赵守攻.当前医学生责任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责任感影响因素
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研究》(编号:13B21)的阶段性成果。
医学生职业责任感是指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对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作为医疗卫生战线的后备军,医学生将承担起未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医学生转化为医务工作者的过程也就是医学职业责任从培养强化到应用践履的过程。因此,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不仅关系到其今后在职业领域中的职业责任担当,更关系到未来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了解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现状,在实证调查分析中发现存在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是制定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策略的有效依据。
通过对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护理、助产、药学、口腔、临床医学、眼视光技术等专业400名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实证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职医学生健康、积极、上进,希望学好专业投身医疗事业,服务病人,实现自我价值。但调查问卷中折射出部分医学生职业责任认知模糊,职业责任情感淡漠、职业责任意志薄弱、职业责任行为涣散等现状也令人堪忧。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受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培养、个人认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弊端、西方文化的涤荡、社会风气的导向对医学生职业价值取向造成强烈的价值冲击,潜在影响着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形成。
1.1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不单是经济模式的转变,也引起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乐衷于追求经济效益,强调利益的最大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抛诸脑后。受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部分医学生在作出专业选择时,不是从个人兴趣和职业理想出发,考虑更多的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带给自身哪些利益,能满足自身哪些实际需要,重个人前途,轻社会奉献,职业动机不纯。
1.2西方思潮的价值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迅速渗透,社会意识形态日趋多元多样多变,部分医学生面对多重价值观冲突及学业就业压力,思想和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判断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较重。在临床实习工作中表现出拈轻怕重,害怕吃苦,不愿奉献,利己主义思想凸显。
1.3社会风气的负面效应
当前国内医疗环境恶化、伤医事件频发、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医学生权利意识逐渐增强,重利益追求,轻利他为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过分强调个人发展前途和现实利益,忽视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责任意识范围狭隘。部分医学生认为收受病人或家属的红包并非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认为医务工作者收受药品回扣也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职业良心被物质利益蒙蔽,功利心较强,缺乏医学职业所倡导的利他信念。
2家庭教育的价值偏颇对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在医学生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和责任担当。
2.1家庭教育理念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对子女具有很强的导向性。90后医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中备受关注、宠爱和呵护,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迫切,对子女教育的关心片面地体现在对考试成绩的关注上,往往忽略子女良好品行的形成和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务的承担极少,对生活的艰辛体会不深,个人独立自主能力较差,处事容易以个人为中心,缺乏换位思想,责任担当意识薄弱。
2.2家庭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人格、个性及受教育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方式也截然不同。一般来说,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父母相对积极、阳光,在子女成长道路上给予的关爱更多,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健康向上、乐观进取,责任感较强。相反,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父母相对消极,子女往往受到压制,害怕困难、被动胆怯,不关心集体和他人,对个人发展也缺乏长远规划,责任感偏低。
2.3家庭教育目标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价值导向日趋现实,调查显示,32.4%的医学生报考所学专业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大部分医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到一份社会地位高、收入稳定的好工作,缺乏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理想。高职医学院校目前招收的医学生往往文化基础差,底子薄,部分医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普遍希望能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尽早求职就业是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期待,医学职业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报酬自然成为父母引导子女就读的原因所在。
3学校教育的虚化对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影响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教育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开放,社会物质过度繁荣的同时道德相对滞后。当前我国的高职医学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功利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忽略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培养与强化。
3.1教师师德水平的滑坡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育主体的道德情操水平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育主体自身的职业责任意识对受教育者有着重要影响。而现实中高职院校教师日常工作任务繁重,除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题申报、论文写作、职称晋升等也背负着较大压力,有时教学工作疲于应付,加之与学生课余交流时间有限,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了解,教师不能及时倾听医学生内心心声,对医学生成长关心不够。
3.2思想政治课程的低效
职业责任教育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往往以一种显性的方式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常把医学职业责任的要求以理论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责任说教和责任训诫较多,教医学生判断、推理、选择较少,医学生对其责任认知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忽视医学生对责任的独立思考与自主选择。职业责任教育的针对性、阶段性和时代性不强,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痕迹明显,教育效果一般。尽管大部分医学生对职业责任有一定的认同,但因医学职业情感的培养匮乏,在临床实习中践行动力不足,常出现知行分离的局面。
3.3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
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高职医学教育学制短,课程多,在以就业率为指挥棒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过于重视职业操作技能,忽略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教育视为“饭碗教育”、“技能教育”,“制器”思维明显,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人才培养急功近利,人才质量无法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要求。医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对人的生命和生命权利的尊重与敬畏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医学生职业责任淡漠的根本症结。
4医学生生命责任认知欠缺对其职业责任感的影响
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人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4.1医学生对生命价值认识不够
生命是一种责任,热爱自己生命,善待他人生命是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体现。在进入医学院校学习之前,医学生所接受的生命教育较少,对医学所倡导的热爱生命、关心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没有深刻感悟,对医学所承载的职业责任缺乏正确的理性认识。医学生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和负责是其履行医学责任的前提和基础。调查发现部分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缺失,常有自卑、自贬情绪,3.1%的医学生承认有过自杀念头或经历。
4.2医学生对生命责任体验有限
医学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处于18-21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高职院校医学生,心理不断走向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生活中对生命责任的实践体验较少,对自己将来要扮演的职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与履行义务认识模糊,从情感上对职业责任仅有表面的认同,还没有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医学生对医学责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落实到的知行统一的过程,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在体验中领悟医学职业责任,在参与中培养职业责任感才是可行之道。
4.3医学生医学仁爱精神的丧失
医学的发展源于人类对生命的热爱,是人类情感的延伸。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疗手段和药物治疗的作用有时不及医务工作者在情感上的关怀和言语上的鼓励,富有医学仁爱精神的医务工作者能给予病人良好的心理支持,是临床医学治疗手段的有益补充。近年来,高校相继发生多起残害同窗生命的事件,如李启铭撞人案、药家鑫开车撞人杀人案、林森浩投毒案等,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的极度漠视,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因此,从职业责任情感的角度出发,呼唤医学仁爱精神的回归,是培养医学生职业责任担当的情感支撑,是促使医学生树立良好职业态度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吴蓓,樊文娥. 医学生责任教育的多维透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11)
[2] 程现昆.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2(4)
[3] 任玲艳.医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及培养途径探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J].2011(8)
[4] 赵守攻.当前医学生责任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8